祖父马宗汉与辛亥革命[65]
马燮行口述 胡樾整理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有关辛亥革命的大事,诸多史料都已详述,无庸多说了。在辛亥百年之际,我仅述我祖父马宗汉参加安庆起义一事,让历史的细节得以为人知,精神得以传承。
祖父马宗汉,乳名纯昌,字子畦,号宗汉子,余姚浒山马家路(现属慈溪市宗汉镇)人。祖父生有二子,长子元达,次子元佐,元佐即我父亲。元达生有子女各一,子燮钧(殁),女翘楚;我父亲生有一女二子,一女是我,名燮行(彤华),长子燮衡(殁)、次子燮衔。
祖父12岁时,在余姚姚江达善学堂读书,1902年入浙江大学堂学习,后勉从曾祖父之意,应科试入县学。但举业非其夙愿,后回家在三山和润德学堂任教。留有达善学堂习作手迹《己亥课程》,由余姚梨洲文献馆收藏,我曾将其十首诗抄录保存。
1903年祖父结识了徐锡麟。1904年又与陈伯平相识并结为生死之交。1905年经徐锡麟介绍与陈伯平加入光复会,光复会领袖陶成章赠予他会员秘密身份代号“宗汉子”。次年随徐锡麟、陈伯平等十三人赴日留学,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预备科,进一步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并毅然剪辫明志,受到同盟会总理孙中山的赞扬:“宗汉纯孝天成,公私兼顾,诚可人也。”未及半年,徐锡麟邀请他回国从事革命运动,他毫不犹豫地答应,并约陈伯平一起回国。祖父在日留学时结识秋瑾,从此就与秋瑾来往不断,共同组建光复军。我曾听祖母讲述当年秋瑾常来我家与祖父密商革命大事,如今仍历历在耳。徐锡麟捐道员入皖,得到安徽巡抚恩铭的信任,被委任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会办,后又任陆军小学监督。1907年春,徐锡麟邀请祖父去安庆举事。5月18日,祖父借去上海参加浙江铁路公司股东会之机前往安庆,临行前给家乡挚友写了绝命书,并嘱妻子:“吾此行无论事成与否,必难生还。然求仁得仁,固吾素志,无庸为我悲也。二子其善视之,异日成人,嘱其无忘乃父之志。”表达了为革命牺牲的坚强意志。他来往于上海、安庆,会晤秋瑾,筹划浙皖起义之事,典当裘衣购买枪支弹药等物。起义原定于7月8日在巡警学堂毕业典礼时举事,不料机密泄漏,恩铭有所察觉故命典礼提前两天举行,致使外地会党不能及时赶到而遭破坏。起义被迫提前两天举事。
7月6日,马宗汉、陈伯平一早赶到学堂与徐锡麟会合。不久,恩铭及文武官员到达礼堂。徐锡麟呈上学生名册,大声说:“回大帅,今有革命党起事!”恩铭大惊,马宗汉与陈伯平闻声一齐动手。马宗汉一枪击向恩铭,子弹穿掌擦耳而过。同时,陈伯平一颗炸弹掷到恩铭脚下,惜未爆炸。徐锡麟随即拔出手枪向恩铭射击。三人六支枪齐发,恩铭身中七弹,被卫兵抬回抚署后毙命。当时,徐锡麟喝令巡警处收支委员顾松关上大门,但顾松不听指挥,使清政府官员得以逃命。顾松也趁机逃出校门,被马宗汉发现追上拖回。徐锡麟连劈数刀不死,马宗汉随即一枪将其击毙。徐锡麟号令警校学生持枪出校,自己领先,马宗汉居中,陈伯平断后,急奔军械所。占领军械库后,徐锡麟命令陈伯平把守前门,马宗汉守卫后门。不久,清兵便蜂拥而来包围了军械库。双方激战四小时,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军弹尽援绝。马宗汉眼看情况紧急,提议道:“事已不成,不若焚此军械库,与清兵同归于尽。”徐锡麟立即制止他,并说:“徒死无益,亟去犹可为后图。”搏斗中,陈伯平战死,徐锡麟被俘,马宗汉翻墙逃出后至半途亦被俘。
马宗汉被捕后,假称“黄福”,企图释放后东山再起,再行革命。但未如愿,被囚狱五十日,遭受严刑逼供,却未招供一个同志姓名。8月24日,马宗汉就义于安庆狱前,年仅24岁。
浙皖起义失败后,国学大师余杭章太炎为之作《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又作《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为之悼念。他在传记中说:“浙江所以多义旅者,宗汉力也。”对其评价甚高。辛亥革命成功后,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三烈士遗骸合葬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与西泠桥旁的秋瑾烈士墓遥望相对。“文革”时,徐、马、陈、秋四烈士墓被毁,迁移鸡笼山。1981年,徐、马、陈三烈士墓被迁到南天竺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树碑立传,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