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辫风波

截辫风波

马宗汉回国后回到余姚云柯乡马家路,立即去见祖父。时马道传已是高龄,患病在床,但仍强撑病体,殚精竭虑,为马家路润德蒙学堂的创建做最后的筹备。见到孙儿马宗汉归来,加上办学心愿即将完成,他精神一振,病势似乎轻了许多。他听了马宗汉述说在日见闻和回国原因,喟然一叹,道:“早知如此,当初不如赴德国,或事早已遂愿。”略停又说:“马家所创润德学堂,上头已批准了。我本意是让你来主持,但知你志存高远,不甘家食,也就不勉强,但如哪一天你想回来,学堂的门总是为你开着的。”

马宗汉心怀感激,低声道:“多谢祖父教诲,孙儿谨记在心。”

马宗汉又去见了父母,然后回到家中。夫妻久别相见,自是倍觉亲热。当晚,妻子岑氏端来热水,让马宗汉洗浴。她习惯性地替他摘下帽子,立刻就看见丈夫头顶仅剩一头整齐的短发,而那条她所熟悉的乌光油亮的辫子却是缚在帽子里头的,这可是要杀头的死罪啊!她顿时惊叫出声,随即伸手掩住口,惊慌地望着自己的男人,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马宗汉微微一笑,从她手里拿过缚着辫子的帽子放到一边,温和地说:“国外都是留短发的,脑后拖一根辫子,不仅生活上不方便,也让洋人笑话,所以将它剪了。你别说出去,谁也不会知道的。”

妻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她深信自己的男人是不会做坏事的。

但后来剪辫之事终于还是暴露了。那天,马宗汉在三山小学堂带领学生上体育课,教学生做单杠运动。他抓住单杠,双臂发力引体向上,翻转左右臂上杠后,俯身下翻,此时,那条颇有分量的长辫就拖着帽子掉了下来。在场的师生们见了,都惊呆了。还是陈老师反应快,严肃嘱咐在场学生一律不准说出去,否则会给马老师带来麻烦。

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马宗汉剪辫之事终于传到了父亲马广函耳里。广函公大为震惊,把马宗汉叫来,严厉训斥,并说要送官府惩办。母亲陆氏十分害怕,为马宗汉求情不得,情急之下只得求告于公公道传。道传公把马宗汉父子叫进房,问马广函:“你可知清朝刑律,留辫留头,剪辫斩首吗?”广函答:“儿知道。”

道传公说:“既然知道,怎还如此张扬。难道是真想让马宗汉死吗?”广函低头无语以对。

道传公说:“时下西风东渐,讲的是文明法治,出洋留学生剪辫之事多多,只要下面不报案,官府早已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此事到此为止,谁也不许再提。”又转首对马宗汉说:“我知你人品正派,也知你胸怀抱负。但你须知,这里是大清国,决不可肆无忌惮。唉,或许你还是出洋留学深造为好。”

马宗汉默默无语,但心知祖父在为他担心。

回到自己屋里,马宗汉嘱妻子为他做了一条分量轻一些的辫子,牢牢缝在帽子里。以后行动便格外小心,谨防掉辫之事再次发生。他将那条截辫,双手奉给祖父。祖父接过发辫,轻轻摩挲一阵,深深地看马宗汉一眼,微微一叹,什么也没说,却把截辫放到了枕头底下。

马宗汉回到家乡时,地方上少年军运动正兴起,其中不少人曾是马宗汉少时的伙伴。他们听说马宗汉留洋归来,便来找马宗汉,倾诉不平事,请求马宗汉指点如何行事。马宗汉不仅热心给予指点,还帮助规划经营少年军组织,使其明纪律、走正道。马宗汉心中明白,实行革命,必须依靠内地力量,他有心将这支地方组织引上革命道路。他积极指导帮助,事必躬亲,故深得少年军的信服尊重。当他们得知马宗汉欲赴德国留学时,都十分不舍,极力挽留。

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906年8月31日),积劳成疾的马道传逝世,享年80岁。悲痛的马宗汉遂罢赴德留学之行。章太炎《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记载:“从徐锡麟赴日本,欲隐求豪杰。然所遇多大言自矜。宗汉大失望归,欲赴德意志学陆军。诸少年留宗汉,欲有所规划。会遭祖丧,遂不行。”[1]

雪恨《马公宗汉事略》亦记载:“君之归也,拟往德意志学陆军,及抵里,而里中之少年军方日盛,君有所经营,遂罢游德之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