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腐朽的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瓜分中国的工具,华夏土地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空前的危机之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开始觉醒。辛亥革命应运而生,革命者用鲜血拭清了民族的心眸,用震慑人心的力量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国家独立、民主、富强的先河,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时代变革历程中,以光复会会员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及秋瑾为主要领导人的浙皖起义,于1907年爆发。徐、马、陈在浙皖起义所辖的安庆起义中,一举击毙清封疆大吏恩铭,先后壮烈牺牲,震惊中外。孙中山称之为辛亥革命“浙东三烈士”。
三烈士之一的马宗汉,出生名门望族,文武双全,聪颖异常。身逢乱世的他,自小就渴望用一腔热血救国救民。他既是徐锡麟的左膀右臂,更为秋瑾重要的革命伙伴,是革命军中重要的骨干领导人及精英,在安庆起义中打响了暴动第一枪。起义失败被捕后,清吏穷问党与,用尽毒刑,马宗汉始终不吐名单及机密。军机处电旨端方、冯煦,准予处决马宗汉。1907年8 月 24 日,马宗汉就义于安庆狱前,年仅24岁。章太炎在日本东京召开追悼大会,宣读祭文《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并为之作传;孙中山派专员要求寻找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等烈士遗骸;浙江军政府在杭州昭庆寺举行大规模的追悼大会;鲁迅为之撰文……徐、马、陈三烈士最终归葬于杭州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在杭州西湖畔永久地安息。1930年,为纪念马宗汉,设立了宗汉乡(现宗汉街道)。
马宗汉烈士不仅仅是一位受世人景仰的革命英雄,对他的家人及子孙而言,更是一位孝顺父母、爱护妻儿、努力勤奋、任侠好义、有血有肉的人。该书主要由马宗汉的后人亲自执笔,历时十载,依据多方文献及家族口口相传之史料,详实地记录马宗汉的家族历史及其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讴歌这位为谋真正的民族觉醒、人类幸福而捐躯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烈的传奇人生,让红色精神在世人的心中永远铭刻,让祖国的红色血脉永久传承。
劫难与光芒同在,智慧与恩德同在。英雄千古,国魂不死!
谨以此书献给马宗汉烈士孙女,马燮行女士。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