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盛之家

朝盛之家

马蜀江的第二十五世后裔马朝占,是马宗汉天祖,约生于公元1770年之前,时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当时他所在的马氏支脉已栖居云柯乡马家路多年,繁衍数代,人丁兴旺,又善于经营,家业亦兴盛,已是当地富裕之家。马家亦耕亦商,数代所经营的商铺均以“朝盛”为号,渐渐地,乡人便习惯称呼其家族集居处为“朝盛里”,久之又成了马家路村中的地名。士人则雅称为“朝盛之家”。马朝占在后来创立分支,成为云柯马氏新分支支祖。在当时云柯马氏十个分支祠堂中,马朝占一脉归属在首甲祠堂门下。马朝占生性宽和,平素与邻和睦,常接济体恤贫苦人家。经商亦有道,每遇丰年粮贱时,以平价收购谷物,遇荒年又以平价卖出,以行善积德为平常事,且不喜张扬。《余姚六仓志》有记载:“朝占公平籴、恤灾,多隐德。”马朝占生有四子:长房马之驷、二房马之、三房马之驯、四房马之骙。

二十六世马之驷是马宗汉高祖,他继承了父亲马朝占的善良秉性,以忠实厚道为乡人所敬。《余姚六仓志》有载:“祖之驷公以长厚闻。”因其孙马斌中进士,分任广东鹤山县令职,两年后因功绩升补德庆州知州,不久因守城殉职,马之驷因此受朝廷诰赠正四品中宪大夫。《余姚六仓志》记载此事:“马之驷,以孙斌赠封中宪大夫。”马之驷生一子为马廷耀。

二十七世马廷耀是马宗汉曾祖父,约生于公元1800年,时在清嘉庆年间(1796—1820),生性豪爽直率,重诺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常仗义疏财,多行善举,曾创立马氏义庄,替困难族人、贫苦百姓济危解难,有贤名。《余姚六仓志》有载:“廷耀公性豪爽,重然诺,有古遗之风。”“马氏义庄,在云柯乡马家路,清职员马廷耀建。庄屋一所,置地400余亩。”因其子马斌在广东鹤山县守城殉职,马廷耀受朝廷诰赠正四品中宪大夫。这一点,《余姚六仓志》也作了记载:“马廷耀,以子斌赠封中宪大夫。”马廷耀生有三子:长子马弈传(又名马斌)、次子马道传、三子马杏传。

二十八世马弈传,又名马斌,是马宗汉伯祖父,字空群,号莲峰。生于清道光元年(1821),阔面大口,幼时便聪颖异常。读书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出口成章,持笔立就,常得塾师赞叹。道光十九年(1839),马斌18岁,乡试以第一名考取生员;道光二十六年(1846),25岁,中举并领到赴京师学习的推荐名额;道光三十年(1850),29岁,殿试成进士。随即以进士派赴广东省鹤山县任职,仅携妻子胡氏孺人一人前往,于咸丰元年(1851)初到省。时适逢凌十八自广西逃至广东罗定州,巡抚便命马斌随大军前往剿办,协理军务。不久,平定罗定州境内起义。马斌因在军中办事干练出色,得到巡抚器重,论功,得保举以知州补用。随即被正式任命为鹤山县令,于咸丰二年(1852)八月到任。时鹤山地方起义频发,马斌刚到任又逢开平谢阿东聚众掠扰毗连鹤山的尖山墟。马斌即与邻县约期发兵,平定了这起动乱。随后,马斌在鹤山境内兴利除弊,扶弱抑强,打击地方邪恶势力。治县两载,为官清廉,执政为民,治理有方,政绩突出。马斌因此得以提拔补德庆州知州,官升中宪四品。然而,他尚未离开鹤山,广西、广东两省发生了红巾军起义,声势浩大,马斌赴任受阻。咸丰四年(1854)秋,广东省以贫民冯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爆发,攻陷肇郡,占据佛山镇,围困省垣广州,波及鹤山。而此时鹤山营兵主力已奉命调赴新会县作战,鹤邑城空兵少,战守全无把握,势成危卵。幕僚和其弟马道传劝马斌赶快出城避难。马斌却认为临危而走,上对不起国家,下对不起邑民,是不负责任,拒绝了。遂自行张榜招兵,固守孤城。农历七月下旬,红巾军在鹤山沿江船夫引领下,围困鹤城。马斌临危不乱,一面密嘱马道传潜出城外求援,临别赠绝命诗一首,中有“自标劲骨励冰霜,秋草孤坟骨亦香”之句,表达了以身殉职之心,一面亲自上城督守拒敌。红巾军攻城一时受阻,遂改用鹤山归附船夫之计,密派人潜入城中,说动部分守兵反水作内应,鹤城由是被攻破。马斌率守城士兵奋力抵抗,直至力尽被擒。红巾军首领劝马斌投降,遭拒,便将其关押。马斌求死不得,遂绝粒不食。不久,红巾军闻官兵援军将至,遂将马斌杀害,抛尸入江,尸首无存,时年33岁。义弁陈升、林方从殉。清廷肃清红巾军之乱后,下旨赐马斌祭葬优恤,诰赠四品道衔,世袭无替,入祀昭忠祠,立碑记之。同时赠封其父、其祖为中宪大夫,其弟马道传为云骑尉,其妻胡氏为恭人。又在他家乡云柯马家路建造府第一座,门首题赠“观察第”匾额一块,以此表彰马家的忠义。

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省鹤山县百姓为纪念马斌保一方平安,整治县境的业绩,集资建“昭忠祠”一座,请时任鹤山县令的张经赞撰写碑文,刻于石,纪之。石碑历经浩劫,已残缺,但主要内容尚存:

马莲峰刺史斌,浙江余姚人,以庚戌进士即用,签分广东。咸丰元年辛亥到省,剿办罗镜逆匪出力,保举以知州补用,题补德庆州。二年八月署鹤山县事。四年甲寅秋,值红匪之变,肇郡被陷,贼窟佛山,围困省垣,西北两江几无善地,文报不通,兵饷路绝,刺史自行招勇,婴城固守。七月下旬,勇忽心变内应。被执,骂贼不屈,求死不得,遂绝粒不食,旋复为贼载往沙坪,惨被戕害,并抛其尸于水。事平,后任上其事,从优议恤,诰赠四品道衔,世袭云骑尉,入祀昭忠祠,立碑纪之。其弟道传以临危绝笔诗附刻于石。忠骸竟不获,伤哉!时余署新兴县事,邻邑接壤,音书阻隔。初募勇不成,乃与绅士谋,招安本地匪首十余人,令其带勇以清内患。复令各大姓暗中团练。次年正月红贼至,大为惩创,随带练勇至高要之新桥防堵,大小十余战。双桥司罗巡检瀛亦带客家练勇来助剿,询悉鹤山事甚详,云:县城已为客练收复,土匪俱散,前官与印均不知下落。闻之,不胜愤懑。去冬来权是邑,回思三十有五年矣!诣祠拜谒,并……(此处缺失)

广东鹤山昭忠祠马斌纪事碑拓片[2]

马斌妻胡氏,性贤良,跟随马斌到鹤山。至鹤城将被围困时已有身孕,避难于龙眠乡。临别,马斌嘱之:“如生男,可取名广生。”后来胡氏果生一男,谨依遗嘱,取名广生,字龙眠。后来清政府亦有抚恤,敕赠马广生六品云骑尉职,胡氏得封恭人。胡氏后来终身未再嫁。《马氏宗谱》有载:“马斌妻胡氏,从斌游鹤城,城陷,斌遇害。初,胡方有娠,出避龙眠乡,寻生一男。闻斌已死难,欲以身殉。既思藐孤一线所系,前之避乱盖为此耳,死将谁存哉!乱稍靖,挈儿扶柩,归葬如礼。有乳媪麦李氏,粤产也,偕之归,子赖以哺育,胡亦厚遇之,终于姚,死,为之葬。”

二十八世马道传,是马宗汉祖父,字诚甫,号听樵,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他继承了父亲马廷耀的性格,豪爽重诺,一生以行侠仗义为己任。咸丰四年(1854),马道传携妻徐氏前往广东,事兄马斌于鹤山县署。不久,红巾军起,波及鹤邑,鹤城危在旦夕。马道传与幕僚劝马斌离城暂避。马斌拒绝,口占一绝表示自己决死守城之心,末句云:“惟余丹赤在,留待报君王。”马道传喟然一叹,知不能劝,遂助兄招募义勇御敌。及城被围,马斌知弟胆大心细,遂命他突围出城求外援,临别赠绝命诗一首以作永诀。马道传含泪别兄,突围而出求外援,又组织起地方团练,会合援军收复鹤城。马道传冲入城中寻兄,然此时马斌已遇害,且尸首被抛入江河。马道传搜寻无果,只得将兄生前衣冠放入灵柩祭奠。红巾军起义事平,朝廷特封马道传六品衔,世袭云骑尉职,并特命留广东提拔任用。在留粤擢用期间,正是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改南京为天京,与清军战得昏天黑地之时。马道传目睹兵乱迭起、百姓遭殃的动乱局面,不时叹息。加上看不惯官场中腐败风气,深感忧虑,寝食难安。在此期间,妻子徐氏为他产下一子,取名广函。好不容易待到兵乱稍得平息,路途安全,马道传便告假护送兄马斌衣冠柩及遗孀遗孤归浙,回到云柯乡故里,此时已是咸丰九年(1859)了。将兄灵柩妥善安葬于乐乡东新塘之南,诸事办毕,即将返粤时,突逢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率兵东征入浙袭攻杭州,浙江大乱。马道传顾虑父母安危,遂留乡奉亲避难,直至同治三年(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败亡。此时,马道传对清末黑暗混乱的政治已深感失望,再也无意于仕途,于是终养父母不复出。他在家乡料理族务,兴建宗祠,扩建义庄,开办义塾,续修宗谱,以广行慈善,造福乡民为乐事。但凡地方有事相求,他总是一力承担,绝不推卸。云柯乡内有一大湖名附子湖,湖阔水深,周边乡民皆赖以捕鱼、灌溉农田。但自嘉庆年间(1796—1820)起,逐渐被人私垦蚕食侵占,至道光(1821—1850)时,湖面已缩小变浅,每遇旱便干涸,遇涝则溢,严重影响乡民生计。众乡民商议谋求恢复附子湖原状,却为一些地方占地豪强所阻。乡民诉求于马道传,道传答应出面调解。他为这桩“解纷水利,复旧柏上仓,新筑塘圩”之讼,费尽心力,因事牵涉到需要部分人退还被其侵占的湖畔土地,调解工作并不那么容易做,还湖之事也陷入久拖不决的困境。但马道传并不气馁,他一次次地登门,晓之以理,陈以利害,不以势压人,坚持耐心说服,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对方明白了此事对众对己都是有利的。于是,这些人退还了侵占的湖畔土地,附子湖水利纠纷遂解。

在余姚县邑东二十里处,有一座石堰,横河、游泾等支流均汇经此处,为东北水道咽喉,也是一处险地,水势湍急汹涌,影响舟船航行安全。石堰有闸门通江,可蓄泄潮水,但因舟船需经此通行,管理堰闸者不得不频繁开闭闸门,严重影响蓄水排涝,附近乡民常为此事苦恼。马道传为解决这个问题,亲自奔走勘测地形,选择在西北张山坡另筑一道石坎,又疏浚淤寒旧河道六里许,重新治理沿岸桥、闸共九座。完工后,舟船从此不需再走原石堰,而改走水势平缓的新开水道。而旧石堰也恢复到按潮水涨落启闭闸门,重新具备了防旱排涝功能。这个久存问题的解决,令余姚、慈溪两县农商俱称便利。

邑官因马道传热心公益,遇上难以解决的灾害问题,总会邀请他到署商议。逢需要劝募,散放钱粮救济灾民时,马道传必是率先捐赠。外地有大灾,马道传同样慷慨解囊相助。当年山西、陕西两省先后发生水灾,饥民无数,他都亲带钱粮前往助赈。

马道传还扩建父亲马廷耀所创立的马氏义庄,增办义学私立润德蒙学堂,更是恩惠族人与周边百姓,泽及枯骨。他寿至八十而卒,一生行侠仗义,善举无数,人称义士,在邑内外具有很高声望。清政府曾颁其“乐善好施”御匾并建坊旌门于马家路,以示表彰。民国大总统也曾因润德蒙学堂培养人才有力而题赠“嘉惠士林”匾嘉奖其功。余杭章太炎、绍兴陶成章更是一致评价他:“(马宗汉)祖道传,素任侠,贫民皆倚为重。”光绪《余姚县志》、民国《余姚六仓志》、《马氏宗谱》、《马氏家传》、《马道传墓志铭》等都有记载。马道传生前最喜欢孙子马宗汉,曾亲自为他讲史传,授剑术,祖孙感情很深。

二十九世马广函,马宗汉之父,字云骧,号小樵,附贡生。生于清咸丰六年(1856),彼时其父马道传在广东任职,故名广函。成年后无意仕途,在家乡经营农商,管理马家路上的“朝盛米店”。他秉承家风,守诚信,乐善举,曾于光绪十七年(1891)置地设立马家路云柯乡义冢,被邑绅推为经理;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创办余姚县立汝湖乙种农艺学校捐款200银圆,在余邑亦有一定声望。娶妻同里陆氏,生有四子五女:马经昌、马纬昌、马梅英(女)、马纯昌(马宗汉)、马绶昌、马榴英(女)、马夏贞(女)、马婉贞(女)、马幼英(女)。马宗汉是他的第三子,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马广函教子甚严,不容许有违传统礼教的行为存在,并亲自督教子女读书识字,是子女的启蒙教师。马宗汉与兄后来因参加浙江大学堂学生罢课被迫退学,马广函动怒训斥,遂命马宗汉参加乡试,考取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年生员。马宗汉从日本留学归国,剪辫之事被发觉。马广函又急又怒,欲送其子到官府处罚,后为马道传阻止而作罢。其实,外表严肃的马广函内心是爱子女的,后来他得知马宗汉在安庆捐躯成仁,遗骸难归,便拿出那条珍藏的剪辫,抚辫而恸,不能自已,并亲手持发辫供于宗祠马宗汉牌位下,嘱子女妥善保管。那条发辫在后来的浩劫中连同祠堂中的牌位一起被毁。马广函的九个子女中,除长子马经昌早夭,其余八人均长大成人。

三十世马纬昌,马广函次子,马宗汉二兄,字子耕,号宗周,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马宗周性平和,读书聪慧,附贡生。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马宗汉一同考入浙江大学堂。次年因与马宗汉参加学生罢课活动而被迫退学。后曾在私立润德蒙学堂任教并协助祖父管理马氏义庄。光绪三十一年(1905),浙江铁路招股,六仓士民推举马道传为六仓铁路股份公司总干,蒋镳副之。后马道传年高患病,其孙马宗周由于办事稳妥干练被士绅推选协助蒋镳经理此事,直至民国初铁路改归国有为止。宣统三年(1911),马宗周被推选为余姚云柯乡董事会董事长。民国元年(1912),他被推选为第一届国会候补议员,六年(1917)补正,同时任民国云柯乡委员。马纬昌是《余姚六仓志》参编者之一,生有三子:马元璋、马元统、马元平。其中次子马元统在1949年前去台湾定居。

三十世马梅英,马广函长女,马宗汉姐,排行第三,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长马宗汉三岁。马宗汉小时候,是她常领着他玩。

三十世马宗汉,马广函第三子,排行第四,原名纯昌,字子畦,号宗汉,别号宗汉子,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甲申,属相山上之猴。

三十世马绶昌,马广函第四子,排行第五,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卒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生有一子马元绪。

三十世马榴英,马广函次女,马宗汉大妹,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排行第六。

三十世马夏贞,马广函三女,马宗汉二妹,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排行第七。

三十世马婉贞,马广函四女,马宗汉三妹,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排行第八。

三十世马幼英,马广函五女,马宗汉幺妹,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排行第九。马宗汉牺牲时,她还是个年仅10岁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