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交伯平

结交伯平

一日,马宗汉又到绍兴特别书局购书。进得店门,与店员打个招呼,便径直入内去看内部的书。推门进去却见已有位年轻人正在看书。马宗汉知道,能入内选书的,都是与徐锡麟认识的熟人,不禁打量了他一下,只见他面白神俊,眉宇间英气逼人,却又隐带一丝冷峻。知有人进来,这人却连头也不抬,只看他的书。他手中的书是顾炎武的《日知录》,旁边还放着一本王夫之的《船山遗书》。顾炎武与王夫之都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抗清志士。马宗汉见了,对此人顿生好感。见他读得入神,便不去打扰,也找了本书翻看起来,不知不觉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待得翻完书,一抬头,却不见了那年轻人,不觉略有遗憾。

马宗汉购买了一册书,出了店,沿街走去。很巧,在街边遇见了陶冶公,两人打了招呼,说了几句话,马宗汉记起店里那位年轻人,便向陶冶公说了那人容貌,问认不认识。陶冶公一听,就说:“哦,你说的一定是陈伯平了,他年长我一岁,是我在福建蒙学堂读书时的同学,绍兴会稽平水人。刚才我遇见他,他说回平水去了。你如想认识他,不妨跟我去他家,看看此人是否值得一交。”

马宗汉大喜,道一声好。正好有辆载客的马车驰来,陶冶公便拉马宗汉上车,往平水镇驰去。在车上,陶冶公告诉马宗汉,陈伯平出身书香门第,其先祖曾为清朝达官,嘉庆曾钦赐其宅一座,号“五美堂”。但后来逐渐没落,到陈伯平父亲陈芷湘时,经济来源主要是陈芷湘在福建福州做幕僚所得。有兄四人,妹一人,长兄与次兄早故。陈伯平1885年生于福州,从小性慧,喜读书,乐听故事,跟诸兄读书,一目十行,郡人以神童视之。5岁时,父亲不幸去世,以致家贫。少时读书用功,成绩出众。善方言,喜诗词,又习武事,曾入福州武备学堂,肄业,善击剑射击。17岁从福州归会稽平水,即入石门县示范学校,因受日籍教师欺凌,奋力以言抗争,不肯低头,一而再,再而三,但始终不能得到公正对待,一怒之下,竟拂袖而去,“炒了日籍教师鱿鱼”。回乡后,他刚考取了会稽县学生员。或许是遭遇坎坷太多,以致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惟与志同道合者方说得来。

马宗汉听了,很是感慨,觉得陈伯平与自己在浙江大学堂的遭遇如出一辙,但浙江大学堂学潮是群胆,而他却是孤胆,做这样一个有血性的人更不容易。

说话间,车已停在了平水镇“五美堂”前。两人跳下车来,竟看见陈伯平正站在门前,他也是刚回来。

陶冶公为他们作了介绍。马宗汉微笑地伸出手,但陈伯平仿佛没看见,转身推开门走了进去。陶冶公忙对马宗汉说:“别介意,他就是这样,等了解他了,也就好了。”

马宗汉笑笑说无妨,便跟陶冶公一起走了进去。

五美堂是清代建筑,前后两进一侧厢,共有房屋13间,虽已显陈旧,但当年官家气势仍在。屋内有一个较大的天井,靠墙摆放着石担、石锁和刀、剑等兵器。中间还有一副跳高木架,一根笔直的竹竿横在架上,拦住人的去路。走在前面的陈伯平并不绕道,而是朝前冲去,高高跃起,干净利索地越过横竿。

陶冶公喝一声好。

马宗汉目测那根横竿高度约在一米四十,知常人很难跨越这个高度,除非天生具有出众的弹跳力和爆发力,再加上适当训练才能做到。一时技痒,他也飞步上前,用一个右侧跳越过横竿,落在陈伯平身边。

陈伯平微露惊讶之色,旋即抓起跳高架和横竿放到墙角,伸手拿了两支木剑,一挥手将一支抛向马宗汉,一支自己提在手里。

马宗汉猝不及防,几乎是下意识地凭着本能伸手抓住了剑柄。再看对方,陈伯平正注视着他,但眼中并无敌意。于是,心中明白,如自己未学过武术,此时说一声也就罢了。但转念一想,自己会武,此时剑已在手,再说客气话就未免矫饰了,不如以武会友,点到为止即可。马宗汉便一笑,举剑行个剑礼。再看陈伯平,早已摆出一个虚步抱剑的起式。马宗汉识得,知他使的是盘龙剑的预备势,叫作“袖藏青蛇”,便微微点头,提起剑徐徐做了个弓步持剑前指转三环套月的起式,摆出一个太极剑的预势。

陈伯平也不客气,出手便是一招弓步随刺,剑指马宗汉咽喉。

马宗汉不慌不忙,一招转身斜抹,风卷残云般地化解了陈伯平的攻式。

于是,两人一来一往,一个使太极剑术,一个使盘龙剑术,一柔一刚,一绵一工,但闻木剑嗒嗒之声不绝于耳,顿时已交手了几十招,两人竟是旗鼓相当。陶冶公看得眼花缭乱,连声喝彩。

又斗几回合,马宗汉瞅个空隙跳出圈子,抱剑道:“伯平剑术精湛,宗汉佩服。”

陈伯平一个干净利索的收式,微笑说:“宗汉剑术不差。”

这时,一个少女从房中走出,对陈伯平说:“五哥,客人来了,还又跳又打的,哪有这样待客的?还不快让客人进书房坐坐。”说着,拿下两人手里的木剑放在墙角。

陈伯平不好意思地朝马宗汉笑笑,道:“这是舍妹挽澜。”

陈挽澜,陈伯平胞妹,原名陈沅,擅长笔墨,胸怀壮志。曾在上海与秋瑾、陈伯平一起主持《中国女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并在《中国女报》第二期上发表小说《女英雄独立传》。

陈伯平引马宗汉、陶冶公进东侧书房。挽澜沏上茶来。三人坐下交谈,从古诗词到经书、诸子百家之学,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到当今时局,兴趣爱好、政治观点一致,越谈越投机。马宗汉与陈伯平顿时都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从此成为志同道合的莫逆之交。后来一起追随徐锡麟,投身革命,入光复会,赴日留学,参加安庆起义,直至共同为国捐躯。

陈伯平

陈伯平(1885—1907),名渊,原名师礼,字墨峰,号白萍,又称光复子,浙江会稽平水(今属绍兴)人。父陈芷湘,曾为福建福州幕僚。清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陈伯平生于福州。从小性慧,喜读书,4岁跟随诸兄读书,目解十行,郡中人视为神童。5岁时父卒。家贫,少时发愤读书,孜求经书,诸子百家之学,旁及诗词文章,俱有钻研与心得。14岁入闽武备学堂习武,肄业。17岁与兄墨林同入福州蒙学堂,肄业。同年回到会稽平水,即入石门县学堂,因不愿受日籍教师欺凌,弃学。19岁考取会稽县学生员。追随徐锡麟,入绍兴大通学堂,并参加反清组织光复会。意志坚忍,勤于学问,不苟言笑,深为徐锡麟信任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