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锡麟

认识锡麟

马宗周与马宗汉回到云柯乡。父亲马广函听马宗周说了在浙江大学堂被迫退学之事,大为生气,训斥两个儿子不安分读书,却去参与什么罢课活动,结果祸及自身。祖父马道传在内听见,出来阻止马广函说:“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换成你、我,也做不了这等奴颜媚骨、丧失人格的事,马宗周、马宗汉没错,此事休提了。”马广函便不再提了。

马宗汉心情忧郁,在家待了几天,手拿着一本浙江大学堂的课本,却不时走神,读不进去。妻岑氏见马宗汉闷闷不乐,便温言劝道:“听说浒山的书店到了一批新书,不妨去看看,也可散散心。”

马宗汉见她腹部微微隆起,知已有孕数月,亦知她的善意,心生暖意,便展颜一笑,握住她的手说:“也好,我去看看,你多保重身子。”

马宗汉来到浒山,进了书店,逛了一圈,但没找到感兴趣的书。正欲离开,却听身后有人叫道:“子畦兄,许久不见了。”

马宗汉闻言,一转身,顿时大喜,原来那人竟是杭州求是书院(后改浙江大学堂)肄业的同学陶冶公,两人分别已一年多了,此番不期而遇,两人倍觉亲切。说起浙江大学堂学潮事件,陶冶公亦有所闻,相劝道:“这样腐败黑暗的学校当局,这书不读也罢。”又问马宗汉来此有没有找到想要的书。

马宗汉摇摇头说没找到值得购买回去的书。陶冶公听了,神秘地一笑,轻轻对马宗汉说:“你到绍兴来吧,那里新开了一家书店,有你感兴趣的书。”

马宗汉笑道:“你说的是王子余先生于去年十月开设的万卷书楼吧?我早已去过,专售新书,程度的确较高,但售价略贵了一点。”

陶冶公微微摇首道:“不是,是今年正月才开设的,叫特别书局,销售七成新书三成旧书,价格公道,称得上物美价廉,谁都买得起。而且是开架售书,购买者可入内自行从书架上取阅自己喜爱的书籍。如果你是真正爱书的人,去了还可能会有特别惊喜的发现。”

马宗汉大喜:“听你如此一说,我是迫不及待要去看看了。”遂约好次日去绍兴城。

马宗汉来到绍兴城,陶冶公领他来到闹市中心轩亭口一家挂着“特别书局”牌子的书店。店内外规模普通,并无刻意装饰,是那种任何读书人都进得的书店。进店一看,果然是可以自由取书阅读的开架售书处。马宗汉四下里一望,眼睛就闪出了光亮,这里竟有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与严复的《严侯官文集》等书,还有许多新翻译的东西方书籍,连《新民报》《中外日报》《申报》《杭州白话报》《绍兴白话报》等时下热门报纸都有。这些书刊在当时都是属于进步性质的。马宗汉对陶冶公说:“望潮弟之言果然不差,此地确是值得一来。”

马宗汉正细细地埋头翻书,忽听有人叹息:“这几本书真好,可惜我身上没多少钱来买。”

那人话音未落,一中气十足、洪亮的男子声音随之响起:“先生既然喜欢,就把书拿走吧,不用付钱了。”

那人说:“这可不好意思的。”

那男子说:“宝刀赠壮士,好书送知音,书到了识货者手里,便是它的荣幸,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于是,那人感激不尽,连声道谢地拿着书走了。

马宗汉抬首望去,只见柜台里一个三十多岁,身材偏瘦,戴副眼镜,却声如洪钟的精悍男子正关照店员:“开店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传播知识,有的人付不出书钱,就奉送。”[1]马宗汉闻言,大生好感。此时,那男子恰好转过身来,一眼看见马宗汉,便微笑地走过来。陶冶公连忙向马宗汉介绍:“这位便是特别书局的主人,徐锡麟先生。”又向徐锡麟介绍:“这位是我的同学马纯昌,他的祖父便是余姚云柯乡侠士马道传。”

徐锡麟一听,立即道:“原来是听樵老先生的孙儿,徐某久闻尊祖高义,如雷贯耳,十分钦佩。”竟与马宗汉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聊了一阵,他看看马宗汉挑选的几本书,说:“看得出,你喜欢读书,我这里还有一些书,不知合不合君意?”说着,便领马宗汉走进内屋,打开一个柜门,只见里面摆放着一堆崭新的小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