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岑伉俪
马宗汉在余姚县城读书时,这一年学堂放暑假,便回家帮家里做些杂事,抽闲便在祖父马道传的书房里寻书读。这天,祖父有封信让马宗汉送去浒山镇友人处,马宗汉答应一声,便提了根竹竿去了。浒山离马家路不远,仅四五里路,一会儿就到了。此日镇上正逢集,人来车往,很是热闹。马宗汉对此不感兴趣,只记得要回去读那本感兴趣的史书,把信送到,即转身往回走。刚行至镇外,迎面有几位少女自东而来,一边走,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笑,显然是来赶集的。马宗汉便礼貌地闪到路边,让她们过去。此时,突来一阵风,将其中一位少女的草帽刮起,那少女啊的一声,一伸手没抓住,眼睁睁地看着它飘落在旁边的小河里,漂到对岸。少女束手无策,急得要哭。马宗汉见状,目测了一下那条河约莫十米宽的样子,便微微一笑说:“不要慌,我去取来。”说完,他后退几步,一个转身朝河中冲去,顿时惊得几个少女花容失色,齐齐惊叫出声,只道那少年怕是要掉进河里了。但见跃在半空的马宗汉不慌不忙,将手中竹竿往河中一撑,已落下的身子借着竹竿的弹性重又飞起,灵巧地落到了对岸。马宗汉伸手捞起草帽,甩去水分,叼在口里,依旧如原先一般,凭借竹竿之力,跃了过来,稳稳站住。一众少女哪里见过这个,都看得呆了,满面都是惊叹之色。马宗汉将那顶雪白簇新的草帽递给那少女,少女面色绯红地接了,轻声道谢,言语柔婉清亮。马宗汉不禁抬头打量了她一眼,见对方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有一张白皙的圆脸,柳眉杏眼,很是漂亮。马宗汉摇摇头说:“不用谢。”便收起竹竿往回走。走出一程,忍不住又回首望去,恰好与那少女的目光相撞,霎时两人都红了脸,赶紧扭开头去。于是,马宗汉便记住了那一双大而圆的眼睛和弯弯的柳眉。
一晃两载过去。这天,母亲陆氏笑眯眯地对马宗汉说:“有人来给你提亲了,你爸已答允下来,今年年底就给你办喜事。”马宗汉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还要读书呢。”母亲嗔怪道:“都18岁了,成年了,应该结婚了。结了婚,也不耽误你读书呀。再说,你爸已决定了,别惹他生气。”
马宗汉低下头,不再作声,心中不觉微微一叹。这年夏,马宗汉从达善学堂毕业。
为筹办马宗汉的婚事,马广函在马家大院西北角替马宗汉建造了一座新宅,畚斗式二进屋门堂,平房木结构,占地500平方米。厅堂庭园都是青石铺地,内室是木地板并带小阁楼。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月二十一日(公历12月1日),朝盛里马家大院举办了隆重的婚礼,马宗汉奉父命成婚。新娘是同县距马家路15里逍路头镇的岑鼐庵之女,小马宗汉一岁。岑家也是耕读世家,与马家门当户对。婚事办得很风光,在一团热闹之中,完成了一对新人的所有礼仪。待到酒宴散去,一切归于平静。洞房花烛夜,一对新人独处,马宗汉望着端坐床沿的新娘,心头不觉又是一阵微叹。只见新娘从背后伸出手来,一顶雪白簇新的草帽映入马宗汉眼帘,很是熟悉,只不过上面多了一对彩线绣成的嬉水鸳鸯。马宗汉的心怦地一跳,走近去,小心地掀开新娘的红头盖。一张白皙的圆脸带着两片绯红出现在眼前,一双水波盈盈的杏眼正害羞地望着他。马宗汉大喜,一把握住了她的手,她便是浒山镇畔河边曾经和他相遇的那个少女。
岑氏夫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读过书,能断文识字,性宁静,贤惠仁淑,善女红。婚后,与马宗汉感情融洽,伉俪情深。马宗汉投身革命,对她并不隐瞒,她亦深明大义,从不阻拦。在马宗汉资金困难时,她主动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和首饰,给马宗汉作路资并购买武器弹药,给予了有力的支持。马宗汉牺牲后,她不负重托,以柔弱的肩膀独力挑起家庭重担,抚养两个儿子成人,以致积劳成疾,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夏撒手人寰,享年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