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入会

大通入会

光复会,清末革命团体,前身是留日学生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初九日(1904年11月15日),光复会在上海正式成立,创立人是陶成章、蔡元培、章太炎等,蔡元培为首任会长。定名光复,以示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之意,旨在推翻清贵族的封建专制,建立共和国。清光绪三十年十二月(1905年1月),徐锡麟加入光复会;同年七月,秋瑾亦入会。徐、秋两人都成为光复会的领导人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徐锡麟、陶成章、龚宝铨在绍兴城内借古贡院豫仓空屋数间,创办大通学堂。徐锡麟邀马宗汉、陈伯平前来学堂。马宗汉、陈伯平如约前往。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进行了密谈,向他们介绍了秘密革命团体光复会,以及光复会的宗旨。建议他们加入,一起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救国救民的大事业。马宗汉、陈伯平都痛恨清政府的腐败专制,憎恨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侮华,在特别书局时便已经徐锡麟推荐,读了不少近人言光复书刊,反清之心早已存于心底,也早已猜测到徐锡麟的真实身份,此时一经点明和引导,自然是水到渠成,自愿跟随加入。徐锡麟告诉他们,干革命是有危险的,是要流血牺牲的,但一经入会,便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万死不辞。马宗汉、陈伯平毫不犹豫地点头承诺。于是,马宗汉、陈伯平便在绍兴大通学堂,由徐锡麟介绍,秘密地参加了入会仪式。仪式主持人陶成章宣读了入会者必须严格遵守的会规制度后,马、陈刺血明志,对天发誓:“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至此,马宗汉和陈伯平正式成为光复会成员。光复会的组织是非常严密的,每个会员都有一个代用名号,徐锡麟是“光汉子”,陈伯平是“光复子”,马宗汉是“宗汉子”。在当时清政府的残酷统治下,光复会是秘密活动的革命党组织,即使在同志之间,也不得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故使用代号是必要的。马宗汉的人生转折由此开始,他从一个普通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具有明确革命目标的拥护民主革命反清斗士。马宗汉在其《遗札(一)》中写道:“蒙赐佳号,谨敢遵守,自愿以名符实,不负我君厚望而已。”这封写给“□公同志兄”的信,信中称呼的“□公”其实是指陶成章,马宗汉的代号是陶成章为之起的。

陶成章(1878—1912),中国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革命派的领袖,字焕卿,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留学日本,参加革命活动。光绪三十年(1904)1月回国,在浙江联络各地会党,从事革命运动。同年冬,与蔡元培、龚宝铨等在上海创立光复会,成为会中重要领袖之一。次年与徐锡麟创办绍兴大通学堂,召集会党,训练干部,作为革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日本东京参加中国同盟会,任浙江分会会长。曾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编辑、缅甸仰光《光华日报》主笔。宣统二年(1910)2月,陶成章在日本重建光复会,推章炳麟(太炎)为会长,陶成章为副会长。宣统三年(1911)4月,陶成章与尹维峻、尹锐志姐妹在上海组织锐进学社,作为内地活动机关,准备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陶成章即从海外归国,发动上海、浙江、江苏镇江等各地光复军起义,联合同盟会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1912年1月,积劳成疾的陶成章在上海广慈医院被陈其美指使的杀手暗杀,年仅35岁。著有《浙案纪略》《中国民族权力消长史》等。后汤志钧将其著作汇集成《陶成章集》。

关于马宗汉的光复会会员身份,在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年已84岁的老光复会会员沈瓞民在《记光复会二三事》一文中给予了证实:

陶成章

兹就曾一同参加革命,或集会商议,或先后联系过的,确知为光复会成员,回忆所得,录而存之,以求信实。

一、会员:

……

秋瑾(璇卿),绍兴人,就义(女)。

徐锡麟(伯荪),绍兴人,就义。

……

马宗汉(子贻),余姚人,就义。(按:贻是误字,应为畦。)

陈伯平(名渊),余姚人,就义。(按:陈伯平是会稽人,今属绍兴。)[3]

陈觉民多方搜集编辑的《光复会党人录》,得幸留姓名者1100余人。然惜更多的光复会会员姓名已湮没无征。马宗汉名列前八人之中:

蔡元培(1868—1940),一字鹤庼,又字仲申,号孑民,绍兴人。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余杭人。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绍兴人。

陈伯平(1882—1907),名渊,以字行,原名师礼,字墨峰,号白萍,绍兴人。(按:陈伯平生于1885年,小马宗汉一岁,此处误。)

马宗汉(1884—1907),字子畦,余姚人。

秋瑾(1875—1907),女,字璇卿,号竞雄,又号鉴湖女侠,绍兴人。

陶成章(1878—1912),字焕卿,笔名汉思,巽言,号匋耳山人,绍兴人。

周树人(1881—1936),字豫才,笔名鲁迅,绍兴人。[4]

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五日(1905年9月23日),绍兴大通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徐锡麟、陶成章为学堂校长,曹钦熙为总理,竺绍康、吕熊祥、赵卓等襄理。总教习是钱葆荪,总监陈叔南(陈魏)。大通师范学堂是一所公开并得到杭州教务处批准的民办学校,名为师范,实为训练各地会党骨干军事技能,培养反清武装力量的军训基地。上报教务处申请批准时,为避免引起清政府怀疑,陶成章建议加上“师范”两字。当时适逢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各地民办学校兴起,于是大通师范学堂得以被批准。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开设国文、英文、日文、舆地、历史、教育、伦理、理化、算术、博物、兵式体操、器械体操、琴歌、图画等14门课程,但重点都是与军事有关的课目,学期六个月,实行军事化管理纪律极严。并且规定:“金、处、绍三府党会,既相偕共集于大通,(陶)成章乃又为厘定规约数条。凡本学堂卒业者,即受本学校办事人之节制,本学校学生咸为光复会会员。”[5]大通学堂实行特殊教育,教师由三部分人构成:“一是光复会成员兼任,如徐锡麟、秋瑾、王金发等;二是学堂聘请的文化教员、军事教练;三是学生兼任。”[6]校长徐锡麟、陶成章亲自出任大通学堂教员。大通学堂的办学经费除第一期由许仲卿承担外,从第二期开始,经费由同人共同筹集。由于经费拮据,教师薪俸微薄,光复会会员兼任的教师完全是尽义务,不取分文。聘请的教师也是半尽义务,仅象征性地领取月薪20元。师生们同吃同住,生活艰苦,却亲如家人。大通学堂公开名称是师范,骨子里却行武备学堂之实,仿照日本振武学校模式,课程设置以体育为中心,军事技能是重中之重,包括兵式体操、器械体操、跑步、爬山、泅水、射击等。学制实行强化速成教育,所有课程六个月学完,其强度之大,只有意志坚定和体格强健者才能坚持下来。学校还订有《革命军》《浙江潮》等革命进步书刊,供学生阅读。光绪三十二年(1906)底,徐锡麟赴安徽省城安庆任候补道员职,大通学堂由秋瑾接掌,由她任学堂督办兼教员。大通学堂自成立时起,便成为光复会的中枢机关和联络中心。光绪三十三年丁未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发动安庆起义,失败牺牲。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程毅等13人被捕。15日,秋瑾遇害。光复会的大本营大通学堂至此被毁。从1905年9月至1907年7月,大通学堂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开办4期,培养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军事技能的会党骨干,为四年之后的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打下了基础。

绍兴大通学堂

马宗汉和陈伯平都是大通学堂的第一批毕业学员。关于这一点,高岱《鬼神泣壮烈——徐锡麟传》中有记述:“马宗汉和陈伯平,都是在大通学堂第一期毕业的学生,现在也都是他(徐锡麟)的得力助手。马宗汉被他留在大通学堂担任助教,浙江余姚人,侠肝义胆,喜爱扶弱济贫。陈伯平现在书局主持店务,聪明干练,浙江会稽人。徐锡麟对这两位学生十分重视,如同手足一般善待。”[7]由于马宗汉本身学历较高,又有练武和从事教育的经验,他的身份在大通学堂是比较特殊的,很受徐锡麟重视,所以他既是学员,又是助教。光复会会员褚辅成在《浙江辛亥革命纪实》中记录:“嗣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竺绍康、王金发、吕逢樵、赵宏甫,胡士俊、马子畦、陈伯平、卢宗岳、董其时、周志由、程毅、应磐等,均为该校之主要人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