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23岁
1月(农历乙巳年十二月),委托某君代理三山蒙学堂,随从徐锡麟、陶成章、陈伯平、王振汉(徐锡麟妻,原名王淑德)等13人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预备科,受到秋瑾、鲁迅的接待,由此与秋瑾、鲁迅结识。停留五个月。
雪恨《马公宗汉事略》:“乙巳冬,君托校事于某君,偕徐公伯荪及同志数人东渡。”[25]
陶成章《浙案纪略》:“锡麟等遂先后至日本。锡麟同行者,除其妻振汉外,有陈伯平、马宗汉等十三人。”[26]
谢一彪、陶侃《陶成章传》:“1906年1月,陶成章、徐锡麟、龚宝铨、陈志军、陈魏、陈伯平、马宗汉、王金发、沈钧业、范爱农及徐锡麟的妻子王振汉、二弟徐仲荪(徐伟)、三弟徐锡骥等13人在上海会合,前往日本。陈志军先期出发,约正在东京的鲁迅赶到横滨迎接。徐锡麟为了安置王振汉,先在神户上岸,改乘火车前往东京。秋瑾在东京车站迎接徐锡麟夫妇,并热情地招待王振汉。”[27]
同月,入东京早稻田大学预备科。
《马宗汉供》:“我三十一年岁底出洋(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年十二月),到东京进早稻田大学预备科。”[28]
同时,马宗汉与部分留日志士剪去辫子,表示反清决心,受到当时正在日本的孙中山赞赏。
5月(农历闰四月),马宗汉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备科、陈伯平在日巡警学校已入学数月,秘密寻求革命志士。然所遇大多是口头革命派,深感失望。此时,徐锡麟因谋学陆军不成,欲回国从事革命运动,临行邀马宗汉、陈伯平一起返国。马宗汉、陈伯平即退学随徐锡麟夫妇归国,于5月23日(农历闰四月初一日)抵上海。马宗汉仍回余姚,继续在三山蒙学堂、润德学堂执教和联络革命志士。
章炳麟《马宗汉传》:“从徐锡麟赴日本,欲阴求豪杰,然所遇多大言自矜,马宗汉大失望归。”[29]
同时,祖父道传在马氏义庄内设立私立润德学堂。马宗汉后期曾在此任过教。
8月(农历七月),马宗汉准备赴德国学陆军。时地方上少年军运动正兴盛,该组织信任马宗汉,马宗汉则有心将其引上革命道路,遂积极为之规划指点,赴德留学之事便拖延下来。而此时,祖父道传公不幸于8月31日(农历七月十二日)逝世,享年80岁。马宗汉即中止赴德学陆军之行。也就在这时,清廷颁下预备立宪诏书,皇族载泽说:“欲防革命,舍立宪而无他。”马宗汉看穿清政府欲借用预备立宪的欺骗手段来缓和革命风潮的政治阴谋,立即著文揭露其险恶用心,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辩论,因激愤而引发目疾。
按:马道传卒年月日系其曾孙马元佐函证。
11月6日(农历九月二十日),马宗汉致信陶成章,谢绝再次赴日留学之邀,认为国内才是革命的用武之地,明确表示坚持反清到底,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
11月中旬(农历十月初旬),马宗汉赴杭州西湖畔南屏山下白云庵,送别即将赴皖就职的徐锡麟,并与徐锡麟、秋瑾、陈伯平、吕占鳌(吕公望)等同志密商皖、浙举义计划。
陈洁行《白云庵中传红线》:“清末,庵中住持和尚名叫得山,俗姓吕,传说其先代为雍正朝大兴文字狱时被戮尸之吕留良。得山之徒俗姓李(意周),亦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之后。师徒二人曾习武于河南少林寺,为人好侠尚义。1901年,革命党人陶成章、龚未生寄寓庵中,经常对得山和尚师徒讲述革命道理。师徒两人大为感动,于1902年一起加入革命组织。当年光复会、同盟会曾多次在庵中集会,商讨起义事项,白云庵成了浙江革命党秘密活动场所。革命党人章太炎、徐锡麟、秋瑾、陶成章、褚辅成、王金发都曾以白云庵为活动据点。徐锡麟去安徽发动起义经过杭州,曾住此庵数日,并在庵中与秋瑾、马宗汉、陈伯平、吕公望等人密谋。后来徐锡麟因在安徽刺杀巡抚恩铭而遭杀害,秋瑾也在绍兴殉难。1909年以后,白云庵成为浙江革命的秘密总机关。1910年9月的一个夜里,孙中山先生曾到此庵中。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于1913年4月再次来白云庵,并题了“明禅达义”的匾额,纪念功成身退,隐居海宁古刹的得山和尚。白云庵在1959年被拆除……”[30]
同年末至次年春,秋瑾曾多次到余姚云柯乡马家路,与马宗汉密谋革命大事。据岑氏夫人回忆,她曾接待秋瑾多次,除一次马宗汉因事外出未遇之外,密谈时间都较长。并描绘秋瑾容貌:面容清秀,身材中等,小脚,气质非寻常女子所有,给人印象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