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助秋瑾

协助秋瑾

秋  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璿卿,小字玉姑,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生于福建厦门,16岁时随祖父回到故乡绍兴,租居和畅堂。父母都雅擅诗文,秋瑾天资聪颖,受其教,打下很好的诗文根基。母亲单氏,萧山人,单家习武,功夫不俗。秋瑾跟从舅父和表兄弟习武艺,善骑马击剑,跳高跳远。22岁奉父母之命嫁湖南湘潭王廷钧,生有一子一女。光绪三十年(1904)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运动,次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而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光绪三十三年(1907)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联络金华、兰溪等地会党,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浙皖两省起义。同年7月6日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清政府发觉皖浙间的联系,派军队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不屈,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工诗词,作品宣传民主革命,笔调雄健,感情奔放。有《秋瑾集》,收杂文13篇,书信8封,诗(附联语)百余首,词38首,歌词6首,弹词1篇,译著1篇,附录若干。

马宗汉是在随徐锡麟赴日留学时结识秋瑾的。初到日本东京,是秋瑾、鲁迅等浙籍同乡来码头、车站迎接和招待他们一行人的。当时,秋瑾的热情、大方、干练给马宗汉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后随着接触渐多,知道她也是革命党成员,钦佩便更增。而她热忱的性格,激昂的演说,出色的诗文才华,再加上学过武艺,都让马宗汉折服。马宗汉认为她是女中豪杰,巾帼英雄,与之可交。

白云庵会晤后,马宗汉受徐锡麟安排,在留浙江待命期间协助秋瑾组建义旅。回到余姚,马宗汉仍回浒山三山小学堂,在公开场合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同时秘密配合秋瑾从事革命运动。

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1906年12月4日),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领导策动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会党和矿工的武装起义爆发,声势浩大。各省会党齐聚沪上商议响应,光复会积极配合。秋瑾主持浙江方面,火速从上海返绍,欲起兵为援,召马宗汉等同志分配任务,分头赴诸暨、义乌、金华、兰溪联络会党,制订大举计划。但在秋瑾于12月下旬风尘仆仆地从金华赶回绍兴时,已传来萍浏醴起义失败、刘道一死难的消息。秋瑾悲愤异常。

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1907年1月),湖南同盟会党人派人来见秋瑾,约丙午年农历十二月底晦朔夜在长沙举事,请浙江为援。秋瑾精神大振,一口应承。她急召金、处、绍三府会党首领紧急商议,准备起兵响应,下令三府会党在起义之夜均“坐以待旦”,等待长沙举义消息一到,即刻出兵。不料,因长沙方面消息泄密,义旗未举就告失败。秋瑾极为失望,她对马宗汉等人说,我们必须谋求独立起义。

秋瑾言出必践,办事雷厉风行,在竺绍康、蒋尊篁、马宗汉、陈伯平等人的协助下,秋瑾以大通学堂学生为骨干,以各地会党武装力量为基础,组织起一支有数万会党参加的武装力量,号称光复军。秋瑾改约束,颁号令,分光复会职员为十六级编制,以七绝诗一首为表记。诗曰:“黄河源溯浙江潮,卫我中华汉族豪。莫使满胡留片甲,轩辕神冑是天骄。”“黄”字为首领,推徐锡麟居之;“河”字为协领,秋瑾自居之;“源”字为分统;“溯”字为参谋;“浙”字以下为部长、副部长之职。这时,光复会的势力所及,上达处州至缙云,亘金华全府,而下及绍兴之嵊县。金华府之金华、兰溪、武义、永康、浦江五县则为其势力中心。不久,秋瑾又依靠义乌吴林谦、金华徐顺达、武义周华昌等进一步加强会党组织建设,并将洪门所属部队编为八军,以“光复汉族,大振国权”八字为号。经过辛勤的组织联络部署,至1907年春,秋瑾在同志们的积极配合下,已将一切起义准备打理得初具规模。同浙江各地的会党、驻杭新军、武备学堂和弁目学堂的学生,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共吸收600多人参加了光复会。起义军初步编成之后,秋瑾就与竺绍康、王金发、吕逢樵、张恭等“源”字头的光复军干部(也即会党头目)制订了起义计划。他们商定:浙皖起义以两省同时发动,互相策应为原则。具体的起义计划内容是:先由浙江中南部的金华发难,处州响应。待省城杭州的清军赶往金华镇压起义部队,处于杭州东南一江之隔的绍兴,即以绍兴义军乘虚渡江袭击杭城,以杭州新军为内应。万一杭州攻而不克,起义军就返回绍兴,下金华,经处州,出江西以通安庆,与徐锡麟的义军会合。至此,当秋瑾认为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满是豪情的她写下了《普告汉族同胞檄稿》和《光复军起义檄稿》两篇起义文告。写完已是深夜,她搁笔意未尽,忍不住仰天长吟:

秋风起兮百草黄,秋风之性劲且刚。能使群花皆缩首,助他秋菊傲秋霜。秋菊枝枝本黄种,重楼叠瓣风云涌。秋月如镜照江明,一派清波敢摇动?昨夜风风雨雨秋,秋霜秋露尽含愁。青青有叶畏摇落,胡鸟悲鸣绕枝头。自是秋来最萧瑟,汉塞唐关秋思发。塞外秋高马正肥,将军怒索黄金甲。金甲披来战胡狗,胡奴百万回头走。将军大笑呼汉儿,痛饮黄龙自由酒。

马宗汉与陈伯平读完秋瑾刚刚写成的两篇起义檄文,一起抬首望向引吭高吟的秋瑾,无限钦佩。马宗汉知道,她吟的这首《秋风曲》,作于白云庵送别徐锡麟时,时正值秋风萧瑟,菊花怒放,最能引发志士豪情。此时眼见革命大业已初见曙光,再吟此诗,正合她此刻如江潮澎湃一般的心情。此后秋瑾又写了一系列起义文件,如《光复军军制稿》及配合起义的通俗宣传歌曲,如《同胞苦》《支那逐魔歌》等。

在派遣陈伯平赴皖与徐锡麟取得联系后,秋瑾得知徐锡麟也已在安徽打入官场,站稳了脚跟,遂约定起义日期,两地同时起义。一切准备就绪,秋瑾即急召各地会党首领在清明节那天到绍兴大禹陵秘密集议,宣布了起义日期,严令紧守秘密,枕戈待旦,一待号令下,便大举义旗。马宗汉捉来一只大公鸡,一刀斩去鸡头,滴血于酒碗。秋瑾让每位到会首领各端起一碗血酒对天盟誓:“为光复中华,揭竿起义,不怕牺牲,如有背叛,天地不容!”誓毕,秋瑾领头,一口饮干血酒。众首领也俱仰头干了血酒。此刻在场志士,无一不感到热血沸腾,豪气干云,俱置生死于度外,恨不得立刻跨马举刀,驰骋战场,向清王朝发起猛烈进攻。此时的浙江大地已是义旅遍布,烟云弥漫,蓄势待发,只要一声号令,革命的风雷便将以雷霆万钧之力骤然爆发。秋瑾回首看了看身边的马宗汉、陈伯平,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关于马宗汉协助秋瑾组织光复军的史料有:

“浙江所以多义旅者,宗汉力也。”[8](章太炎《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

“浙江所以多义旅者,宗汉与有力焉。”[9](陶成章《浙案纪略》中卷)

“清明那天,光复会召集负责浙、皖两省起义的会党首领在绍兴大禹陵秘密开会,会上决定建立光复军,大家推举徐锡麟为首领,秋瑾为协领,会上确定1907年7月8日(农历五月廿八日),趁安庆巡警学堂学生举行毕业典礼的时机,由徐锡麟率领光复军起义,占领安庆城。浙江义军由秋瑾负责,同时起义,攻占杭州,进而两军会合,夺取南京。马宗汉匆匆拿了一只公鸡,拧断鸡颈,血滴在酒中,每人端起一碗血酒盟誓:‘为光复中华,揭竿起义,不怕牺牲,如有背叛,天地不容。’[10]”(徐乃常《徐锡麟烈士生平》)

秋瑾在这段时间内曾多次到马家路会晤马宗汉,岑氏夫人因此认识了秋瑾。据岑氏夫人对孙女马燮行的回忆中说,她曾多次在家中接待秋瑾,除一次因马宗汉有事外出不在,秋瑾稍停便告辞外,其余都密议很久。秋瑾还在家中用过饭,对她做的葱油鲫鱼、清蒸土步鱼、醋蛏、兰凤酸菜汤赞不绝口。岑氏夫人回忆秋瑾的仪表时说,个子不高,容貌端庄秀丽,举止俊雅洒脱,穿男装,着皮鞋,会骑马,没有一般女子的忸怩害羞,谈吐得体,不让须眉。这给岑氏夫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她觉得秋瑾是干大事业的,非寻常女子。辛亥革命成功后,岑氏夫人每去杭州祭扫马宗汉墓时,都不忘到她认识的这位女革命家秋瑾墓前奉献一束香。对于这一节,杭州大学史月廷先生曾在《马宗汉》一文中记载:“马宗汉回国后,在家乡以教师职业为掩护,着力进行革命的宣传活动和组织活动。通过徐锡麟的介绍,马宗汉又认识了秋瑾。从此,他和秋瑾不时往来,以磋商革命事宜。”又着重注释:“据马宗汉烈士家族说,秋瑾曾几次去浒山马家路,同马宗汉密谈。”[11]

现在,只待安徽徐锡麟方面的好消息了。

【注释】

[1]章炳麟《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载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1页。

[2]雪恨《马公宗汉事略》,载《三烈入祠〈越铎日报〉纪念增刊》,1912年6月10日,第1版。见《绍兴文史资料选集第四辑——徐锡麟史料》卷首照片。

[3]章炳麟《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载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版,第181页。

[4]《马宗汉遗札一》,载《浙东三烈集》,民国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本,第39 —42页。

[5]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载《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6]张任天《西湖白云庵与辛亥革命》,载《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3页。

[7]吕公望《辛亥革命浙江光复纪实》,载《浙江辛亥革命回忆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页。

[8]章太炎《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传》,载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1页。

[9]陶成章《浙案纪略》,载中国史学会主编《辛亥革命(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9页。

[10]徐乃常《徐锡麟烈士生平》,载于安徽文史料集萃丛书之《辛亥风雷》,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4页。徐乃常系徐锡麟之侄孙。

[11]史月廷《马宗汉》,载《民国人物传》第四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