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名千秋

英名千秋

徐锡麟、马宗汉在被捕后,都做了同一件事,不出卖同志和为学生开脱。三司会审,清吏便领教了徐锡麟的悍厉,双方言辞交锋,清吏一败涂地,不得不动用大刑,结果仍一无所获。清吏知绝难从徐锡麟口中挖出同党名目,又恐革命党人劫狱,当日便杀害了徐锡麟。

清吏把目标转移到马宗汉身上。他们认为,马宗汉祖上曾是朝廷命官,这样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年轻富家子弟是经不起威逼利诱的,只须动用大刑,不怕他不从实招出革命党人名单。但出乎意料,外表文质彬彬的马宗汉竟是如此不识时务,刑讯数十日,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除了为学生们开脱之外,便始终是一句“至于徐锡麟革命同党光复会名目,我均不知情”。五十日过去,清吏仍是一无所获。黔馿技穷的清吏突然明白,这个24岁的年轻人其实外柔内刚,始终在以擅长的太极功夫同他们周旋。此时,清吏们耐心顿失,气急败坏地露出杀心。据岑氏夫人后来对孙女马燮行的回忆,有当时目睹马宗汉临刑的人说,马宗汉没有慷慨陈言,但步履稳定,面色平静,和徐锡麟、秋瑾一样,是从容赴义的。他最终实践了自己“坚持到底,死而后已,不以他人而怀贰也”的誓言。

安庆一役,虽起义仅一日便告失败,但击毙了清廷一省的封疆大吏恩铭,是当时革命党人多次发动的起义中所击杀的级别最高官员,震动朝野,中外皆惊。清皇族莫不胆战心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哀叹从此再无宁日。而革命党人却为反清志士的舍生忘死、抛颅洒血、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所激励,前仆后继,斗志一浪高过一浪。徐锡麟、马宗汉用生命保护下来的革命党人、新军、学生中的很多同志,后来都成了坚定的革命者,成为革命的火种,四年之后,终成燎原之势,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统治。马宗汉在坚守军械所的绝境中曾预言:“虽死,……他人继我辈后,事犹可为也。”马宗汉与徐锡麟、秋瑾、陈伯平并没有等待太久,后继的革命者就代他们实现了夙志。

革命起初本无路,是辛亥先烈以生命为代价,在黑暗之中,从刀山枪林之中摸索出一条通往光明的血路的。英灵不昧,后来的革命同志是不会忘记为中国民主革命捐躯的英烈的。

1907年秋,安庆起义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留日同志惊悉噩耗,悲愤填膺,聚集于东京召开追悼大会,章太炎宣读祭文:

维年月日,余杭章炳麟、仪征刘光汉、沧州张继等,谨以玄酒棻香,奠志士徐君、陈君、马君、列女秋氏之灵曰:专诸、聂政,死二千年。刺客之《传》,郁堙弗宣。泰山有士,曰张文祥。睚眦报仇,新贻是创。期死虽勇,未登明堂。觥觥徐君,会稽降神。十三俶傥,遁形桑门。既返初服,天发芝菌。矫捷善算,跳丸如轮。手造浑仪,上扪星辰。刑天舞干,螣蛇致云。有不吾犪,要领祝分。蠢尔东胡,为蜹为蚊。荐食上国,炎、黄之孙。君曰小丑,腊毒盈屯。大命将至,尔惟游魂。惟我东越,昔有莫邪。麾剑城上,白头赢阇。郁此神秘,待时其葩。仡仡秋子,风霆流形。不恤其纬,而讨不庭。诸于大袑,左仗青萍。部勒子弟,爰方启行。熛怒赤若,帝天见灵。既刑白马,要誓则成。伯孙曰咨,咨汝乌桓。汝饕嗜肉,飞狸野干。余有金版,以赂市官。既入尔阻,黄龙授权。仲夏将苗,材官角力。挈提死士,二人作翼。郊雉三雊,东方辨色。胡帅蹶起,皤腹径入。袀服千夫,列人为。坐席未温,倨牙在侧。左手把袖,右射其臆。弹丸四发,肝脾黦黑。百吏怔忪,穿墙跳匿。卫候犹厉,狗怀桀德。桓桓陈君,一发则殪。遂袭军府,毕力以戛。正气湛掩,城门昼塞。苍鹰击殿,毕昴为蚀。援师迟桡,二良斯馘。胣腹解支,为淫昏食。亦有马君,就途未极。诇吏旁布,断头登陟。乌呼,哀哉!泰风羊角,下吹渐江。眈眈越女,剑客无双。方乘素车,上迎伍公。挥斥八极,执戈以撞。骑奄至,烟雾蔽蒙。众寡不当,杝壁洞通。曳发反接,琅当其胸。逆立郡廷,虽虏不降。芦灰未积,丧此元躬。乌呼,哀哉!韩良狙击,乃中副车。豫让漆身,圬刀割虚。渐离矐目,庆卿断股。剑术粗,卒何云补?未若君曹,风行霆举。铅丸部发,踣僵胡虏。二十一代,勇夫消沮。剥床斯复,今乎反古。浙虽海滨,实兴项楚。其亡其亡,系于三户。谁云黄鹄,谶书无语。呜呼,哀哉!尚飨。[5]

清光绪三十四年九月(1908年10月),陶成章撰《浙案纪略》,在缅甸仰光《光华日报》上连载。1910年,陶将其增补汇订成书。是书详细记载了浙皖起义始末,其中有关马宗汉的史料有《马宗汉列传》《马宗汉供》《安庆之难》等。

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1907年11月19日),熊成基、范传甲等率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参加者千余人,虽旋即失败,却拉开了“步徐公之后尘,启武昌之先声”的军人起义序幕。

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成功,举国响应。

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1月初,孙中山派专员从南京送函给安徽都督孙毓筠,布置三项任务:“一、要负责找到(徐锡麟等)烈士遗骸,派妥人引柩回浙江;二、领导组织安徽巡警学堂同学会,建立烈士祠;三、对警校学生在政治、经济上要适当安置,并教育他们继承烈士遗志,继续努力革命。”[6]

同时,浙江军政府都督蒋尊簋派员会同徐锡麟四弟徐锡骥及弟子卢宗岳乘兵舰往安庆,迎烈士遗骸回浙。安徽都督孙毓筠主持追悼会,设祭送灵,安庆人民“咸以公为提倡革命而死,虽死犹生,哀悼者累万人”[7]。因未找到马宗汉、陈伯平遗骸,便以衣冠柩替代,与徐柩同时护送返浙。

民国元年(1912)1月14日,陶成章在上海广慈医院为沪督陈其美派人暗杀,年35岁。

民国元年(1912)1月21日下午,沪军都督府与绍兴旅沪同乡会在上海绍兴会馆永锡堂召开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陶成章四烈士追悼会,到会光复会会员、烈士家属以及来宾约4000人。一座高大的花牌楼扎立会馆门前,大门内外场以五色布篷装饰,室内堂内剧台后面安放徐锡麟、马宗汉、陈伯平、陶成章四烈士灵柩,二门外立有沪军都督府赠送的四烈士纪念花塔一座,剧台上陈设徐锡麟和陶成章遗像,徐锡麟、马宗汉和陈伯平就义前的照片。临时主席许默斋主持追悼会,孙德卿报告徐、马、陈、陶四烈士生平事迹。各界人士发表演讲,马宗汉等烈士家属也做了发言。次日,四烈士灵柩从永锡堂出发,经英、法租界,至苏路车站,由专设花车引发杭州。傍晚抵杭,浙江都督蒋尊簋到杭州城站迎柩,并举行公祭。祭祀后,四烈士灵柩出城站过钱塘门至湖庄停绋。《全浙公报》以《四烈士忠榇抵杭》为题作了报道:“徐伯荪、马子畦、陈伯平及陶焕卿四烈士之灵柩已于昨日上午十时由申永锡堂出发来杭。在沪绕城一周,进西门,出东门,军士送者六千余人,军乐悠扬,观者如堵。沪督陈英士派代表杜尚陵、钱蓉伯护送,旅沪绍兴同乡会亦派有代表致送。迨开车后,路经嘉兴、王店、硖石等站,皆设祭恭迎,并有军队列队致敬。傍晚,抵杭州城站,军士、商团列队相迎者甚众。现闻将各忠榇暂停于福建会馆。”[8]

民国元年(1912)1月28日,孙中山为排解同盟、光复两会争端事,致电广东军政府都督陈炯明及同盟会,对光复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作了最中肯的评价:“同盟光复二会,在昔同为革命之团体……二党宗旨初无大异,特民生主义之说稍殊耳。最后同盟会行及岭外、外暨南洋,光复会亦继续前进,以南部为根基,推东京为主干,当其初兴,入会者本无争竞,不意推行岭表,渐有差池,盖不图其实际,惟以名号为争端,则二会之公咎也。同盟会实行革命之历史,粤人知之稍详,不特论述。光复会有徐锡麟之杀恩铭,熊成基之袭安庆,近者攻上海,复浙江,下金陵,则光复会新旧部人皆与有力,其功表见于天下。两会欣戴宗国,同仇建虏,非只良友,有如弟昆。”[9]

民国元年(1912)1月30日,浙江军政府在杭州昭庆寺举行大规模悼念徐锡麟等光复会先烈的追悼大会,浙江都督府蒋尊簋以及各部部长全体参加,到会各界人士达万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为徐锡麟敬送挽联:“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蒋尊簋首先登台发言,说明发起追悼先烈大会的原因:“诸烈士之历史,诸公知者甚多,死者已矣,而现前之生者,皆赖诸烈士之造成,而同享共和幸福。尊簋一心一德以尽厥职,否则无以对诸父老,并无以对各同胞,幸祈互相激励,以策群力,而本日开会之宗旨,亦于是乎在矣。”徐锡麟弟子沈钧业登台报告徐锡麟历史及其赴难情形;姚永臣报告马宗汉及陈伯平赴难情形,又报告秋瑾、竺绍康、程毅、陶成章等烈士事迹;杨雪门报告光复时浙军阵亡义士104人的事迹。烈士家属出席了追悼大会。

同月,余姚隆重召开追悼辛亥革命先烈马宗汉公祭大会,许多名人政要出席并敬献挽联,其中以许少兰先生的挽联最为传颂一时:“事败殁英雄,死后无人收尔骨;功成称烈士,于今到处祭公头。”[10]

民国元年(1912)2月初,徐锡麟四弟徐锡骥及其学生童杭时,随浙江政事部部长褚辅成同赴杭州西湖,择墓地于孤山,并决定将墓旁西湖跨虹桥畔原岳坟前湖口的左宗棠祠旧址改建为浙江先烈祠,内祀徐锡麟、陶成章、马宗汉、陈伯平、赵膺、叶仰高、杨旭东、虞廷、沈克刚等烈士。2月7日,徐锡麟灵柩与马宗汉、陈伯平衣冠柩安葬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杭州军政各界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三烈士墓徐锡麟居中,北面左右两侧安葬马宗汉、陈伯平,整个墓地成“品”字形,与秋瑾墓遥遥相望。这部分的史料有:

杨积芳《余姚六仓志》:“民国元年,改葬徐锡麟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以陈伯平、马宗汉祔。”[11]

《余姚六仓志》:“烈士马宗汉墓,在杭州西湖孤山之南麓,与山阴徐锡麟,会稽陈伯平同葬于此,题曰:‘马烈士之墓’。”[12]

干人俊《民国杭州新志稿》:“徐锡麟墓,在孤山之麓,正对罗苑。烈士名徐锡麟,字伯荪,精算术。光绪间游学日本,归入赀为安徽道员,任警察学堂会办,皖抚恩铭甚器之。徐锡麟蓄志排满,密谋革命,于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假行警察学堂毕业典礼之际,徐锡麟枪击恩铭毙之,已亦被执遇害。其党陈伯平战死,马宗汉就擒被杀。光复后移葬于此,有烈士石像。”[13]

《民国杭州新志稿》:“浙江先烈祠,原为左(宗棠)公祠旧址,在岳庙前。内祀徐锡麟、陶成章、赵膺、叶仰高、陈伯平、马宗汉、杨旭东、虞廷、沈克刚等人。”[14]

沈建中《西湖名人墓葬》之《热血千秋徐锡麟墓》:“徐锡麟灵柩迎回浙江后,葬于西湖孤山之南麓。蔡元培、汤寿潜分别为之撰墓表。徐锡麟的两位战友陈伯平、马宗汉祔葬其北域。”[15]

《西湖名人墓葬》:“在徐墓旁的西湖跨虹桥,另以原左宗棠祠旧址,改建为徐锡麟祠。”[16]

蔡元培

民国元年(1912)6月10日,绍兴徐公祠建立,举行盛大的恭送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入祠仪式。徐、陈、马三烈士家属参加入祠纪念之祭礼。万众夹道恭迎。浙江都督蒋尊簋派代表军政司司长陈仪担任主祭,宣读祭文。绍兴军政分府代表裴麟、《越铎日报》社代表支航、烈士入祠事务所代表冯守愚先后致祭。《越铎日报》当日出特刊《三烈士入祠纪念增刊》,记述其盛况,首版有雪恨所撰《马公宗汉事略》。

同月,在徐公祠建成之后,绍兴徐乃普等十人又发起组织徐社,每逢烈士忌日,组织公祭。马宗汉家族每年受邀参加。《绍兴徐社缘起附会章》:“光汉子徐公锡麟暨弟子复汉陈公、宗汉马公,越三烈也。民国纪元前五载手刃满贼,殉义皖江,岁辛亥中华光复,三烈遗骨归葬浙之西湖,越中门弟子赴武林会葬,谋所以留纪念。组织徐社,扬先烈示后昆,不特诸弟子景仰已也。”[17]

大通学堂内之徐社

民国元年(1912)冬,浙江省政府派员赴余姚迎马宗汉遗骸渡曹娥江、钱塘江,至杭州。同时,陈伯平遗骸也运至杭州。杨积芳《余姚六仓志》有记:“民国元年冬,迎柩渡江,改葬于此。”[18]后来,据当年参加马宗汉、陈伯平烈士遗骸落葬仪式的记者施叔范先生回忆:当时,马、陈两烈士遗骸刚下葬完毕,便发现将两人的遗骸互相搞错了,正准备起出重新安葬,有人说,马宗汉与陈伯平都是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革命先烈,本就不分彼此,既已入廓,就不要再惊动他们,让他们安息吧。闻者都觉得有理,便依之。90年后的2002年7月6日,陈家骅先生在美国纽约《世界日报》上撰文《别忘马宗汉烈士》,披露了当年的这一场景:“为了纪念家乡的前贤,抗日胜利后,我从后方随报社复员杭州时,受家父之嘱,找到了在中山公园前门的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三烈士的合葬墓,拍照留念外,并奉献幼稚的诗作,表示我衷心的敬意。后来,参加烈士合葬仪式的老报人施叔范先生告诉我,由于不慎,把陈伯平和马宗汉烈士的遗骸互相搞错了,当时刚才落葬便发现,本有机会可以改正,终以都是英勇的革命先烈,既已入椁,也就不再惊动,让他们安息。”

同年,首任光复会会长蔡元培为徐锡麟撰墓表,中有“先生乃与同志陈伯平、马宗汉谋,乘五月二十八日举行巡警生毕业式,诸大吏毕集,尽杀之,以乱军心,亦檄召浙江诸豪刻期会安庆……”[19]句。

后来,蔡元培又专门撰写《徐烈士祠堂碑记》,概述徐、陈、马三烈士牺牲经过以及绍兴建立专祠情况及其意义。中有“光绪三十三年(1907),公率弟子陈复汉、马宗汉,击杀皖抚恩铭于安庆,力竭就缚,从容赴义……”[20]句。

同年12月冬,民国元年首任浙江都督汤寿潜撰《徐烈士墓表》中有:“援未集,乃与弟子会稽陈伯平、余姚马宗汉密为备。及期,巡抚三司毕集,君突出统击恩铭,中之,仆。众惊,夺门走,闭城发兵捕君。君驱巡警生百余人据军械所,炮坚不可发,弹丸复尽,陈伯平力斗死。君麾马宗汉使遁,已乃登屋走,为追者所获。……马宗汉亦被执系狱,掠问数十日,卒无所言,亦就戳。……陈伯平、马宗汉枕藉相从,于师友之义,其亦可以无愧也。后五年,清室遂倾,共和以立,浙人追慕君烈,以民国元年冬,启其攒,奉君遗骸,改葬杭州西湖孤山之南麓,而以陈伯平、马宗汉祔于君之北域。……中华民国元年十二月建。”[21]

家乡父老没有忘记马宗汉,1920年,余姚杨积芳总纂《余姚六仓志》出版。卷三十四《列传八》内有马宗汉传记。[22]

民国十九年(1930),政府为纪念马宗汉烈士,设立宗汉乡。[23]

1956年6月,慈溪县人民委员会向浙江省民政厅报送《关于马宗汉可享受革命烈士称号的请示报告》,省民政厅批准马宗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烈士。

1981年10月10日,时值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杭州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建成,徐、陈、马墓从鸡笼山迁移至此。

沈建中《热血千秋徐锡麟墓》:“1981年,值辛亥革命70周年之际,遗骨重换骨殖坛,再迁风篁岭南天竺原演福寺旧址。新墓为三座圆形墓,徐锡麟墓居中,高1米,直径4米。其左为马宗汉墓,右为陈伯平墓,三墓皆用大块青石砌成,上植草皮。徐墓墓碑题‘徐锡麟烈士墓’6字,为沙孟海所书。”[24]

1991年,辛亥革命80周年之际,杭州市园文局在墓区中央建造了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群雕像。纪念碑为方柱形大理石质,正面镌刻孙中山亲笔题写的“国魂不死”四个大字,背镌《浙江辛亥革命简史》碑文。碑文曰:

纵观华夏,屹立东方,炎黄以降,绵延五千年之历史,光耀寰宇。自清室入主中原,西方列强又复侵扰蚕食,国族危殆,迫于眉睫。仁人志士,团结各界民众,奋起革命。兴中会倡于前,同盟会继于后,光复同华兴,两会相继崛起,辛亥义旗高举,武昌首义光复,金陵一战,倾覆千年封建。五族共和,创建中华民国,历数先烈何止万千,丰功伟业,俱标史册。而今树碑于南山,缅怀千古而不绝。呜呼!国魂不死。”

“国魂不死”原系孙中山为烈士张汇滔所题。张汇滔,字孟介,安徽寿县人,曾参加熊成基马炮营起义。武昌起义后,率部光复寿县、颍上、霍邱、阜阳。袁世凯叛国时,孙中山先生任命张孟介为皖军第一支队长,以数千人与倪嗣冲数万人战于淮上,屡败强敌。张勋复辟时,孙中山率师入广东讨贼护法,任命张孟介主持江淮军事。张孟介不幸于1920年2月5日被倪嗣冲暗杀,孙中山亲书“国魂不死”四字,以旌其灵。这四字也正是对所有辛亥革命烈士的表彰。

1997年10月10日,政府在墓区建造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并正式开放,使杭州又增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内马宗汉、徐锡麟、陈伯平墓(从左至右) 

家乡人民也没有忘记马宗汉烈士。1982年,宗汉镇政府重修马宗汉故居,多方搜集有关马宗汉史料。1995年8月,宗汉乡政府拨款70万元,将马宗汉故居辟为烈士纪念室,并建造烈士公园、设立汉白玉烈士全身雕像。雕像黑色大理石基座上“马宗汉遗像”五字,为烈士堂侄马君毅所题写。公园落成之时,举行了马宗汉烈士就义80周年纪念大会。新编《慈溪县志》列马宗汉传于其中。1998年,马宗汉烈士故居被列为慈溪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中心小学德育基地。家乡人民用这样的方式来纪念宁波地区为辛亥革命牺牲的第一位烈士。20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所办的《东南商报》出“辛亥百年纪念”特刊,在《那些宁波人,功勋卓著》一栏中写道:“第一位烈士:马宗汉 马宗汉是宁波地区为辛亥革命牺牲的第一位烈士。”

南天竺辛亥革命烈士陵园内马宗汉墓

马宗汉纪念室

【注释】

[1]杨积芳《余姚六仓志》卷二十三《冢墓》,民国九年(1920)版。

[2]马君毅讲述、陈长云整理《说说马宗汉鲜为人知的那些往事》。按:马君毅是马宗汉堂侄,其父马祖亮与马宗汉同辈,为同宗房族。该文由陈长云整理于2009年11月。

[3]谢一彪《徐锡麟评传》,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53—254页。

[4]《辛亥革命烈士墓》,见《安庆史话》(初稿),1979年版,第27页。

[5]章炳麟《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章太炎全集》(四)之《太炎文录初编》卷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228页。

[6]王华章《徐锡麟烈士殉难后的革命余波》,载《安庆文史资料》第一辑,1981年版,第31页。

[7]见《辛亥革命浙江史料续辑》之《徐锡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9页。

[8]裘士雄《新中国成立前绍兴人民对皖浙起义烈士的纪念与研究》,载《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2008年版,第76页。

[9]载1912年2月2日《民主报》。

[10]马元佐《先父成仁四十周年感言》,载《绍兴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4年版,第105页。

[11]杨积芳《余姚六仓志》卷三十四·列传八,杭州出版社2004年重版,第622页。

[12]杨积芳《余姚六仓志》卷二十三·冢墓,第458页。

[13]干人俊《民国杭州新志稿》,杭州图书馆编《杭州史地丛书》第1辑,卷二十五,1983年版,第16页。

[14]干人俊《民国杭州新志稿》,杭州图书馆编《杭州史地丛书》第1辑,卷二十五,1983年版,第17页。

[15]沈建中《西湖名人墓葬》之《热血千秋徐锡麟墓》,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页。

[16]沈建中《西湖名人墓葬》之《热血千秋徐锡麟墓》,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页。

[17]《绍兴徐社缘起附会章》,载《绍兴徐社纪事》,浙江印刷公司1921年印,第6页。

[18]杨积芳《余姚六仓志》卷二十三《冢墓》,民国九年(1920)初版,杭州出版社2004年重版,第458页。

[19]《徐锡麟墓表》,《蔡元培全集》第2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页。

[20]《徐烈士祠堂碑记》,《蔡元培全集》第4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页。

[21]汤寿潜《徐烈士墓表》,载民国六年五月绍兴徐社编《绍兴徐社记事》,浙江印刷公司1921年印,第8页。

[22]杨积芳《余姚六仓志》卷三十四《列传八》,《马宗汉列传》,第622—623页。余姚王清毅、岑华潮校点本,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23]民国《余姚县志》。

[24]沈建中《热血千秋徐锡麟墓》,载《西湖名人墓葬》,杭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