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德小学

润德小学

马氏仁记义庄建成后,马道传便把主要精力放到开筑张山坡水坝、疏浚淤塞旧河道、修桥造闸等水利公益上面。其间又逢山西、陕西两省先后发生水灾,马道传闻之,皆亲自囊金前往赈济灾民。待得诸事一一办妥,他已年届八十矣。但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马道传心中仍有一桩雄心勃勃的心愿未了,那便是创立马氏自己的学校。如今他要腾出手来做这件事了。他可能已经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必须从速。

马氏首甲仁记义庄内原有房屋二十多间,均为口字形砖木结构平房,可以腾出一部分余屋做教室,故学校便选址在马氏义庄之内。马道传以义庄庄产的一部分作为办学基金,以基金利息作为学校每年经费,并固定下来不得挪作他用。校名起为“润德蒙学堂”。润德,意为光润品德,也即培育高尚品德之意。蒙学堂,即蒙馆,是指旧时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私塾,也就是今天的小学。学校开设三个班级,每期招收学生约百名,采取马姓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异姓学生每期只需交纳一元大洋的学费优惠办法。由于马氏家族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故办学进度很快,从筹划到完善诸事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禀报县府通详立案。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农历闰四月,马氏私立润德蒙学堂在粉刷一新的马氏仁记义庄内正式建立并开学。在政府官员和邑绅们的祝贺声中,马道传舒心地呵呵大笑,他终于完成了父亲和自己多年的心愿。

三个月后的农历七月十二日(公历8月31日),一生行侠仗义,热心公益事业的马道传溘然仙逝,享年80岁。润德蒙学堂,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后一笔财富与恩泽。

民国九年(1920),余姚杨积芳总纂《余姚六仓志》,该志卷十五《学校》中记载:“私立润德高等小学在云柯乡马家路马氏义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义庄董事马道传以庄内余屋为校舍,年拨庄产生息,额定学校经费,禀县通详立案。民国七年(1918),大总统题奖‘嘉惠士林’额。”

润德蒙学堂的首任校长是马友龙,原名启勋,字伯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廪生,云柯乡义字地村人。马友龙仅年长马宗汉4岁,读书聪慧,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他与马宗汉一样,也是一个思想进步的青年,所以他聘请的教师多为县内知名进步人士。这就决定了润德学校教学质量非同一般,培育出了许多学识基础坚实,思想进步的学生。由于办学有方,成绩显著,润德蒙学堂在乡内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在学校开办12年后的民国七年(1918),润德蒙学堂便获得大总统题奖“嘉惠士林”匾额的殊荣。当时,润德蒙学堂在姚北的知名度,与浒山的“三山”、历山的“舜耕”、长河的“草帽业”等小学齐名,为姚北四大名校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余姚县城在1940年沦陷于日寇之手。但润德蒙学堂仍然坚持在原地办学,当时共有五个教室,六个班级,四、五年级为复式教育。直至1942年,姚北沦陷,学校才被迫停办。

至2009年5月,历经百年、四移校址、九易校名的润德小学,已发展成拥有44个班级,1800名学生,117名教职工,占地面积55940平方米,校舍面积达20406平方米的大型学校。它教育资源充足,人才集中,设施齐全,是迄今为止慈溪市最大的一所中心小学。

当年马道传创立润德蒙学堂时,也许不曾想到,他留给家乡子孙后代的许多财富随着时光的推移消失了,唯有这所学校在家乡子孙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历经沧桑,润德百年,育才无数,在11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屹立在家乡,焕发着勃勃生机,庇荫润德,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茁壮成长。

【注释】

[1]《马家路地名的传说》由陈岳茂讲述,陈长云整理,见新浪网“慈溪老陈”博客,有删改。

[2]昭忠祠纪事碑是记载1854年佛山陈开红巾军及鹤山冯滚红巾军活动的史碑。此碑无题额,碑文刻至石块尽头,而文尚未尽。通碑阴刻楷书,由右至左直写27行,满行13字。现由鹤山市博物馆收藏。从碑文中可知,所记马莲峰(名斌)于清咸丰二年(1852)八月为德庆知州署鹤山县事,咸丰四年(1854)被红巾军执杀于鹤山沙坪一事。碑文作者张经赞,字南皆,湖南武冈县人,红巾军起义时曾为新兴县尹,光绪十四年(1888)为鹤山县令,此碑乃是作者迁为鹤山县令后第二年,即红巾军起义(1854)后35年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