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义庄

马氏义庄

朝盛家族自支祖马朝占起,都善于理财,经营数代,家业兴盛,富甲一方。马家富裕之后,不忘周济贫困族人和相邻百姓,数代奉行仗义疏财、积德行善之道。马廷耀接掌家业后,便萌生了创立义庄的念头。

义庄,是中国旧时封建大家族为行慈善事业而设置的田庄,也即慈善组织。从私有的田地财产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族产,所得田租,除用于祭祀外,大部分用于兴办学堂、资助读书应举、培养本族士子,或对贫困的族内孤寡给予发粮施粥、送药治病、施棺助葬等救济。后逐渐惠及居住本地,与本族有雇佣关系的佃户雇工中的贫穷百姓。

清道光七年(1827),余杭章太炎的曾祖章均捐钱三万缗,创建苕南书院。续又捐田千亩,创建章氏义庄。清政府敕建“乐善好施”牌坊,以予表彰。时年27岁的马廷耀闻之,深有感慨,曰:“吾亦应如此。”设置马氏义庄的念头便由是而萌。后因战乱迭起,长子马斌在职遇害,不得不暂时搁置此事。直至太平天国败亡,已是同治年间(1862—1875),见得局势稍安,马廷耀建义庄之心又动,遂不顾年事已高,于光绪初开始着手筹办义庄。马廷耀首先从家产中拨出400余亩丁沙地,继而在马家路建新房屋一幢作为义庄管理所。然而,未待义庄筹备工作完成,马廷耀便因病去世。临终以庄未成为憾,遗命子马道传续成之。马道传不负父托,再增捐田地600余亩,使义庄基田达到千余亩。他说设置义庄是先父多年心愿,应当办得周全,不留遗憾。于是请族中长者一起商议制定义庄章程,规定:凡族内贫困者以及为家族服务的贫困佃户雇工等他姓都可得到义庄的帮助。孤寡老人可以得到赡养;幼年失去亲人的孩童可以得到抚养;困难寡妇可以得到周济;无钱结婚的成年男子可以得到资助娶妻;病残致贫者可以给予医药救助;家贫的去世者可以得到棺木并帮助下葬;外姓逝者无地下葬的可以帮助葬于义冢;族内外愿意读书的优秀子弟都能得到资助;等等。待到诸事一一办妥,马氏仁记义庄终于建成,马道传被推举为义庄董事。于是,禀报邑府,请予具题。清政府敕建“乐善好施”牌坊,以示表彰,此时已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开庄那天,省府主管官员前来祝贺,称赞有加,并为义庄大门题额“首甲义庄”。众邑绅称善。马道传却微微摇首说尚未善。众邑绅惊讶,问缘故。道传说先父曾说过,余杭章氏义庄有苕南书院,甚有远见,故马氏义庄也需有自己的义学。后来,马道传果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马家路义庄内创办了私立润德小学堂,完成了父亲和自己多年的心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马广函主修马氏支谱,有邑绅许士远参纂,得闻马氏义庄创建之不易,十分感慨,遂作《马氏义庄记》,全文如下:

吾乡眉山之麓有地曰马家路,以姓名。聚族千百,分建支祠。有曰首甲者,亦无虑数百家力农而多贫。中宪马公松山谋为义庄,系置丁沙地四百余亩,屋一区,病垂殁。以未及其成为憾。遗命诚甫公续成之。都凡地一千亩有奇,事遂行。老有所养,幼有所恤,嫠有所周,婚娶者资之钱,疾病者予之药,物故者施之槥,暴露者助之窆。其子弟之秀者,又置塾而课之读。庄既成,定其章程。远之官,榜其门曰:“首甲义庄。”堂之中奉支祖,旁祀中宪,以次及莲峰、诚甫、雨香诸公,春秋祀之礼也。岁戊申,小樵明经修支谱,设局于庄,余忝在纂次,备闻其本末,属为记。余考义庄之设,始于宋范氏。宋之前,皆行其意而不以名义。蜀许文林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唐李英公拯济贫乏不问亲疏,如此类者,史不绝书。盖自宗法既废,大宗同财之义湮,民有贫富不均之患,为司牧者不胜其养,必使有责者尽其责,无责者尽其量,而后天地生民之道乃推暨而不穷。《周礼》大司徒以睦姻任恤分属万民,由斯道也。虽然,族之有义庄,或一乡一姓而止,或一邑数姓而止,荒陬瘠壤,甚者不得其一。至于僧庐道观,鳞次栉比,杂于民居,蚩蚩之氓,平日辇金积粟,举可以活人者弃掷于空虚之地,岁不知凡几。古今儒者欲去之而卒不能去,吁可慨也。夫使因其地移而为有用,节其费而归于实济,则范氏之庄不且密于佛氏之居哉!余于马氏义庄有感焉,于是乎书。

民国九年(1920),杨积芳总纂《余姚六仓志·卷十六·义庄义举》中记载马氏义庄:“马氏义庄,在云柯乡马家路。清职员马廷耀建。庄屋一所,置地四百余亩。及子职员道传增置地六百余亩。光绪二十年(1894),禀请具题,奉旨给予‘乐善好施’匾额,并建坊旌门。”并收入许士远《马氏义庄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