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的和听的

第七章 我们看的和听的

在你们的小花园里劳作的时候,你们一定要仰望远处的群山。

——菲利普斯·布鲁克斯《布道词:前景和背景》

img

我们将在另外几讲谈到培养音乐思维的具体方法。我用这一讲谈谈我们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对我们的启发。

有个男孩写出了一些短小的歌曲。人们问他是怎么写出来的,他回答说,他是根据别人常常忽略的思想写出来的。我们已经谈到过思想,谈到过学会表达思想。一个思想纯洁的人如果把思想存在心里,并逐步学会把它恰当地表达出来,到了一定时候,他就能写出短小的歌曲或者做出其他很多事情,因为一切事物都是思想造就的。诗歌是用词句表达储存的思想;英国温切斯特市的大教堂,或者德国科隆莱茵河附近的大教堂,都是用石头表达储存的思想[1]。绘画、雕刻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用画布和大理石表达储存的思想。总之,通过观看伟大的事物和微小的事物,我们能学会很多知识;从诗歌、建筑和其他事物,我们也能了解很多知识,这些事物以及哪怕是最普通的事物——像维护得很好的花园、整洁的房间、仔细学会的课程,甚至一个人脸上的微笑(每一个微笑)——全都来自储存的思想。

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我们对事物的思考来给它们下定义。思想造就事物。即使你现在还不能充分理解这个道理,你也应当把它记在心里,等你长大以后,你会越来越清楚这个真理。它会给你启发,“启发”(luminous)这个字来自另一种语言,意思是“光明”(light)。你对事物的理解越多,你得到的启发就越多。根据这一点,你会懂得把无知比做黑暗是多么贴切。所以,从诗歌、建筑、绘画和雕刻中,从我们了解的更普通的事物中,我们也能懂得(像我们在前一讲所说的那样):音乐就是用优美的曲调表达储存的思想。

现在我们谈谈这一切的价值。如果说,诗歌、雕像和其他美丽的事物都来自储存的思想(更普通的事物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依靠研究这些事物,去判断想出这些事物的人,换句话说,就是判断出创造出这些事物的人。我们的确能如此。我们能了解这个人的全部思想,条件是我们了解了他的艺术和主要作品。几乎他的一生都展示在了他的作品里。我们能认识这个人的天性、学识,但了解得最多的是他作品的意义。对善于观察的人来说,一个人的脸往往能透露他的全部历史。[2]一个人的意图也处处可见,就像他所做的事情显露出来的那样清楚。

所以你就该懂得:作品包含的东西比乍看上去更多。作品反映了创作者,就像湖水映出群山那样清晰。像湖水映出群山一样,音乐家、画家、其实是任何人的作品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那些思想始终盘旋在其他人上方。善良的思想,邪恶的思想,慷慨的思想、自私虚荣的思想,还有其他各种思想,都鲜明地反映在我们的作品里,并且往往比作品本身显示得更清晰。我们观看伟大艺术家的作品时,不仅会发现他做了什么、他知道什么,而且会看到他感觉到了什么,甚至能看出他不想说出来的东西。

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音乐思维。同样,我们也懂得了为什么年轻的音乐家必须学会思考音乐。其实,如果不能正确地用曲调去思考,那就不是音乐家。不仅如此,如果对音乐思维有了起码的了解,我们就不但能思考自己演奏和聆听的音乐,而且会开始探究它讲了什么、它要传达什么意义。我们开始在音乐里寻找作曲家的思想和意图,并且逐渐地(不知不觉地)认识到作曲家的智力和心灵。我们开始根据作曲家留给我们的作品去研究他的性格。

我们现在要开始迈出真正智能工作的第一步,去了解关于普通音乐和经典音乐的一些知识。以后,等我们的能力提高了,这将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会逐渐地看出作者的意图。这是对作品的真正检验。在音乐里,我们不想仅仅听到悦耳的声音,我们还要求音乐表达出某种意义。连很小的孩子都知道“eenty meenty meiny moe”没有任何意义,尽管它是游戏里一连串悦耳的声音。

因此,我们要学会深入自己听到或看到的事物的内部,去发现其中有多少思想以及哪种思想。如果我们面前是最优秀的作品,我们便应当弄清它是否表达了善良的意愿;而如果我们面前的作品是为了低下的目的而写的,那么,作者的自私和虚荣自然会最明显地反映出来。让我们记住一点:我们在别人的作品里寻找这些东西,而有头脑的人也会关注我们的行为、游戏、谈话和一些小小的习惯;每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看出我们的意图。他们能看出我们出于什么思想去做事,那些思想是善良还是自私。我们的良好行为总是与我们指导行动的良好思想完全一致。

我们常犯一个大错:我们有时希望依靠某种神秘的变化(像在童话故事里那样),使我们的行为变得比我们的意图更好。但是,让我们从第一天起就懂得一点:这是不可能的。

[1]我应当提个建议:让儿童们熟悉一些讲述名建筑的书籍(例如《哥特式建筑ABC》),收集大量的名建筑、名人、美术名作和著名地点的照片,让儿童去观看、了解和熟悉它们,这个做法很有益处。(作者原注)

[2]见哈勒克(Reuben Post Halleck)《心理学与精神文化》(Psychology and Psychic Culture)。(作者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