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演奏什么

第九章 我们该演奏什么

赐福不会落入怠惰的手中。

——贝亚德·泰勒[1]

img

我们已经渐渐知道什么是经典作品了。一年又一年,随着我们对美越来越有兴趣,我们就能获得关于经典艺术的明确知识。经典的东西渐渐在我们心中自动地宣示它本身。我们自己的选择虽然在指导我们的趣味,却并不总是能指出什么才最适合我们。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将最优秀的作品摆在我们面前,提高我们的趣味。通过学习,我们会在这些最好的作品里发现我们还不熟悉的美。这样,我们的审美能力便提高了。

我们天生的趣味还不定型,没有经过训练,因此,你马上就懂得了为什么要逐步增加这些音乐作业。它们总是带有一点儿难度,就像爬山,但能使你看到越来越美好的景色。从山顶上看到这种景色,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我们必须努力向山顶攀登。所以,你在音乐课上就会看到:由于你的能力提高了,以前的某项作业已经失去了当时的价值。不过,我们将在后面再谈这个具体问题。

听过很多各种各样的音乐以后,你就会渐渐知道演奏者通常都选择两种音乐。有的演奏者选择包含着完美思想的、真正的音乐,按照曲作者要求的风格,尽量把它演奏好。这些演奏者的目的是忠实地表现优秀作曲家的音乐。另一些演奏者却似乎完全出于另外的动机。他们选择那些华而不实的音乐,其中有很多华丽的技巧,却没有多少思想。他们的目的不是表明什么是优秀的音乐,而是显示他们自己。前一类演奏者的愿望是真诚的,后一类演奏者的愿望是虚荣的。

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仔细检查两种不同的音乐,我们还会发现更多。这个问题表明:我们必须演奏最好的音乐,必须演奏真诚的音乐,而不该去演奏那些满足虚荣的音乐。我们逐步了解了真正的音乐之后,就会发现它越来越有趣——真正的音乐永远都在对我们讲出新的东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演奏它,以了解它的新意义。相反,华而不实的音乐很快就显出了它的一切;我们日后会发现:它比最初多不了什么,或者和最初完全一样。这种音乐不是来自精心的思考,而是为了炫耀;所以,我们从中找不到更新、更多的美好思想,而那种炫耀也很快就会使我们厌倦。真正的音乐如同切割精美的宝石闪耀的光芒,我们仿佛永远都看不到它的全部光辉——它的光辉每一次都不一样;它总是闪耀出新的光辉,因为它是真正的宝石,货真价实。它充满了真正的光辉,真正的光辉总是与黑暗相对,而黑暗是愚昧无知的源头。

根据这些,现在你便可以领会一位很有智慧的人优雅地表述的观点了,他说:“履行你自己的职务时,你面前要有最佳的典范。”[2]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努力学习的是什么,我们都应当学习其中最好的作品。我们最初还不会选择作为我们的榜样的最好范例,所以,我们必须听从另一位智者的话:“选择学习的曲目时,要去请教比你更有经验的人。”(罗伯特·舒曼语)这么做能为你节省双倍的时间。在以后的一生当中,你不必去克服任何恶劣的趣味——这是一种节省;你从童年就知道了很多经典作品,这是又一种节省。我们在童年时代学会的东西是我们一生的力量。

现在你已经很清楚:如何选择要演奏的作品以及如何演奏它们,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在上一讲里,我们说到了性格能通过写作反映出来。只有非常庸俗的人才会选择完全为了虚荣的炫耀而写的音乐作品——那种音乐速度飞快,往往有华丽漂亮的琶音(arpeggio),那种音乐往往十分响亮,包含着毫无意义的和弦。更糟糕的是,这样的选择展示了两个庸俗的人——其实是三个:一个没有写出心中的纯洁思想的作曲者;一个没有把纯洁思想灌入学生心中的老师;还有你自己(如果你真对这些平庸之作有兴趣的话),因为你演奏是出于虚荣,是渴望使人们认为你有才华。

把全部心思和双手仅仅用在毫无意义的作曲者为他们写的曲子上,这种演奏者不配获得任何打动人心的能力。正像我们在讲话时使用语言那样,我们在音乐中使用双手时,我们应当从一开始就力求真诚。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办法去表达我们能想象到的最高的真实。因此,在艺术中,我们至少应当尽量去接近真正的艺术家;在生活里,我们也应当尽量去接近真正的生活。我们每一次演奏炫耀性的空洞作品,都占去了我们的时间和机会,我们本来应当利用那些时间和机会去学习心灵大师们的优秀作品。在你一生当中,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进入那些最值得你去认识的人的心灵。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舒曼提出了两条守则,我们很容易理解它们:

“绝不要帮助传播恶劣的音乐作品;相反,你们要帮助认真地消灭它们。”

“你们不应当演奏恶劣的音乐作品,也不要去听它们(除非迫不得已)。”

对我们应当演奏什么音乐、怎样演奏它们,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出真正明确的回答了。[3]

心灵、头脑、双手或者人声(如果你演唱的话)应当在我们的音乐中结为一体;此外,你还应当将美奉为神圣。“圣化”(consecrate,奉为神圣)这个字说得很准确。你可以在辞典里查出这个字的意思。“圣化”这个字来自另外两个字:con的意思是“怀有”;sacer的意思是“神圣”。所以我们应当心怀神圣,将心灵、头脑和双手虔诚地奉献给美。可以肯定,这个意思十分明确。

它也值得我们去做。“心怀神圣”讲的是怎样演奏和应当演奏什么。真正的人创作的乐曲,已经在思想中得到了圣化。他听到了那支曲子,在自己心中感受到了它。你必定每天都越来越接近这些信息和意义。你是否已经感觉到它们的光越来越明亮?你还记得我们所说的光明的含义吗?

[1]贝亚德·泰勒(Bayard Taylor,1825-1878):美国诗人、作家,曾在世界各地游历并撰写游记,翻译过歌德的《浮士德》,做过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授,还做过美国驻俄罗斯的临时代办。——译注

[2]见培根“论高位”(Of Great Places)。(作者原注)又: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哲学家、随笔作家、朝臣和政治家,“论高位”一文见他的《论说文集》(Essays,1597)。——译注

[3]教师和家长可以给孩子们读一读约翰·罗斯金的《芝麻与百合》(Sesame and the Lilies)一书第19段以及那段后面你们认为是智慧的话语。(作者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