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与人格培养

第十一章 人格与人格培养

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比没有人的灿烂星空更使我敬畏。

——康德[1]

img

一个人的行为能使我们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行为举止永远都在反映我们的人品。行为举止是思想动机开出的花朵。洪堡[2]说:“只有我们在世时刻进了我们性格的东西,才会被我们带到另一个世界里去。”我们的性格每天都在改变。“我们明天会变得比今天更好,还是会比今天倒退一两步?”我们忙于建造人生大厦的时候,必须时刻用这个问题作为指导,而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天,这座大厦应当是个奇迹,而不是废墟。每一种正确的、正义的、善良的行为,每一种纯洁的思想,追求更好的每一分有价值努力,全都能使这座大厦更坚固。它们应该是砖头和大理石,能使我们居住的人生殿堂更坚实,更完美。

世上一切有价值的行业都为造就人格打开了无数通道。这些行业中,最具有启迪性的是艺术,它无比美丽,无比高尚,它的启示令人无比惊异。在你活跃的音乐生活里,你没有经常发现大量能使你反问自己的主题,使它们成为你的动机和示范,这应当是很罕见的情况。所谓成为你的动机,就是要求你做出行动;所谓示范,就是问你那些行动需要你付出多少力量。伟大的艺术来自上帝,也应当回到上帝。世界上之所以存在伟大的艺术,是为了使它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人们的引导。人格需要最精心的培养,才能被打造成坚固的纪念碑。怎样打造人格?这需要认真的探求和努力。一切伟大劳动者的工作都超越了他们的时代。人们总有一天会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如同龙舌兰的花朵,思想高尚者的努力在其开花期的盛况远远高于其平凡的初期。尽管如此,他们在初期还是要储备能使花朵鲜艳盛开的养料。一切伟大的行为都来自最初的零星思想,而这些行为本身,无非是这些零星思想中全部元素的发展壮大。

教学必须适合受教育者的智力水平,因此,我们也必须适应年轻人在造就艺术世界和生活中承担的义务。以下是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说过的一段很好的话,内容独到,精神崇高,饱含真理,因为正如你将看到的那样,它适用于我们从事的任何行业,也适用于各种环境:

只要多少有一点儿头脑,你就会成为十分正常的人,因为若是头脑里没有思想,就不能产生任何思想。上帝赋予我的才能是生动地描述我知道的一切事情,无论大事小事,无论真实的还是浪漫的。只要我在一群人里开始讲述,所有的人都会愉快。我总是保持友善的表情,这既能使人愉悦,又毫无代价。哪怕只有小蜡烛发出微光,我也会珍爱生活;我绝不自寻烦恼;我能抓住那些微不足道的欢乐;大门若不够高,我便弯腰通过;若能推开路上的石头,我就这么做,若石头太重,我便绕开它。如此,我每天都能发现使我欣喜的事情,找到我对上帝的基本信念,它们使我欢乐,使我永远带着喜悦的表情。我知道自己心里有甘泉,连绿叶都从不枯萎,更不用说它的根茎了。

人格是在做小事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唯一关心的都是把事情做好。为艺术增光的人,描绘出了美妙的图画,写出了伟大的诗行,写出了深情的乐曲。同样,无论我们的才能大小,也都要为生活增光,都要很好地履行我们应当完成的责任。如果耕地,就要把地耕好,使大自然得以在土壤里运作;如果写诗,就要让诗带有诗人头脑和心灵的印记。是职责,就必须完成好。工作懒散的人,他的所有表现也注定会反映出懒散。永远都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意味着人生没有目标,毫无成果。谁都无法忍受这样的人生。

你们学习或教授艺术,你们知道音乐永远都能唤起高尚的情感。为什么?因为音乐本身是高尚的。你们每个人的人格也必须高尚。如果你不知道你的一部分影响能被用到音乐里,你影响学生人生的力量会作用于知识和行动领域的每一个部分,又怎么去教育儿童?这是个严肃的问题。它使教育者的一切职责都带上了严肃性。培养人格是极其神圣的责任,我们没有权利忽视它。人生的大厦需要去建筑。没有一流的建筑工匠,这工程怎么能有进展?儒勒·米什莱[3]说过,他每天晚上都彻底地审查自己的良心,以免对自己在已经度过的一天当中的表现一无所知。正是这种严格的自我审查,才能让生活奉献出其中全部美好的事物。在人生的锦缎上,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织进金线,前提是你想把那些金钱织进生活。我这些讲话里提到的每一个名字都能证明这一点。

我由此想到了一位机智的作家,名叫西德尼·史密斯[4]。据说他曾经从报纸上剪下了一段话,把它保存起来,作为生活的守则和指南:

你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要下决心让这一天成为你使某个人类同胞快乐的一天。这很容易做到,例如把你剩余的衣服送给需要它的人,对悲伤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对正在拼命奋斗的小人物做出鼓励的表情,他们需要这种表情,像需要阳光和空气一样,至少是需要24小时。你如果还年轻,这么做一定会推迟你老年的到来;如果你已经老了,却仍然坚持这样做,它会使你安详快乐地沿着时间之流,走进永恒。用简单的算术计算一下结果吧:如果你每天都把快乐送给一个人,只一个人,那么一年当中就有365个人受益。假定你只这样做了40年,你就至少已经给过14600个人快乐了。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此,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合乎逻辑的简单计算。

你要从两个角度来认识人格:(1)你周围环境的全部影响,一直在改变你的人格;(2)由于你的影响,你的人格也在不断地改变别人。这样,你就会理解人格在音乐家生活中的地位,而音乐家也许是一位才能和影响都很有限的老师,也许是大艺术家,其能力能使世人尊重他的作为。人格基本上与生活条件的好坏无关。我们可以没有文化、没受过教育,但不能没有人格。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虽然并不富裕,却生活得很好,他们从不怀疑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无论生活是否富裕,谁都不能不重视人格的培养。无论是永远都不会离开自己出生的村庄的人,还是在舞台生涯中大有成就的人,都不能忽视人格的培养。桑丘·潘沙说过:“写出丰功伟绩可以用诗歌,也可以用散文。”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伟大的业绩也存在于最贫贱的生活里。很多人都过着最高尚的生活,却不为所见,不为人知;他们葬礼丧钟的声音是那么浑厚,那么纯净,那么响亮,世界都会为它的回声所震惊。

价值的体现并非时有时无,而是体现在一切大大小小的行为当中。检验学生的人格发展和教育的效果,就不能忽视他们的全部行为。一切伟大建筑的指导原则是:承认一切都有价值。像教育一样,人生也要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经历从前一种状况向后一种状况的转变过程。生活开始于简单,结束于许多细节的结合。像古希腊建筑圆柱的发展一样,美是从简单逐渐演变出来的。你很可能听说过这些圆柱的发展史,它们的历史非常富于启发性,所以我一定要给你讲一讲。你要从中找出教育和人生发展的过程。它就是维特鲁威[5]讲的故事。

伯罗奔尼撒国王多罗斯(Doros)在阿戈斯[6]建了一座天后朱诺(Juno)的神庙。那座神庙碰巧是按照我们称为“多利斯式”(Doric)的风格建造的。后来,其他城邦也按照同样的风格建造神庙,都没有制定建筑比例的规则。大约在同一时期,雅典人在爱奥(Ion)的指挥下在小亚细亚建立了一些殖民地,他们把那块被他们占领的土地称为爱奥尼亚[7]。这些殖民者最初在那里建造了一些多利斯式的神庙,其中大多是阿波罗神庙。但是,由于不知道神庙圆柱的比例,他们就找出一些办法,使圆柱既结实得足以支撑神庙,又能显得美观。为此,他们根据人脚长度是人体高度的六分之一的比例去建造圆柱,让圆柱的直径是其高度的六分之一。

[可见,最适合培养我们人格的方法一定要足够强大,一定要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装饰。它起初也许并没有一定之规,但最终能获得完美的比例。多利斯式风格的特点是:虽然简单,却非常经久耐用。]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打算建造一座月亮女神狄安娜(Diana)的神庙,于是竭力找出了一种新方法,造出的圆柱也很美,并且更符合他们的目的。他们模仿精美的女子人体,加高了圆柱,把底座造得像系在便鞋上的卷曲粗线;他们在圆柱顶部雕刻了螺旋形装饰,代表从女子头部两侧垂到双肩的卷发;他们在圆柱上刻出圆环形装饰纹,模仿覆盖在女子头部后面的发辫;他们用凹槽形装饰纹模仿衣褶。爱奥尼亚人发明的这个风格,便被叫做“爱奥尼亚风格”。

[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像多利斯式圆柱那样简单,但追求学问的全部其他收获,却使建筑物获得了更优美的比例,使装饰处处可见,这就是爱奥尼亚风格。不过,一切美观的建筑物的基础却全都相同。]

科林斯风格[8]的圆柱表现了身材苗条的年轻女子的优雅,最适于展示装饰,那些装饰能增添她们天然的美。科林斯圆柱柱头的发明,来自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的科林斯姑娘马上就要结婚,却死去了,她的保姆把几只小花瓶放在了她坟墓上的一个篮子里,她生前很喜欢那些小花瓶。为了防止坏天气弄坏它们,保姆给篮子盖上了一片瓦。这篮子碰巧放在了一种名叫莨苕[9]的植物的根上,因此,那植物后来长出叶子的时候,它的根茎就从篮子旁边钻了出来,长到了瓦片的角上,被迫向下弯曲,形成了螺旋形的样子。雕刻家、建筑家卡利马丘斯[10]受到了这种和谐效果的启发,后来在科林斯的建筑中模仿它造出了圆柱的柱头,并根据它建立了科林斯式建筑风格的比例规范。

[我们从教育和磨炼中形成的人格,垂下了优美的叶片,钻进了它能存在的每一个地方,装饰了那些比较朴素的品质。正是莨苕的根茎从土里钻出来,爬到了建筑圆柱的柱头上,最终才使圆柱获得了美誉。它不但增加了圆柱的强度,而且使圆柱更美。这就是我们从卡利马丘斯设计的圆柱上得到的教益。]

[1]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德国哲学家,其经典著作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和《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这句名言出自康德的《人类学》。——译注

[2]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德国男爵、自然学家、作家,他到南美、古巴和墨西哥的探险(1799-1804年)促进了生态学的发展。——译注

[3]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法国历史学家,著有17卷《法国史》(1833-1867年)。——译注

[4]西德尼·史密斯(Sydney Smith,1771-1845):英国宗教领袖和作家,以机智的辩论而著称。——译注

[5]维特鲁威(Vitruvius):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建筑师、作家。——译注

[6]阿戈斯(Argos):古希腊的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青铜器时代早期开始有人居住,斯巴达兴盛前是古希腊最强盛的城邦之一。——译注

[7]爱奥尼亚(Ionia):古代小亚细亚西部沿爱琴海海岸的一个地区。希腊人在公元前1000年以前在此建立了殖民地。——译注

[8]科林斯风格(Corinthian):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优雅华丽,精美堂皇;科林斯古城(Corinth)位于科林斯湾内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希腊南部,建于荷马时代,公元前7世纪和6世纪时是一个富裕的海上强国。——译注

[9]莨苕(Acanthus):一种常年生草本植物或小灌木,生长于地中海地区,有叶边带刺的羽状裂片基叶,其白色或紫红色花朵构成艳丽的穗状花序。——译注

[10]卡利马丘斯(Callimachus):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雕刻家,他设计的科林斯式圆柱享有盛誉。——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