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文化
Vous etes ce que vous etes,et ce que les hommes peuvent dire de vous ne vous rendra pas plus grand aux yeux de 1'Etemel.[1]
——雅克·波沙[2]

我们天生并不具备知识,但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学得知识,我们必须刻苦工作;刻苦工作是我们为了获得任何东西都必须付出的代价,无论我们想得到的是教育,是食物,是快乐,还是物质财富。为了获得值得拥有的东西而刻苦努力,这会使人热爱劳动。如果劳动的目的明确,这种活动就会变得美好,因而使我们能享受自己的成果。时间是一种非常神圣的礼物,因为其中包含着善良行为、善良思想和善良追求的人生。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我们就能避开落在那些不肯工作的人头上的一切可怕罪恶。一位医生曾对我说:一般而言,懒惰者都绝不诚实;为了隐瞒自己的动机,他们会不顾真理。他们往往会以牺牲志向和自尊为代价,去换取他们认为的悠闲。他们不但欺骗了自己,而且欺骗了别人,因为最沉重的负担莫过于无事可做。
对懒惰的、不情愿的工作者来说,音乐绝不是传说中的宝山[3]。但对不畏劳苦的人来说,音乐却是一片可以开发的广阔天地。钻石尽管是钻石,但仍然需要打磨和切割,才能成形。你的天赋如果不如你的邻居,你就更需要艰苦地劳动。其他人仿佛乘着无形的翅膀高飞的时候,你必须奋力向上。你应当多想想刻苦奋斗的成果,而不要梦想不劳而获。在攀登巴纳斯山[4]的道路上,你如果看见前面有数千人匆匆前进,不要因为看到了那么多人而心灰意冷。你应当想到那些人还没有成为不朽,以此安慰自己。你应当时刻想到龟兔赛跑的故事,想到关于天才的比喻。它们都很有名,但也都千真万确。
工作和文化是有志者继承的遗产。环境是作用于我们的强大力量,或支持我们,或与我们作对,但恶劣环境并不是强大到一定会压制一个人,良好的环境也并不强大到一定会提升一个人。我有时想,约翰生的一句话带有几分悲观的色彩:
价值若被贫穷压抑,其增长便十分缓慢。
不过,其实约翰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悲观。他没有说,价值被贫穷压抑的时候,它永远不会增长,而是说它增长得十分缓慢。
我们来看看几位大作曲家的家庭生活和早年环境。他们当中有多少人曾面对最恶劣的环境、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成功?你很熟悉巴赫的早年生活,知道他的兄弟和世人是怎样对待他的,那些人待他并不总是那么温和。加利克[5]和约翰生一起朝伦敦跋涉的时候,将要做出多么艰辛的努力!他们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住处;他们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进入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战场。使“寒士街”[6]闻名遐迩的,正是饥饿和苦难。英国历史上最悲惨的图景,就是生活在这个著名地方的作家描写自己的贫困。如果你想确切地了解当时的生活场景,鲍斯韦尔[7]和莱斯利·史蒂芬[8]写的《塞缪尔·约翰生传》是一部优秀的传记作品,可供阅读。如果你想读其他人的传记,就不妨去读读音乐家的传记。读读巴赫的传记,他一生都劳作不已。他一生都在努力工作,直到最后一息,他生活的范围虽然很窄,却生活得十分高尚。想想巴赫为了聆听管风琴家布克斯特胡德(Buxtehude)的演奏徒步两百英里,再想想当今美国的音乐学生愿意如此的是多么少。巴赫是一位认真仔细、吃苦耐劳的工作者。除了巴赫,我不知道还有谁更适于作为你们效法的勤奋楷模。正像莫扎特所说:巴赫是我们大家的父亲。马克斯博士(Dr.Marx)说:“其实我们全都对巴赫的勤奋感到惊异。但最能说明巴赫的勤奋的是:他的无数作品都证明了他使作品达到尽可能完美的刻意努力,不仅是整体上的完美,也包括细节上的完美。”研究巴赫的《赋格曲》时,你面对的绝不是沉闷无趣的音乐,而是像金字塔一样的、奇迹般的作品。
还有亨德尔,他少年时每天都在顶楼上一连几个小时独自弹奏一架小型钢琴,还尽量减弱了琴声,因为他渴望知道那钢琴所包含的一切音乐。对这位酷爱音乐的年轻人来说,音乐如同一个铺着木板的斜坡,他沿着它向上,发现自己攀登得越来越高。究竟有多高?他不知道。它会永远向上吗?你仿佛能听到他全心全意地唱着《阿尔内之歌》[9]:
我若到了高山之顶,
将会见到什么情景?
我现在只能看见山上的雪峰,
白雪覆盖山顶,那里生长的雪松
正等待和渴望着长得更高,
越来越接近天穹。
你还记得舒曼的事迹吗?他讨厌自己不愿去学的法律,渴望自己禁不住去学的音乐;他经常恳求家人允许他去当音乐家;他用词句给自己亲爱的母亲写了很多充满智慧的信;他也用音乐给人类写了很多充满智慧的信。我希望你读一读他写给母亲的全部书信,也希望你读一读他用音乐写给人类的许多书信。那些信里不是诗歌就是速写,像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充满了生命和动作,就像古斯塔夫·多雷[10]作品中那些典型的线条。世界上没有一位大师的钢琴套曲能比《童年情景》和《少年曲集》[11]更精美。这些音乐虽然简单,但要理解它们,你就必须深入其中。
阅读音乐家传记时,难道你不曾惊叹:“这是位多么了不起的工作者!”工作就是生活,工作就是快乐。尽管如此,仍有一点值得注意:很多作曲家虽然忙于音乐艺术,但除了音乐(音乐是他们的天地),他们仍然有自己的爱好和少量的爱情追求。他们的业余爱好成了幽静的休憩之地,他们疲惫地退隐到那里,去休息,去沉思。从事各种艺术的人们往往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收集提示和经验,力求把它们运用在自己的领域。因此,各种艺术就连了起来,而艺术世界也成了亲如一家的整体。参观芬加尔山洞,启发了门德尔松的音乐创作[12],而约翰·奥登、普莉西拉和其他所有乘“五月花号”来美国者的故事,也启发了朗费罗[13]的诗歌创作[14]。
我们现在走出名人的圈子,来看看不那么有名的音乐家都做了什么。
策尔特[15]原先是石匠。他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经过勤奋努力,终于精通了音乐这门艺术,被任命为柏林声乐学校的校长。他不但学好了音乐,而且学得了广泛的知识。他变得极为博学,以至歌德在偶然一次与他通信后,又与他继续通信了很多年。这两人的书信现在很有名,值得细心阅读。你日后应当设法读读它们。
乔治·翁斯洛[16]的家境较好,在音乐学习上成绩优异。他在欧洲旅行的时候,聆听了当时的音乐杰作,据说,其中没有一首使他特别喜欢。但有一天,他发现斯皮塔(Philip Spitta)写的《巴赫传》第一卷生动地描写了德国早期音乐生活的习俗。除了这部传记本身,作为这部传记绪论的第一卷也非常有趣,很有价值。在梅雨尔[17]的一部非常普通的作品《斯特拉托尼斯序曲》(Stratonice Overture)中,翁斯洛找到了秘诀。这部序曲是一把钥匙,为他开启了音乐世界之门,使他进入那个世界。即使有了这一次开悟,他仍然全心投入音乐的学习。他研究了能找到的全部伟大作品,并开始作曲。在30年当中,他笔下一直流淌出各种音乐作品:四重奏、五重奏、交响曲和歌剧。我们如今已经很少听到翁斯洛的作品了;但你如果想知道他在学生时代是多么勤奋刻苦,那就花上一个小时,浏览一下他的一本弦乐四重奏曲集,看看他的努力奋斗得出了什么成果吧。
看看其他的行业,我们也能发现同样的情况。
赫歇耳[18]研究天文学的时候,甚至在他发现天王星的时候,一直都是英国哈利法克斯和巴思[19]的管风琴演奏家。作为管弦乐队指挥,赫歇耳指挥演出了亨德尔的许多宗教剧。正是在教授音乐期间,赫歇耳做出了自己的天文望远镜和其他天文仪器。他的妹妹告诉我们:“他一连16个小时都手不离工作。”
另一位著名天文学家高斯[20]也出身贫寒,他1777年生于德国的不伦瑞克城(Brunswick),1855年在哥廷根(Gottingen)去世。他父亲是砌砖匠,也想让儿子继承砌砖这一行。可是,小高斯却怀着另一个更高的渴望。他对数学的热爱是一种来自上帝的天赋。他上了学校,大学毕业后去了海姆施塔德(Helmstadt),用大量时间在图书馆读书。当时他20岁。几年以后,俄国沙皇指派他在彼得堡学院当教授,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教授工作会占去他大部分研究时间。他渴望得到一个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的职务,那样他就可以把时间用于研究和观测,去促进科学的发展。他不久就得到了他渴望的职务,成为哥廷根天文台的台长和天文学教授。他在那里安静地生活,研究他热爱的学问,用他的发现丰富这个世界。他的工作十分认真仔细,有始有终。无论事情多小,只要是出自高斯之手,他都尽量做得完美。他的图章上刻着他的人生主题:一棵结了果实的树,周围是那句名言——pauca sed matures[21]。
我们援引的事例无论来自生活中的哪一行,其中都包含着同样一条真理。不要忽视知识与文化对人产生的巨大作用,哪怕是伟大的人物。知识与文化来自刻苦学习,从无例外。你刻苦学习音乐的时候,一定要本着这个教益的精神。只是喜欢音乐,你就不能了解音乐的奥秘,不能领悟可能从音乐中汲取的全部高尚思想。喜欢音乐,这只预示着你有可能把它学好。你的热忱只是madre del or[22],而不是黄金本身。打磨之于钻石,如同文化之于人。一切杂乱思想中所缺的,正是文化。文化是思想家认真态度的具体表现,它曾经并依然在造就思想家。你要记住:一切博大的学问都只能来自艰苦的劳动。事实已经反反复复地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散文大师德·昆西[23]将他的《自白》里的很多段落重写过60次。麦考莱[24]谈到正在写的作品时说过:“明天我要开始再抄写润色一遍。这不多几页纸给我带来的麻烦让我很费精力。我这么做的重要目的是:经过了这些麻烦,它们会像说话那样易读,也许会像闲聊那样轻松。”据说,已故的乔治·刘易斯[25]曾说自己是写作速度最慢、最吃力的作家之一。他年岁越大,写作就越认真负责,写作速度虽然越来越慢,但作品质量却越来越好。
日本的象牙雕刻师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工作上,完成一个象牙雕刻的人物,往往需要花上好几个月的时间。有一次,一个英国旅行者问这些象牙艺术家中的一位说:“这些作品伴随了你这么长时间,已经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你和其中的某一件分别的时候,难道有时不会伤心么?”那工匠从象牙上抬起头来,望着阳光下低垂的白色大百合花;片刻之后,他缓缓地说道:“不伤心,因为我想我的下一件作品会比这一件美得多。”
[1](法语)你就是你,无论人们说什么,都不会使你在那永恒者眼中显得更伟大。——译注
[2]雅克·波沙(Jacques Porchat,1800-1864):法国法学家、修辞学家、拉丁语学者,瑞士洛桑大学教授。——译注
[3]传说中的宝山:原文为El Dorado(埃尔多拉多),据说位于西半球,通常被认为在南美北部。传说那里有大量的黄金和珠宝,16世纪和17世纪的探险家们曾极力搜寻那些宝藏。——译注
[4]巴纳斯山(Parnassus):希腊南部的山峰,高2458米,传说为太阳神阿波罗及诗神缪斯的圣地,这里泛指艺术的高峰。——译注
[5]加利克(David Garrick,1717-1779):英国著名演员、剧场经理,因在当时最早出演莎士比亚戏剧而闻名。——译注
[6]“寒士街”(Grub Street):伦敦的一条街道,位于极度贫穷的摩尔菲尔德区(Moorfields),从16世纪起就是贫穷但有才能的作家和诗人的聚居地。18世纪中期,塞缪尔·约翰生在他编纂的《辞典》里说:“寒士街是写小说、编小字典和写即兴小诗者的居住地,从那里产生的一切寒酸作品都被称为穷文人之作。”——译注
[7]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1740-1795):英国杰出的传记作家,著有《塞缪尔·约翰生传》。——译注
[8]莱斯利·史蒂芬(Sir Leslie Stephen,1832-1904):英国作家和编辑,作品包括《英国18世纪思想史》(1876年)和《塞缪尔·约翰生传》等。——译注
[9]《阿尔内之歌》(Arne Kampen):挪威诗人比昂逊(Bjornson,1832-1910)的诗歌,作于1858年,描写坎潘小村(Kampen)的青年阿尔内(Arne)学会了唱歌和写歌,长期渴望写出一首《在高山顶上》的歌,以表达他逃避现实的强烈愿望。此诗敏锐地表现了自然风光之美及其狭隘性两者之间的冲突。——译注
[10]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1832-1883):法国画家。——译注
[11]《童年情景》(Scenes from Childhood):舒曼的钢琴套曲,共13首;《少年曲集》(Album for the Young):舒曼的钢琴套曲,共43首。——译注
[12]门德尔松20岁时,游历了苏格兰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岛的斯塔德小岛,岛上有许多岩洞,里面有巨大的玄武岩柱,其中以长达227英尺的芬加尔山洞(Fingal's Cave)最为著名。这次游历使他在1830-1832年间创作出了管弦乐《赫布里底群岛(芬加尔山洞)序曲》(Overture,The Hebrides,Fingal's Cave,Op.26)。——译注
[13]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美国著名诗人,著有《海华沙之歌》(The Song of Hiawatha,1855年)并翻译了(1865-1867年)但丁的《神曲》。——译注
[14]约翰·奥登(John Alden)和普莉西拉(Priscilla)是乘轮船“五月花号”(Mayflower)到达波士顿的英国移民,21岁的约翰·奥登是制造木桶的工人,为娶美女普莉西拉,曾与军人史丹迪士(Miles Standish)竞争。约翰·奥登和普莉西拉在1623年成婚,后来生了十个孩子。根据这个传说,朗费罗在1858年写出了叙事诗《史丹迪士求婚记》(The Courtship of Miles Standish)。——译注
[15]策尔特(Karl Friedrich Zelter,1758-1832):德国作曲家。——译注
[16]乔治·翁斯洛(George Onslow,1784-1853):法国作曲家,父亲是英国人,在伦敦学习钢琴,在巴黎学习作曲,主要作品有弦乐五重奏34首及弦乐四重奏35首,其中的《子弹弦乐五重奏》(Bullet Quintet)写的是一次打猎,他在那次打猎中因事故而终生半聋,故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法国的贝多芬”。——译注
[17]梅雨尔(Etienne Mehul,1763-1817):法国歌剧作曲家。——译注
[18]赫歇耳(Sir William Herschel Herschel,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1781年发现天王星。——译注
[19]哈利法克斯(Halifax):英格兰东北部的工业城市;巴思(Bath):英格兰西南部的市镇,以乔治王朝建筑和公元1世纪古罗马人开凿的温泉而著名。——译注
[20]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译注
[21]pauca sed matures:(拉丁语)少虽少,却熟了。这是高斯的座右铭。——译注
[22](西班牙语):黄金之母。——译注
[23]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英国作家,因其自传《一个英国吸食鸦片者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n English Opium Eater,1821年)而出名。——译注
[24]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1800-1859):英国男爵、历史学家、作家和政治家,著作包括《英国史》(1849-1861年)。——译注
[25]乔治·刘易斯(George Henry Lewes,1817-1878):英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