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趣味
大多数人一生当中必定都有一个充满诗意的时期,大多数民族也必定如此;那是个非常快乐的时期。
——休·米勒[1]
除了是内心的那些力量,趣味还能是什么?
趣味活跃有力,对每一个美好冲动产生感情共鸣。
趣味能分辨崇高与卑下,
能即刻冷对物类的畸形、混乱和粗鄙。
任何宝石,堆积的黄金,君王的地位,一切文化,
都不能将趣味赋予你。
唯独上帝,才在最初用他神圣的手,
给人心深处的这种好恶留下了印记。
——艾肯赛德[2]

趣味是一位沉睡在人心中的、有待唤醒的诗人。趣味这种微妙品质是一种力量,能决定我们的好恶取舍。出于我自己的趣味,我喜欢朗费罗,不喜欢王尔德[3];我喜欢金丝桃(St.John's wort)最谦逊的花朵,不喜欢花开众多的一枝黄(Golden Rod);我喜欢田野上的灿烂阳光,不喜欢森林幽暗阴沉的寂静。趣味主宰着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选择朋友,选择书籍,选择如何利用闲暇时间,选择喜爱的音乐,选择能带来快乐的业余爱好。我们每个人的趣味都与众不同。有些人身上似乎根本没有趣味的踪影;另一些人则从小就具备比别人更明显的趣味。
早年形成的习惯总是会留下终生的印记,同样,趣味也会受到其早年倾向的强烈影响。所以,左右趣味形成的最有利因素就是家庭环境。家庭中每天(不,应当说是每时每刻)发生的事情,能给接近这个环境、容易受它影响的头脑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使这种早年的倾向几乎无法被消除。虽然很多情况与这个说法相反,但有一点却是真的:年轻时形成的习惯是造就一个人的强大因素。我们对善恶的选择,不是因为我们在自己眼前的事物中碰巧发现了它们,而是因为它们作为外部的因素,与我们内心的某种东西相符;这里所说的“某种东西”,就是多少被教育改变了的个性。趣味能产生一种力量,它后来变成了我们吸收事物的能力;趣味不但指导这种能力,而且强迫我们有选择地对待我们与人和事的关系。
像天才一样,趣味也是天生的。它也许会沉睡很多年,然后突然被适宜的环境条件唤醒而开始活动。也像天才这种创造性的机能一样,趣味也会深深潜藏在人的个性中,不为人知,不被察觉,只有耐心地搜寻才能被发现。很多人并没有受过音乐教育,但聆听古典音乐却能使他们感到最温馨的愉悦。这样的人当中,有些人一直到晚年才听到了古典音乐杰作,因此,他们这种确定无疑的趣味就被激发了出来;对他们本人也好,对旁人也好,这种情况都很令人吃惊。(我说到“趣味”这个词的时候,虽然没有对它加以限定,但我指的是良好的趣味,而不是缺乏良好的趣味。我想,做这样的说明不应当有错。)
在音乐里,趣味会自动地表现在很多方面:选择作品,作品表演中显示出来的热情程度,我们谈论作品优缺点时的态度,我们由作品产生的联想,我们与作品之间自然形成的关系,以及我们认为哪些作品值得向别人推荐。看一个人向别人推荐什么作品,就能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学者或艺术家,这句话想必是经验之谈。
也许你们当中有不少人从来都没考虑过一个问题:什么是你趣味的色彩和力量,什么不是。众多学习音乐的人都在阅读这样或那样的书籍,都在听无数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都在长期地认真练习,却从没真正地考虑过一点:选择这部作品而不是那部作品,这种好恶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一个人的趣味必定来自他内心的某种东西。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趣味的力量和倾向,我有个建议:弄清你与你接触的音乐之间的关系。列出你最熟悉的全部音乐作品,从中选出你最钟爱的作品。弄清你真正的自我最喜欢的是伟大的作者、平庸的作者还是低俗的作者。不要根据你必须完成的音乐作业判断你的趣味,而要根据你自己对音乐的选择、根据你喜爱什么音乐去判断。
你会问:“可是,我怎么才能知道趣味的好坏呢?”你已经知道:在生活中,人们对正确和错误的判断多种多样,日常生活事务一直在表明这个事实,并且往往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来表明这一点。在艺术中,鉴别力(或者缺少鉴别力)也会导致相当多样的结论。我们大家都很习惯于模仿,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反映我们的环境。很多事例表明:大多数学艺术的学生都过着两重的生活,一种是家庭生活,一种是艺术生活;换句话说,一种在艺术外的生活和一种在艺术内的生活。根据你自己的观察,你能想起很多事例,说明家庭生活和艺术生活并不总是相同,并不总是一致。交替处于这两种生活状态中的学生,自会确定它们各自的地位,有时必定会使其中一种成为从属。能培养造就趣味能力的,不是对趣味本身的研究,而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氛围。
一个人如果从接受艺术教育的第一天,就听到老师正确地讲解最好的艺术作品,他就会早早地形成一种选择最好的艺术作品的趣味倾向。每一位诚恳的老师都会热切地期望如此。通过精心的引导,一个人每天都会下意识地发现一些证据和理由,说明为什么伟大的作曲家会赢得高于其他人的尊重。你将学会在大作曲家的思想里发现善良与高尚,学会分辨纯洁的情感。以简单朴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不但可敬,而且很美。了解从最低到最高的教育原理和美学原理,你就能直觉地懂得什么是好作品,就能在艺术实践中表现良好,并具备学者的眼光。格鲁克[4]就懂得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简单、真实、自然,这是一切艺术作品之美的重要的基本原则。”
要培养趣味,你必须认识诗人、作家和作曲家一切伟大作品的美和意义。你如果自然地喜欢贝多芬交响曲的快板乐章,喜欢但丁的诗行,那就应当为你自己庆贺。相反,如果你喜欢波尔卡舞曲的最粗俗形式,如果你沉迷于阅读一些作家每星期连续发表的某些传奇小说,那么音乐世界就不属于你,你应当离开它,除非你肯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努力使自己的趣味符合更好的标准。你如果不能轻松地谈论经典作品,不要对它们产生误解。如果经典作品显得沉闷乏味,你应当记住:这沉闷乏味在你自己心中,不在经典作品里。不包含不朽之萌芽的作品,永远不会成为经典。
你们很多人将来会去做教师。你将会发现,培养别人的这种良好趣味是你的责任,这责任非常重大。你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了吗?从第一课开始,你就应当为学生打下基础,使他们热爱艺术和自然里的善与美。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说过一句非常智慧的佳言:“你越是追求真实和完美,你就越要具备精确性和准确性。”(格鲁克语)你不妨把它告诉给你的学生们。为了规避坏作品,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知道它们,它们可能是很有说服力的反面教材。你也许会问:既然世上存在着伟大作曲家简单质朴的杰作,为什么颓废音乐的作曲者还有听众?你不妨深入地了解作曲家,研究诗与诗人,研究杰出的作家,了解自然之道的奥秘,再深入你自己的思想,努力在你周围发生的一切当中学习音乐。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地具备了趣味。只有在这个时候,而不是在它以前,你才会开始领悟音乐世界是多么伟大。音乐是无言的诗。你立志成为音乐家,也就是立志成为诗人。无论在什么时候,诗人都应当忠于他自己。你如果不具备高雅的趣味,就永远成不了艺术家,也永远不能把别人培养成艺术家。你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就无法传授给别人。
跨入艺术之门时,你应当怀着一种意愿:在你发展中的天性所允许的条件下,尽量追求伟大。你要努力获得一种能力,它能使你深入地观察事物,从中发现另一些事物,发现事物之间的密切关联。你不但要在音乐中寻找美,而且要在一切事物中寻找美,例如在诗歌、绘画和建筑中,而最重要的是在大自然中寻找美,大自然是每一位艺术家灵感的来源,无论艺术家的表达媒介是什么。大自然使人具备了人性,使人高尚。你应当去认识大自然,用心灵与她交流,而她的关怀将给你巨大的回报。人类创造的最美的艺术作品,有些其实是来自最微不足道的事物的启发,除了诗人,谁都认为那些小事不值一顾。彭斯[5]的犁头弄翻了田鼠不结实的巢穴,他却没有就此了事[6]。另一方面,你也应当从被再现的自然[7]中寻找对自然的忠实描绘。这会使你具备鉴别力。多年坐在这位美丽母亲[8]的腿上咿呀学语的人,也能了解她的许多秘密。因此,你一旦矢志热爱艺术和生活里的真和美,就必须领悟一个道理:你必须展示出你自己内心的高尚。它必须照亮你的人格,必须始终压抑人人心中都能找到的卑下本性。在艺术学习中,你也应当培养自己的精神自我和道德自我。
[1]休·米勒(Hugh Miller,1802-1856):自学成才的苏格兰地质学家、作家。他所著的《红沙岩》(Old Red Sandstone)一书曾经风行全球,脍炙人口,其中说:“我对青年人的忠告非常简单:要想追求一生的幸福,不应贪爱无聊的享乐,而应以读书为乐事,保持清明的良知,研究自然的事物,阅读有益的书籍。”——译注
[2]艾肯赛德(Mark Akenside,1721-1770):英国作家、诗人、医生,著作有《想象之乐》(The Pleasures of Imagination,1744年)等。——译注
[3]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著名唯美主义作家,生于爱尔兰,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品的语言精美,机智俏皮,但也不乏雕琢。——译注
[4]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1714-1787):德国歌剧作家,其作品十分重视戏剧性和音乐的朴实无华,其中包括歌剧《奥菲欧与欧律狄克》(Orfeo ed Euridice,1762年)。——译注
[5]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苏格兰农民诗人,其作品歌颂自由、爱情和友谊,讽刺剥削,其中最著名的是《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心在高原》和《往日的时光》(即《友谊地久天长》)。——译注
[6]1785年,彭斯根据自己在一个冬日犁地时倾覆鼠巢、弄伤田鼠的经历,写出了苏格兰语短诗《致田鼠》(to a Mouse),诗中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类的关怀。——译注
[7]同前一章里一样,“被再现的自然”也指文学艺术作品。——译注
[8]这位美丽母亲:这是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比喻。——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