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表达
他的手一碰,路旁野草就变成了鲜花。水边最卑微的芦苇就被裹上了美,他脚边的金雀花、青草和石南就显得更鲜艳。
——朗费罗:《罗伯特·彭斯》
表达是音乐的灵魂。没有表达,音乐就无法作用于人的高尚情感,更不能唤起人心中的高尚情操。表达是将色彩赋予音乐的一种素质,是一种塑造工具,能使艺术家用心灵去展示作品的精神,就像雕塑家用灵巧的手把大理石变成雕像一样。真正的诗歌能表现诗人的思想,同样,真正的表达能表现艺术家的心灵。
趣味大都需要经过培养,表达也大都需要学习。一个人全心思考什么主题观念,能最清楚地反映出他的成熟程度。这是他的思考范围,虽然可能扩大,但他永远不可能超出这个范围。

要使表达为艺术作品增添灿烂的光彩,表达者首先必须符合其他几个要求,这些要求互相配合,才能使他自由自在地表达作品。这些要求是:(1)观念;(2)再现;(3)节奏;(4)速度;(5)力度。很显然,我不必把“技术”纳入这些要求,没有技术,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技术也是讲话的媒介。
观念(Conception)涉及从对作品的性质和意义的思考中得到的心像(mind-picture)。它揭示了美,揭示了光与影,揭示了各个局部之间的同一与差异;它反映了促使作品产生的思想的色彩和强度;它确定了各个局部的作用,确定了各个局部的结合及连续的逻辑。它不但指出了彩虹中的三种原色,也描绘出了整个多彩的虹。在音乐中,观念是对作者表达的全部意义的性质等一切要素的识别。一切艺术教育都应当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更好地把握作品整体的重大意义。头脑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想象力的不同。这个人在思索和捉摸一块钱的命运;而离他不远的一个人却在沉思自己民族的命运,而后者的思想也许更清晰。
每一个音乐家都必须具备这种想象能力。他必须随时都能像思考练习曲的两个小节的完整意义那样,去思考一部歌剧的完整意义。思考一下你接触的音乐。力求在你心中看到你知道的每一部作品,让它像音乐的雕塑一样浮现出来,看出它的形式、细节和意义。大多数学生几乎不思考自己学习的音乐,只把乐器看作一种工具。这很有害,因为这使钢琴(或者其他任何乐器)成了学生的大脑。你如果想用音乐来思考,就应当在音乐课之外的闲暇时也常听音乐。闭目谛听!你的头脑中会出现贝多芬的《A大调奏鸣曲》。那是什么?你的耳朵虽然什么都没听见,可那个坚毅的主题动机仍然在向你飞来,多次地重复,然后踏着神秘的脚步消失了。从如此听到的音乐中,你得到了教益。
你要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你离开钢琴(或者你选择的任何乐器)以后,如果还能听见音乐,你就获得了一种重要的能力。坐在窗前,打开一本乐谱,用眼睛去聆听乐谱中音符表达的音乐,这是对你学习音乐的另一种帮助。依靠这种方法,你可以记住音乐,而你本来可能必须反复地演奏它,才能把它记住,但那是在训练你的手指,而不是训练你的大脑。
像阅读书里的单词那样阅读乐谱,能促使你深入地思考乐谱表达的意义;这时,你的思想会比你弹琴时更自由地跟上作曲家的思路。学钢琴的学生通常都不听自己的演奏,事实上,他们是顾不上去听。每个艺术家的首要职责,就是尽可能地成为忘我的作者。
观念因人而异,而每个人的天性、教育、训练和经验则决定了其观念的特性。同样,世上也不存在两个天赋相同、受教育的影响也相同的人。因此,没有两个艺术家对同一部作品的想象是完全相同的。所有的大轮廓都可能大致一致,但每个人个性的强光却会笼罩各自想象的整体,除非那道光被大大减弱,只剩一缕微光能使人想起原有的辉煌。心中想象不出作为人的贝多芬,就永远想象不出作为作曲家的贝多芬。
再现(Reproduction)是用声音表达的观念。它是为别人描绘你见到的画面;它是用使你迷醉的东西去迷醉别人。其实,这种技能当中包含着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东西:节奏、速度、力度和观念,因为它们全都互相结合,共同构成画面;缺了其中任何一种,画面就不完整。器乐和声乐的一切表演者都是再现性的艺术家(即表演艺术家),他们的节目依赖于对作品的再度创作。
再现性的艺术家是作曲家和广大听众之间的桥梁。在很多情况下,创作艺术家和表演艺术家可能结合在同一个人身上,例如安东·鲁宾斯坦[1]。创作者产生了观念以后,就要求表演者再现这些观念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要求表演者完全具备再现这些观念的身体能力,而这意味着全面而完美的技术。表演者必须精通自己的工具,就像演说家完全能控制自己的发音器官那样。任何轻微的不完美都会浮上表面,并随时都会扩大。因此,操作工具的能力必须非常完美,这样才能确保完美地再现作品。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种可能:由于完全不具备这种非常重要的能力,精巧的观念无法得到再现。力度上的失误,随意增减音符的长度,以及速度不稳,这些也许是双手的过失,而不是头脑的过失,它表明不完美的技术妨碍了艺术表演。不过,这与音乐作品的观念毫无关系。
在学习阶段(这是技术和观念逐步形成的阶段),你会发现自己每天都在拼命工作,而那些工作完全超出了你的能力。你也许会认为你的老师过高地估计了你的能力,或者认为你不具备理解新课的应有能力。这些加给头脑和身体的负担,几乎使我们无法承受。因此,我们就开始努力增加自己的力量。古希腊的竞走运动员训练时,穿着鞋跟灌了铅的鞋,因为这样的限制能使他们在去掉这些重量以后跑得更快。你要完成的作业如果在挑战你最大的技术实力,你在注意作品的观念和精确表达方面就只能顾此失彼。但是,作品的观念和精确表达却绝不该忽视,连一天都不行,你学习时间的一部分也应当留给它们。为此,你不妨复习一下以前的功课,那些作品已经不会给你制造技术上的困难了。再次学习它们的时候,你应当审视它们的审美价值,就像审视一首诗的审美价值那样;用全部心思去思考那些作品的深层含义。无论作品多么简单,任何写得好的作品都不会不引起你的注意。你在一处学会的知识,可以运用在另一处。你今天练习了《皇帝协奏曲》[2],但《心灰意冷》变奏曲[3]中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等你去学。
用这种方法研究音乐作品,除了以上所说的收获,你还能获得另一种巨大的益处:你成了你自己的老师。你发现,你有时也许能稍稍离开艺术的道路,也许会后退几步,在这里收获几分,在那里拾取一点儿。休·米勒[4]说:“求学的时候,学会了任何学校都不曾教过的方法,这总是非常快乐的事。”所以,在一片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你的土地上多次漫游,每次都能发现新景致和新教益,这也是一种快乐。
每个星期(哪怕不是每天)都花上一点儿时间,深入研究优秀作曲家简单质朴的作品,养成这个习惯当然对你很有好处。编辑这些作品,目的是在适合这种作品的前提下,实际运用你掌握的所有方法,你将大有收获。所谓“编辑”,就是在乐谱上面加上单词、表情记号、指法、乐句以及力度标记,总之,加上一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东西。此外,如果你愿意花时间,还可以给作品加上一些文字,把你对它们美学含义和总体意义的看法写出来,这些作品都是你亲自挑选出来做这种可贵的研究的。这样,你就深入到了音乐的内部,而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音乐也在深入你的内心。你的老师会把表达的基本原理教给你;同样,你自己的探求也能使你学会这些基本原理。你时刻都要记住:作曲家写音乐一定有原因;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包含着明确的思想;你的任务是找到那些原因和思想,用演奏(演唱)把它们体现出来。这样,你才能初步地理解什么是表达。
要表达深刻的思想,要表达深刻的思想者要说的一切,就必须具备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精神。所以,你应当去聆听伟大的表演家对音乐作品的诠释。绝不可错过聆听艺术家演奏的机会,如果他演奏的作品恰好是你学过的,那就更不可错过。把你对作品的认识,与你聆听的演奏家表达的音乐比较一下。面对一位艺术家,你要把十分之九的目力用在观察上。
尽可能地利用你的机会,你才能终有所获。你听了一场音乐会,从中得到了很多教益,那么,把你看到、听到、想到的全部精神保留下来,这不是对你很有好处吗?你要相信自己的记忆完全能把它们保留下来;对你认为容易被忘掉的东西,你应当认真地写在笔记本或者日记里并经常阅读,让它们帮你回忆起你当初最生动的印象。这个办法能让你记住很多最重要的事情。聆听用优秀的方法演奏的优秀作品,这是一种教育。艺术家的演奏虽然会暂时使你觉得自己不行,但毕竟对你有益。把你和能力大大高于你的人(你也许永远都赶不上他)做个比较,会给你非常有益的推动力。寻找艺术中的智者,你也会变成智者,因为正像桑丘·潘沙所说:“和好人在一起,你也会成为好人。”[5]你要努力把握音乐反映的各种情绪,这样你就会发现自己更理解作曲家使用的音乐术语,你也能从容地跟随作曲家的乐思,并且你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成了作曲家。你要学会在音乐中看到画面,因为每一种音调都反映思想的色彩,反映内心的情感,反映思想的轨迹;这就像水面能映出云彩、天空、树林和飞掠的小鸟一样。
你对世界的了解越多,你就越能成为更好的艺术诠释者。要学习各种艺术的规范,你就要和从事各种艺术的艺术家交谈,在他们描述自己从事的艺术的独特美点时,听出其作品表达的见解之间的细微差别。你如果认真仔细,你的所见就能使你获得很多。要记住:只有把你的音乐才能用于善良的目的,才会保证你成为艺术家或艺术教师。你必须用你的音乐才能去做好事,必须寻求这些才能中的善。无论你的才能使你能做到的事情有多小,你都应当保证自己做的是好事,并且尽力做得更好。认识你自己的局限,绝不要害怕承认它们。
可见,“表达”这个词的含义实在是太丰富了。它意味着你的全部思想、全部生活、全部真实的自我、你心灵和精神的全部反映。你有能力弹出钢琴谱上的强音,这并不等于你在表现音乐;强音符号是乐谱上的东西,你只是在服从它们的吩咐而已。连孩子也能做到如此。弄懂了这些记号为什么出现在那里,你就前进了一步。希勒神甫对他的学生葛楚德·施玛林[6](就是著名的马拉夫人)说的话很有智慧。一天他对葛楚德说:“你现在17岁,既没有好身材,又没有好容貌,动作也不优雅,所以你不能指望在舞台上成功,你的活动领域是在音乐会上和室内乐风格的表演中独唱。你是声音绝好的歌唱家,很有能力;何况,你的表演中还有某种属于你的心灵和个性的东西,尽管你也许并不知道,或者并没有刻意为之。你应当保持这个特点,这样就一定会在年轻时取得成绩。那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看吧,它就在你心里。假如你下定决心,坚持下去,沿着正确的路向前,你就能具备成为大歌唱家、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力量。你一旦成了那样的人,全世界都会对你敞开大门!”
[1]安东·鲁宾斯坦(Anton Gregor Rubinstein,1829-1894):俄国钢琴家、作曲家,1862年建立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译注
[2]《皇帝协奏曲》(Emperor Concerto):指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作于1803年,作品第73号)。——译注
[3]《心灰意冷》变奏曲(Variations Nel cor piu non mi sento):指贝多芬《G大调歌剧主题钢琴变奏曲六首》。——译注
[4]休·米勒:见前一章注释。——译注
[5]这是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丘(Sancho Panza)说的一句谚语,见《堂·吉诃德》第二部第32章。——译注
[6]葛楚德·施玛林(Gertrude Schmaling):即葛楚德·伊丽莎白·施玛林(Gerteude Elizabeth Schmaling,1749-1833):德国女高音歌剧和音乐会歌唱家,曾向意大利老师学习声乐,后在莱比锡学院师从唱诗班指挥希勒神甫(Father Hiller),1771年首次在柏林登台,大获成功,受到德皇赏识,成为宫廷歌唱家,后与大提琴手马拉(Mara)私奔成婚。她一生都在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英国演出,并曾在莫斯科生活。有评论说:“她虽然貌不惊人,作为女演员也无足轻重,但她甜美而有力的嗓音加上无与伦比的演唱技巧,却完全弥补了她在其他方面的不足。”——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