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理想
Le beau est aussi utile que l'utile,plus peut-étre[1].
——维克多·雨果[2]

莫扎特有一位朋友,名叫戈特弗里德·冯·雅坎[3],这个人显然也是位优秀的音乐家,因为据说他写的一支曲子常被人们以为是莫扎特写的,即使今天也是如此。这位戈特弗里德和父亲住在维也纳,莫扎特常到他们家拜访。有一次,莫扎特带了一本签名纪念册,请朋友们在上面留言。在那些留言中,戈特弗里德·冯·雅坎写了下面的一段话:
“真正的天才不可能没有心灵。只有智力,只有想象力,或者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再多也造就不了天才。天才的核心是爱。”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真理,已经由我们自己发现了,那就是:优秀的音乐全都来自心灵。我们已经通过研究音乐,通过真诚地努力深入领会音乐的真正意义,发现了这个真理。不过,我们今天又听到了一个人谈论天才,这个人是古今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朋友,曾有机会从近处观察莫扎特。他经常和莫扎特相处,聆听这位大师亲自演奏自己的杰作,因此才产生了这个想法:没有心灵,没有爱,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天才。
根据这句话,我们应当有勇气承认:我们在音乐中追求的是真实的东西;伟大音乐的美也真的存在,尽管我们目前还不能领悟那些美;只有在准备接受它的人眼里,这种美才存在。我们努力奋斗,使自己具备比今天更多的艺术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到美就在我们周围,渴望使自己值得感受到那些美,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产生一个理想,而只有我们奋力去实现理想,理想才有价值。
以前罗马住着一个希腊奴隶——你总有一天会读到他的名字。他告诉我们:“你若愿意做个善良的人,那就从你自己做起。”[4]当然,我们马上就会从这句话想到一条真理,我这些讲话的几乎每一讲都谈到了它,那就是:我们每天都应当比前一天更了解我们自己,都应当研究我们自己的思想,都应当纯洁自己的心灵,并为实现目的而工作。
不过,为某件事情而工作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而不必去考虑目的。如果我们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项任务,我们就能有所收获。对耐心、诚实的工作的回报会默默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往往不知道,而这也千真万确,也十分美好。但总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有力量了,就会设法弄清为什么会这样,于是我们会懂得:我们以往的诚实劳动帮助了我们。
所以,艺术从一开始就给我们上了非常实际的一课。要想得到艺术女神的宠爱,我们就必须为她而劳动。如果我们对音乐说:“我愿意认识你。”音乐就会对我们说:“很好,那你就去工作吧,这样你的愿望才会得到满足。”可是,我们不劳动就不会满足那个愿望。那个希腊奴隶懂得这个道理,他说:
“你若渴望不劳而获,你就不是正人君子。”
现在我们开始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如果不付出劳动,艺术就不会馈赠给我们任何礼物。很过人都想不劳而获,他们这样去追求艺术,直到事实让他们明白了这个真理;由于失败了,他们就开始讨厌艺术。承认这个关于艺术的真理,按照这个真理去追求艺术(尽管道路艰辛),就是要求你要有勇气。艺术的理想不是别的,就是不断地实践这个真理。
这种追求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那收获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真正的幸福;那收获不是对艺术半信半疑,而是真正地理解艺术;那收获不是自私的生活,而是真正的、丰富的人生。有一件事能让我们最清楚地看到艺术之美:少年儿童有可能得到所有这一切,它们可能使孩子们过上一种新的、更快乐的生活。
在我这些讲话最开始的一讲里,我们就提到了那个小孩儿对大师说:
“大师,我虽然不懂您这些话,但我还是相信您。”
感悟真理,相信真理,这有时对我们来说是件难事;不仅对儿童是难事,而且对任何人都是难事。尽管如此,我们如果怀着诚心,我们就会为了获得真理而劳动——一直到那光明出现,然后我们会真的得到回报,而随着我们信念的增强,我们会更加富有。
从学音乐的第一天起,我们就不该忘记:我们一同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最艰难的;它不会始终都这么艰难,最初的艰难只是暂时的。正确的路一开始是艰难的——错误的路永远都是艰难的。
如果我们从现在起就一直心怀真诚,日后一定会更好地理解这个道理。但是,哪怕我们只有片刻忘记了艺术要求我们的忠诚,我们就不会从艺术中得到丝毫的欢乐或安宁。比从一开始就走上错路更糟的是半途放弃正路。我们有时会由于没有耐心和自私而放弃正路,这是最不可取的。“真是一切善的开始,而在所有的恶中,自私乃是最大的恶。”(柏拉图[5]语)
经历了音乐带给我们的考验,经历了音乐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沮丧,我们也许很容易怀疑我们理想中包含的所有这些承诺,不过,如果我们想到伟大的音乐家们一生都在坚持这些理想,我们就永远不会放弃它们。伟大的音乐家们从没放弃过这些理想。巴赫和贝多芬最突出的性格特点之一,就是他们决心实现他们的思想。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在不像他们那么伟大的音乐家身上发现同样的恒心和忠诚。
我想,你一定会从约翰·克里斯蒂安·吉特尔[6](他是巴赫的学生)人生的几件事情上看到这种忠诚的美好表现。有一件事最能反映这一点:吉特尔如果对某个学生完成的功课感到满意,就揭开盖在巴赫肖像前面的帘布,让这个真诚的学生对它看上一会儿。这是他对学生的最高奖励,奖励学生完成音乐功课的真诚态度。
这让我们想起了声乐教师皮斯托基[7]的故事。皮斯托基教学生歌唱的时候,心中有个纯粹的曲调,也就是在心中默唱,这是唱歌的真正的艺术方法。他的学生里有个叫安东尼奥·贝那基[8]的。贝那基离开老师以后,开始到处炫耀自己的嗓子,演唱一串串飞快的音符、颤音和毫无意义的曲调。他这么做不是为了真正的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不是这样,而是因为这么做能为他博得没有思想的听众的掌声。
据说有一次,他的老师皮斯托基听到了他在这样演唱,就大声喊道:“啊,我教给你怎么唱,可你现在却在演。”意思是说,已经没有了真正的歌曲,这个学生已经不再从心里唱歌,而只是从喉咙里唱了。皮斯托基始终让自己的理想保持纯洁。
因此,我们的理想当中有两种最重要。一是理解音乐的理想,就是把音乐看作伟大音乐家心灵的真实体现;二是我们行为的理想,它是我们自己心灵的真实体现。坚持这些理想有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难以时刻都把伟大音乐家的纯洁目的作为我们的目标,二是我们难以完全忠实地完成指定给我们的任务。因此,我们才会和那个小孩儿一起说:
“大师,我虽然不懂您这些话,但我还是相信您。”
[1](法语):对美有益的人,美也对他有益,也许更有益。——译注
[2]维克多·雨果(Victor Marie Hugo,1802-1885):法国作家,他的小说包括《巴黎圣母院》(1831年)和《悲惨世界》(1862年)。——译注
[3]戈特弗里德·冯·雅坎(Gottfried von Jacquin,1767-1792):莫扎特的朋友。——译注
[4]埃皮克提图语。(作者原注)又:埃皮克提图(Epictetus,55?-135?)是希腊的斯多噶派哲学家和教师。——译注
[5]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哲学家,用戏剧对话的形式表述了他的思想,其著作有《理想国》(The Republic)等。——译注
[6]约翰·克里斯蒂安·吉特尔(Johann Christian Kittel,1732-1809):德国管风琴演奏家、作曲家、教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最后一批学生之一。——译注
[7]皮斯托基(Francesco Pistocchi,1659-1726):又名安东尼奥·马米里亚诺(Antonio Mamiliano),意大利歌唱家、作曲家,曾在意大利的波洛尼亚(Bologna)创办声乐学校。——译注
[8]安东尼奥·贝那基(Antonio Bernacchi,1685-1756):意大利次高音阉人歌唱家、作曲家、声乐教师,曾演唱著名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ederick Hande,1685-1759)的作品,在威尼斯、罗马、慕尼黑演唱歌剧,在全欧洲享有声誉,退出舞台后也在波洛尼亚创办过声乐学校。他的演唱风格由于过分注重器乐化的声乐表现,受到了老师皮斯托基的批评。——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