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社交礼仪 Social Etiquette
1.3.1 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
礼仪的内涵通常有以下几点:
第一,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规范。它是一种程序,有一定的套路和章法,只有遵守这种规范,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礼仪是一种情感互动的过程。在礼仪实施的过程中,既有施礼者的控制行为,也有受礼者的反馈行为。也就是施礼者和受礼者的尊重互换,情感互动的过程。
第三,礼仪是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它首先是一些零散的习惯、规矩,而后逐渐上升为大家认可的,能用语言、文字、动作进行准确描述和规定的行为准则。
第四,礼仪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交往各方面的互相尊重,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在现代社会,礼仪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的外在表现。
1.3.2 社交礼仪的内涵
社交礼仪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交际能力,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
社交礼仪的内涵通常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交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社交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怎么做,不要怎么做。如你到老师办公室,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是失礼的。社交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得多,违反社交礼仪规范,只能让别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进行制裁,为此,社交礼仪的约束要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第二,社交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社交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社交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社交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一目的,现代文明世界的国家都非常重视社交礼仪规范建设。
第四,社交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社交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
精彩案例
一位先生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这位先生挑中了一个男孩。“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任何人的推荐。”“你错了。”这位先生说,“他带来了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上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当看到那位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表明他心地善良,体贴别人。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其他所有人都从我故意放在地板上的那本书上迈过,而这个男孩却俯身捡起那本书,并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难道你不认为这些小细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