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涉外礼仪原则与禁忌 Rules and Taboos of Foreign Afairs ...
12.2.1 涉外礼仪原则
一、涉外礼仪内涵
涉外礼仪又称涉外交往礼仪,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人们用以维护自身形象,向交往对象表示尊敬与友好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涉外礼仪的本质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这种运用于国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被称之为国际惯例。
二、涉外礼仪原则
涉外礼仪原则是指人们在涉外交往时,应当共同遵守的有关国际交往的惯例和基本原则。
1.维护形象原则
通常指维护个人形象与维护政府形象两个方面:
(1)维护个人形象:涉外交往中,个人的仪容仪表要修饰,服饰要选择,举止要检点,表情要友好自然,谈吐要礼貌周到,形象要落落大方。
(2)维护国家政府形象:每一名涉外人员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国家政府的政策及尊严;每一名涉外人员都不能发表与国家政策有悖的言论。不执行与国家利益相悖的行为。
2.不卑不亢原则
通常指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两个方面:
(1)尊重自己:以自尊、自爱、自信为基础,乐观坦诚、落落大方。在任何情况下,充分展现中华民族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既要谨慎、又不拘谨;既要主动、又不盲动;既要自我约束、又不手足无措。
(2)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礼貌待人。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
3.信守约定原则
首先,许诺要谨慎。许诺前要深思熟虑、量力而行、考虑周全。其次,要认真遵守已经许下的承诺或作出的约定。承诺一旦作出,就必须兑现实行;约定一经做出,就必须如约而行。在不能信守约定时,要及时主动地加以说明。如因意外事件或不可抗拒因素而不能守约,必须尽快通报、如实说明,并郑重致以歉意,甚至加以赔偿。4.尊重隐私原则
个人隐私,就是指一个人出于个人尊严或其他某些方面的考虑,不愿意公开,不希望外人了解或是打听的个人秘密、私人事宜。在国际交往中,人们普遍讲究尊重个人隐私,并将尊重个人隐私与否,视作一个人有没有教养、能不能尊重和体谅交往对象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纯属个人隐私的话题,应有意识地回避。如个人经历、恋爱婚姻、个人经济状况、宗教信仰、家庭地址等。另外,个人收支等属于可反映个人经济状况的问题,概不宜提及;不要直接询问对方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避免议论对方的国家内政;不打听女士年龄。如涉及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并立即转移话题。
5.女士优先原则
女士优先(Lady First),是国际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在社交场合,是否遵循“女士优先”是一条成规,是评价男士是否具有绅士风度的首要标准。
女士优先是指在社交场合,女士在男士面前处于尊者地位、享受优先待遇。表面上看,它是一种社交礼仪,实际上更多表达的是尊重妇女、照顾妇女、体谅妇女、关心妇女、保护妇女、要为妇女排忧解难的精神。在涉外交往中,女士优先具体体现在:
(1)参加社交聚会时,男宾在同时见到男女主人时,应该先向女主人问候,然后再向男主人问候。当男宾进入室内时,须主动向先行抵达的女士问候。而当女宾进入室内时,即使男士先到达,也应由男士先向刚到的女宾致以问候。
(2)当主人对来宾进行介绍时,应该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然后再把女士介绍给男士。在发表演说、讲话时,如果需要同时称呼多人,应该称呼女士在前、称呼男士在后。
(3)出入厅堂时,男士应该先把门打开,让女士先行。如果男士在门的入口处看见女士迎面走来,要等着,让女士先走过去。
(4)进入餐厅时:女士应走在前面,待侍者替女士们安顿好座位后,男士方才坐下。若无侍者替女士服务时,男士应先走到女士的座位旁,替她拉出椅子、排开餐巾后,才走回自己的座位坐定。
(5)进电梯时,女士先进,男士在后;出电梯时,男士在前,女士在后。
(6)上楼梯时,女士在前、男士在后;下楼梯时,男士在前、女士在后。
如果女士穿着短裙,则相反:上楼梯时,男士在前、女士在后;下楼梯时,女士在前、男士在后。

(7)在室外行走时,若男女并排行走,男士应该请女士走在人行道的内侧,而自己行走在外侧。当男女不能并排行走时,男士通常请女士先行,而自己随行与其身后。
(8)通过拥挤之处或者危险、障碍路段时,男士应该先行,以便为女士探路,或为之提供必要的帮助。
(9)当男士与女士在某些狭窄的路段“狭路相逢”时,不论该男士与女士是否相识,均应“礼让三分”,请女士率先通过。
(10)乘车时,如果尚有女士没有座位,其他男士不论与之是否相识,都应当主动为其让座。如果看见提行李的女士,应该主动帮她放好行李。
(11)上下私家汽车时,为女士开门,是男士绅士风度的表现。上车时,男士应先行打开最近的一扇车门,待女士坐定后关上车门;然后绕过车后,再自己开门坐进车内。下车时,也是男士先开门下车,然后再绕过车身,替女士开门。
(12)出席宴会、舞会、音乐会时,男士应主动照顾帮助同行的女士就座。必要时,还应协助其脱下外套。在宴会上,为了显示对女士的尊重,一般不雇佣女侍者。
(13)通常,女主人是宴会上“法定”的第一顺序。其他人在用餐时的一切举动,均应跟随女主人而行。按照惯例,女主人打开餐巾,意味着宣布宴会开始;女主人将餐巾放在桌上,则表示宴会到此结束。
(14)在交谊舞会上,女士可以拒绝男士的邀请,男士却不可回绝女士的邀请。
(15)出席音乐会时,倘若没有领位员提供服务,男士应该主动为同行而来的女士带路。此外,男士不仅应陪同女士一起前来,而且应当将同行而来的女士送回居所。
(16)当男士离开时,面对男女主人应该先向女主人表示感谢,并且先行向女主人告辞。
(17)在女士面前未经允许,男士不得抽烟。而女士则可以抽烟,且不必征得男士同意,男士还应该主动为其点燃香烟。
女士优先原则注意点:礼貌欠周固然令人不快,但礼貌太多也会让人难堪。绅士风度是温文尔雅,而不是热情如火,男士千万要在“女士优先”这个社交礼仪中把握好一个“度”。
如当有女性需要帮助时,男士应热诚而主动去为她效劳。但是,男士的服务必须适中,切忌热心过度:你可帮助女士拿行李,却不必替她拿帽盒、手提袋、遮阳伞等。
6.谦虚适当原则
待人不卑不亢。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应表现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既不妄自菲薄、抑己扬彼,也不应该高傲自大、盛气凌人、孤芳自赏、目空一切。
自评不必过谦。是指在涉外交往过程中,涉及自我评价时,不必自我贬低、自轻自贱。在涉外交往中,要自信,要坦诚相见,敢于并且善于充分肯定自己。
7.以右为尊原则
遵循以右为尊原则,是指在涉外交往中,在并排排列的位置上,应该以右为上位,左为下位;以右侧为尊,左侧为卑。国际会议时,主席台位次也按“以右为尊”原则排位。发言者所使用的讲台必须位于主席台的右前方。并排站立、行走或就座时,正确的做法是:客人居右、女士居右、长辈居右、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较高者居右。在接待外宾时,当主人前往外宾下榻之处进行拜会、送行或外宾举行答谢宴会时,外宾则“反客为主”,其排列顺序应随着主宾身份的改变而相应发生变化。
8.热情有度原则
涉外交往中,迎宾待客要把握好热情、友好的具体分寸。对待外宾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谄谀。要掌握四个“度”:关心适度,距离适度,批评适度,举止适度。
9.入乡随俗原则
注意入乡随俗、尊重对方习俗。要充分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入境而问禁,入乡而随俗”,知己知彼。在涉外交往中,对于对方的习俗应无条件地尊重,在与外国人士交往中,既不盲目模仿、全盘照搬,也不少见多怪、妄加评论。在外事活动中,正确的态度应以无条件地尊重对方的习俗为原则。
努力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指在涉外交往中,力争求大同存小异。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遵守惯例,使涉外交往减少摩擦、化繁为简、避免曲折,友好往来、畅行无阻。在礼俗方面寻求彼此的共同点,并以此为基础,增进理解与友谊,开展交往与沟通。在涉外交往中,对于中外双方在礼仪、习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予以承认,并且表示尊重。
12.2.2 涉外礼仪禁忌
世界各国由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的差异,致使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有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中有各种各样的忌讳。
一、数字忌讳
很多国家都存在数字的禁忌。许多西方人忌讳13,认为13是厄运、灾难的不祥之兆,甚至门牌号、旅馆房号、楼层号、宴会桌号都要避开13,宴请不安排在13日举行,更忌讳13人同席共餐。还有一些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和地区认为星期五不吉利,尤其是当遇到13日又是星期五时,那就更不祥了,最好不要举行活动;日本、朝鲜、韩国等东方国家忌讳4,因为其与“死”字发音相近,所以认为4字是不吉利的数字。非洲大部分国家认为奇数带有消极的色彩,而在日本则把奇数看作是吉祥的数字。
二、食品忌讳
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各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忌讳的食物也有所不同。世界各国的饮食禁忌,除地域、民族因素外,大多与宗教有关。基督教信徒不吃血、血制品。信仰天主教的人星期五不吃热血动物,如猪、牛、鸡、飞禽、羊的肉,但鱼虾等水族的肉可以食用;信仰东正教的人星期五不吃肉;基督教有的教派不食猪肉和某些水产品;印度教奉牛为神,严禁吃牛肉;信仰佛教的人不吃荤腥、不饮酒;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饮食禁忌较多,不吃猪、狗、驴等兽类有爪但不反刍的动物,不吃一切自死的动物、血液及未按教规屠宰的动物,不吃鹰、鹞等禽类鹰钩嘴且吃肉或杂食的动物,不吃蛇、青蛙等动物,不吃无鳞、鳃、鳍(划水)的水产品,不饮酒、不吸食麻醉品;犹太教的饮食禁忌最多,除伊斯兰教的禁忌外,还不吃鸣禽、甲壳类、螃蟹、虾、龙虾、龟等动物的肉。
三、颜色忌讳
比利时和伊拉克人忌讳蓝色,遇到不吉利的事会穿蓝色衣服,埃及人也认为蓝色是恶魔的象征;日本人认为绿色是不吉利的象征,忌讳绿色;巴西人认为棕色是凶丧之色;欧美许多国家忌讳黑色,认为黑色是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是丧礼的颜色;埃塞俄比亚人则以穿淡黄色的服装表示对死者的深切哀悼;叙利亚人将黄色视为死亡之色;而巴基斯坦忌黄色是因为那是僧侣的专用服色;委内瑞拉用黄色作为医务标志;土耳其认为花色是凶兆,因此在布置房间和客厅时禁用花色,而用一些素雅的颜色;摩洛哥人和印度人忌讳白色;乌拉圭人忌讳青色;法国、比利时忌用墨绿色,因这是纳粹军服的颜色。
四、花卉忌讳
由于习俗不同,某些花的含义在不同的国家也有区别。荷花在中国有“花中君子”之称,而在日本却被认为是不吉祥之物,仅用于祭奠;郁金香在土耳其被看作是爱情的象征,而在德国却认为它是没有感情的花。菊花是日本皇室的专用花卉,而在比利时、意大利和法国人眼中,菊花却是与死亡相联,只能在墓地或灵前使用。英国人忌送百合花,认为百合花意味着死亡。在法国不要送黄色的花,因为这是不忠诚的表示,也不要送康乃馨,因为它表示不幸。在巴西,绛紫色的花只能用于葬礼。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送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在给外国人献花或摆放花卉时一定要先了解对方国家的习俗,避免引起误会。
五、肢体忌讳
许多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认为人的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许多国家,如泰国、缅甸、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阿拉伯等国认为左手是肮脏的,忌讳用左手拿食物、接触别人或给别人传递东西;伊朗人赞赏时伸大拇指,尼泊尔人摇头时表示赞同,在许多阿拉伯国家忌讳同性之间携肩挽手,西方人忌讳别人乱动衣物,同时老人忌讳搀扶。
六、行为忌讳
在与新加坡人交谈时,不要谈论有关宗教和政治方面的话题;如果要与日本友人合影,忌三人一排,因为他们认为夹在中间的人将会有厄运;印度教徒最忌讳众人在同一盘中取食,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跟泰国人接触时,千万不要动手拍打对方,用左手接触对方或讲话时以手指对对方指指点点,也是不允许的;当看见美国老人上楼或者爬山时,不要随便上前搀扶,他们可不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已经老迈无用了;遇到墨西哥人,千万不要用中国人惯用的与地平面平行的手势来比画墨西哥人的小孩的身高,他们认为这种手势只配用于动物,用于人则带有侮辱性;与英国人站着谈话时,不可以把手插入口袋,不能当着英国人的面耳语或拍打其肩部;对意大利人不要谈政治、经济方面的敏感问题,意大利足球闻名于世,他们也不屑于谈论美式橄榄球。
七、赠与忌讳
赠送礼品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如果不了解各国的风俗送错礼物,将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要了解赠送礼物的习俗。在巴西、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忌讳将手帕作为赠予品;在古巴、委内瑞拉、智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忌讳将刀剑作为赠予品,因为刀剑意味着隔断关系;法国人和美国人忌讳将香水作为赠予品;日本人忌讳将梳子赠予人;中东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忌讳将酒品作为赠予品。
精彩案例
入乡随俗
海外各国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在礼仪习俗上与我国相比很自然地存在着差别,即使就欧美国家而言,不同的国度、民族间,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间,礼仪习俗也有区别。这就要求在与外国客商进行交往时需要首先了解和掌握对方的一些礼仪习惯,做到入乡随俗,因人施礼,才不至于造成误会甚至闹出笑话。
日本的饭店和旅馆,有一个招待客人的惯例,即待客人办完住宿手续走进房间时,服务员立刻拿来热毛巾、茶和日本点心,以表示旅馆对客人服务的周到热情。这一项特殊的服务长期以来受到了日本顾客的赞赏,但却在美国人处遭了白眼。一次,一对美国夫妇入室后也同样享受到了上述服务,他们对此很不喜欢,所上的茶水与点心并非是他们亲自点的,而且茶也不热,点心又是“太甜了”,这对美国夫妇认为在他们进晚餐之前上不对口味的点心是“破坏了美味的晚餐”“这样做好像是在损害自己的生意”。结果使得旅馆老板的一片好心,不但未被接受,反而还落得个“不可思议”,费力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