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语言要求与话题选择 Language Requirements and Topics

8.2 语言要求与话题选择 Language Requirements and Topics

8.2.1 语言的要求

语言是双方信息沟通的桥梁,是双方思想感情交流的渠道,语言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一、语言要礼貌,常用敬语显风度

在交谈中多使用礼貌用语,是博得他人好感与体谅的最为简单易行的做法。所谓礼貌用语,简称礼貌语,是指约定俗成的表示谦虚恭敬的专门用语。例如:客人到来,要说“光临”;起身作别,要说“告辞”;中途先走,要说“失陪”;请人勿送,要说“留步”;请人批评,要说“指教”;请人帮助,要说“劳驾”;托人办事,要说“拜托”;麻烦别人,要说“打扰”;求人谅解,要说“包涵”;等等。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在交谈中,礼貌用语多多益善。

1.您好

“您好”,是一句表示问候的礼貌语。遇到相识者与不相识者,不论是深入交谈,还是打个招呼,都应主动向对方先问一声“您好”。若对方先问候了自己,也要以此来回应。在有些地方,人们惯以“你吃饭了没有”“最近在忙什么”“身体怎么样”“一向可好”来打招呼或问候他人,但它们都没有“您好”简洁通行。

2.请

“请”,是一句请托礼貌语。在要求他人做某件事情时,居高临下、命令语气不合适,低声下气、百般乞求也没有必要。在此情况下,多用上一个“请”字,就可以赢得主动,得到对方的照应。

3.谢谢

“谢谢”,是一句致谢的礼貌语。每逢获得理解、得到帮助、承蒙关照、接受服务、受到礼遇之时,都应当立即向对方道一声“谢谢”。这样做,既是真诚地感激对方,又是对于对方的一种积极肯定。感恩之心长存是人之常情。

4.对不起

“对不起”,是一句道歉的礼貌语。当打扰、妨碍、影响了别人,或是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人造成不便,甚至给对方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失、伤害时,务必要及时向对方说一声“对不起”。这将有助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且有助于修复双方的关系。

5.再见

“再见”,是一句道别的礼貌语。在交谈结束、与人作别之际,道上一句“再见”,可以表达惜别之意与恭敬之心。

二、语言要标准

1.通俗易懂

无论各个行业,在交谈中都应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特别是秘书职业,尤其不能处处卖弄文采,不分场合和对象“引经据典”,甚至咬文嚼字,这样只会让人望而生畏。

2.讲普通话

为了让别人听得懂,并且准确无误地理解和领会,必须使交谈时所使用的语言清晰、标准。少用方言,慎用外语。与国人交谈时使用外语,不仅不能证明自己水平高,反而有卖弄之嫌。

3.内容简明

在交谈时,应力求言简意赅,简单明白,节省时间,少讲废话。不要没话找话,短话长说,啰里啰唆,废话连篇,节外生枝,任意发挥,不着边际,让人听起来不明不白。

三、语言要文明

不说粗话、脏话、黑话、荤话、怪话、气话。

四、语言要准确

发音要准确,语速要适度,方言语要少用,外语要慎用。

8.2.2 话题选择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交谈由谈话者、听话者、主题等三个要素组成。”要达到施加影响的目的,就必须关注此三要素。

主题即交谈的中心内容。在交谈中,每个人都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希望较早地把自己的想法或者自己了解的事实告诉对方,因此,很多人习惯把自己的思想、经历和感受作为交谈的主要内容,所以交谈中应注意可以谈论的内容和忌谈的内容。

一、可以选择的内容

1.目的性内容

目的性内容,即交谈双方业已约定,或者其中某一方先期准备好的内容。例如,求人帮助、征求意见、传递信息、讨论问题、研究工作一类的交谈,往往都属于内容既定的交谈。选择这类内容,最好双方商定,至少也要得到对方的认可。它适用于正式交谈。

2.内涵性内容

内涵性内容,即内容文明、优雅,格调高尚、脱俗的话题。例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建筑,等等,都属于内涵性内容。它适用于各类交谈,但要求面对知音,忌讳不懂装懂或班门弄斧。

3.时尚性内容

时尚性内容,即谈论起来令人轻松愉快、身心放松、饶有情趣、不觉劳累厌烦的话题。例如,文艺演出、流行时装、美容美发、体育比赛、电影电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名人轶事、烹饪小吃、天气状况,等等。它适用于非正式交谈,允许各抒己见,任意发挥。

4.时代性内容

时尚的主题,即以此时、此刻、此地正在流行的事物作为谈论的中心。以2004年为例,国内时尚的交谈主题就有邓小平百年诞辰、中国健儿雅典奥运会扬眉吐气、反对“台独”、广州申办亚运会成功、汽油价格飞涨、股市持续疲软,等等。它适合于各种交谈,但变化较快,在把握上有一定难度。

5.对象性内容

对象性内容,指的交谈双方,尤其是交谈对象有研究、有兴趣、有可谈之处的主题。须知:话题选择之道,在于应以交谈对象为中心。例如,与医生交谈,宜谈健身祛病;与学者交谈,宜谈治学之道;与作家交谈,宜谈文学创作,等等。它适用于各种交谈,但忌讳以己之长对人之短,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因为交谈是意在交流的谈话,所以不可只有一家之言,而难以形成交流。

二、忌选择的内容

要让一场谈话客气地开始而愉快地结束,双方得到顺利的沟通,还有一些忌讳是不可触犯的,有一些话题是不应该在公务场合和社交场合提出、谈论的。它们是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尤其是在涉外交往的时候。主要有:

1.年龄

我们都知道不应该问女性的年龄。其实怕谈及年龄的不仅仅是女性,有不少男性也不愿意被人问这个问题。年轻人怕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人到中年时面临事业是否有成的压力,尤其是处于提职与否的敏感年龄阶段,不愿意与别人比来比去。所以,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要问年龄。

2.婚姻状况

过去在社交活动当中,人们彼此问及婚姻状况是常有的事,表明对他人的关心和关系的拉近。现在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人隐私,是不可随意打听的。这表明了社会的进步。

3.收入支出

在我国,曾经有很长时期大家的工资水平都相差不多,收入的来源也很单一。所以大家都不忌讳谈论工资、奖金等问题。但是现在人们的收入来源五花八门,水准也相差很多,即使是同一个单位员工年终奖金也未必相同,而且有些单位规定员工之间不允许互相打听工资、奖金。所以问收入就成了忌讳。

也不要问别人的支出,比如,买房用了多少钱,旅游花了多少钱⋯⋯这些都属于不该问的。有不少人不忌讳谈论这个问题,不等别人问,自己就主动说了。但是这并不表明别人也愿意谈论这些问题。

4.身体状况

在谈话开始阶段,还没有进入正式话题的时候,人们有时会以“最近身体怎么样”开头,这并不表明他真的关心你的身体状况,只不过是一种寒暄罢了。所以不必认真地谈及自己的病痛。另外,外国人不喜欢谈论这个问题,因为在竞争激烈的环境里,身体健康与否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再有,老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疾病,也有失个人尊严。当然,当有人邀请你参加某个活动而你不想去的时候,“身体不舒服”就是一个合适的借口,按礼仪的规矩,他是不好意思详细询问的。

5.家庭住址、私人电话

在公务名片上不要印家庭住址和私人电话,也不要轻易告诉别人。这是为了保证自己的个人空间和时间不被打扰,保证安全。同理,新交往的朋友,尤其是外国朋友,他没有主动告诉你家庭住址和电话,就不该向他讨要。

6.政治和宗教信仰

政治和宗教信仰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在公务交往和涉外交往中不要谈论。如果有人涉及这些,应该用别的话题引开。在涉外活动中,这不仅是礼仪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7.个人经历

与人交往的时候,人们都有一种心理,如果知道对方以前的一些经历,会心里踏实一点。在公务活动中,人们也会尽量收集合作对象或谈判对手的背景资料。但是如果你不是人力资源部的人,不是在招聘员工,最好不要当面打听对方的经历。如果他是一位成功人士,那么“英雄不问出处”;如果他是一位普通人士,过去的经历也属于个人私事,更不必问。

8.他人的毛病

不要随意贬低他人,在背后谈论别人的短处,这不仅会让听的人感到尴尬,也自贬身份,是修养不高的表现。在商界,向一方大谈他的竞争对手如何不好,并不能使对方增加对你的好感和信任,反而会认为你不够诚实,不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9.倾向错误

在谈话之中,倾向错误的内容,例如,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生活堕落、思想反动、政治错误、违法乱纪之类的主题,亦应避免。

10.悲痛之事

有时,在交谈中因为不慎,会谈及一些令交谈对象感到伤感、不快的话题,以及令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这就是所谓令人反感的主题。碰上这种情况,应立即转移话题,必要时要向对方道歉,千万不要没有眼色,将错就错,一意孤行。这类话题常见的有凶杀、惨案、灾祸、疾病、死亡、挫折、失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