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宴请的形式与宴会的种类 Ways and Classification

10.2 宴请的形式与宴会的种类 Ways and Classification

10.2.1 宴请的形式

宴请是国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交际活动之一。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通常有宴会、招待会、茶会、工作进餐等。举办宴请活动采用何种形式,通常根据活动目的,邀请对象以及经费开支等各种因素而定。

一、宴会

宴会是最正式、最隆重的宴请形式,一般安排在晚上正餐时间。

二、招待会

只备有点心和酒水,是种较为灵活的宴请方式。招待会通常分为冷餐会(Buffet)和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

(一)冷餐会

冷餐会也叫自助餐会,通常不排席位,菜肴以冷食(cold dish)为主,也可用热菜。餐具同菜肴一同陈设在菜桌上,供客人自取。客人可自由活动,可以多次取食。酒水可陈放在桌上,也可由招待员(waiter,receptionist)端送。冷餐会在室内或在院子里、花园里举行,可设小桌、椅子,自由入座,也可以不设座椅,站立进餐。举办时间一般在中午12时至下午2时、下午5时至7时左右。

(二)鸡尾酒会

鸡尾酒会又称酒会。这种招待会形式较活泼,便于广泛接触交谈。招待品以酒水为主,略备小吃。不设座椅,仅置小桌(或茶几),以便客人随意走动。酒会举行的时间亦较灵活,中午、下午、晚上均可,请柬上通常注明整个活动延续的时间,客人可在其间任何时候到达和退席,来去自由,不受约束。

三、茶会

茶会是一种只备有茶水、点心或地方风味小吃的最简便的宴请形式。举行的时间一般在下午4时左右(亦有上午10时举行)。茶会通常设在客厅,不用餐厅。厅内设茶几、座椅,不排席位。茶会顾名思义是请客人品茶。因此,茶叶、茶具的选择要有所讲究。一般用陶瓷器皿,不用玻璃杯。亦有不用茶而用咖啡者,其组织安排与茶会相同。

四、工作餐

现代国际交往中经常采用的一种非正式的宴请形式,指利用进餐的时间和形式,边吃边谈工作(有的时候由参加者各自付费)。按用餐时间分为工作早餐(Working Breakfast)、工作午餐(Working Lunch)、工作晚餐(Working Dinner)。此种宴请形式一般只请与工作有关的人员,不请配偶。双边工作进餐往往排席位,尤以用长桌更便于谈话。

10.2.2 宴会的种类

按照餐别划分

一、中式宴会

使用中国餐具,食用中国菜,采用中式服务的宴会。中式宴会是中国传统的聚餐形式,宴会遵循中国的饮食习惯,以饮中国酒、摆中式台面、行中国传统礼仪为主,其装饰布局及服务等都体现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

二、西式宴会

使用刀叉等西式餐具,采用西式摆台,食用西式菜肴,提供西式服务的宴会形式。西式宴会是鸦片战争之后的舶来品,是按照西方国家的礼仪习俗举办的宴会。其特点是遵循西方的饮食习惯,采取分食制,以西菜为主,用西式餐具,行西方礼节,遵从西方习俗,讲究酒水与菜肴的搭配,其布局、台面布置和服务都有鲜明的西方特色,突出西方民族文化传统。西式宴会可分为法式宴会、英式宴会、美式宴会、俄式宴会等。

三、中、西式结合宴会

中、西式结合宴会取两种宴会之长,近年颇为流行,是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产物。如我国举行的大型冷餐宴会,一般用大圆桌设座椅,主宾席排座位,其余各席不固定座位,食品和饮料均是先备好放置桌上,宴会开始后由客人自助进餐。其他还有招待会、茶会、自助餐、鸡尾酒会等不同形式,其特点是:气氛活泼,客人来去自由,时间可长可短;主人周旋于宾客之间,服务员巡回服务;以冷食为主,热菜、点心、水果为辅;充分尊重宾客的自由,不受席规酒礼约束,便于交流思想感情和广泛开展社交活动;食品利用率高,较之正规宴会节约。

按照规格划分

一、国宴

国宴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欢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或庆祝重要节日而举办的宴会。宴会厅内悬挂国旗,设乐队,奏国歌,席间致辞,菜单和席卡上印有国徽。国宴的规格最高,盛大隆重,礼仪严格。

二、正式宴会

通常是政府和人民团体有关部门,为欢迎邀请来访的宾客,或来访宾客为答谢主人而举行的宴会。这种宴会无论是规格和标准都稍低于国宴,不挂国旗,不演奏国歌。其安排与服务程序大体与国宴相同。

三、便宴

便宴即便餐宴会,用于非正式的宴请。一般规模较小,菜式有多有少,质量可高可低,不拘严格的礼仪、程序,随便、亲切,多用于招待熟悉的宾朋好友。

四、家宴

家宴是在家中以私人名义举行的宴会。一般人数较少,不讲严格的礼仪,菜式多少不限,宾主席间随意交谈,轻松活泼、自由。

精彩案例

国家的餐桌

国宴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姿态和信心。人们常用老百姓餐桌的变化来评说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甚至思想意识的变化。国宴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国宴所能折射的内容也许更多,也更大。很多时候,国宴的内容更多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姿态,不只是富庶或者贫穷,强大或者弱小,一个自信国度体现在国宴上绝不仅仅是丰盛二字。

刚解放的中国,需要在很多地方展现出大国的气派。那时的国宴无论规模还是菜品的种类,都要远胜今天。20世纪60年代,我国欢迎来访国宾的宴会通常设宴席50多桌,除邀请来访国宾一行外,还邀请外国驻华使节夫妇、外交团等20多桌,加上中方陪客,济济一堂。每次宴席,宾主双方都发表讲话,讲话稿要译成英、法、俄3种文字。那个时候的国宴,是极为正式的一个外交活动,周总理是要亲自过问的。这是一种国力的展示,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必须,因为饮食文化是最终体现的中国原生的文化之一。在国宴改革之前,基本上都是淮扬菜,据说,这是当年周总理定的,周总理是江苏淮安人,一生钟情清淡爽口的淮扬菜,当时他考虑到国宴嘉宾来自五湖四海,认为咸甜适中、南北皆宜的淮扬菜正合适作为国宴菜。

那时候,国宴用酒基本上就是茅台,这种中国最知名的白酒以它优异的品质征服了很多外宾,尤其是苏俄人。当然有时也会用汾酒等其他白酒,不过这些中国特产的烈性酒,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还好,对于其他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来说就有些吃不消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尼克松的一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触动:中国很大,但缺少葡萄酒和时尚女性。虽是一句玩笑,却是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1979年中粮酒业长城葡萄酒自主研发酿造出了中国第一瓶干白葡萄酒、1984年酿出第一瓶干红葡萄酒。葡萄酒逐渐出现在国宴的餐桌上。也就是这一年,外交部对国宴的改革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宴一律不再使用烈性酒,如茅台、汾酒等,根据客人的习惯上酒水,各种各样的葡萄酒、果酒成为国宴的主要用酒。2008年的奥运国宴上,配餐的正是长城桑干酒庄酒。它和那些中西合璧的菜式成了完美的搭配。对于那些远方来的客人来说,在餐桌上,已经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