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简介
《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这本书是由.袁泉著创作的,《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共有72章节
1
作者简介
袁泉,1980年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1999~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先后获考古学学士与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宋元明...
2
专家推荐意见(一)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大量开展,元代墓葬资料的积累日益丰富;同时由于文献资料的相对缺乏,元代墓葬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意义也更加重要,对于研究从宋以来几百年间...
3
专家推荐意见(二)
13世纪初,蒙古人挥舞“上帝之鞭”,西征南伐,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冲击是由人口不多、文化滞后的蒙古军事贵族发起的,对不同区域所造成的...
4
引言
...
5
一 研究范围
本书拟研究的“蒙元”墓葬,并非族属范畴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大蒙古国和元朝在内的时段界定。蒙古时期,是指金贞祐南迁后,即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到元世祖至元七年...
6
二 北方地区蒙元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一)考古发现 相较于其他历史阶段,北方地区蒙元墓葬的正式考古调查与发掘起步较晚,自20世纪中叶方渐次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辽宁、山西、陕西、河北、河南...
7
第一章 “汉地”的变迁:长城以北和燕云地区的蒙元墓葬
金元嬗代之际,长城南北一线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演变。处于草原和农耕民族交接地带的燕山-长城沿线在这种动荡时局下,表现出族属与文化传统的多样性与交融性;也正是在这一时...
8
第一节 以赤峰和上都为中心的蒙汉墓葬
金元之际,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南下的蒙古铁骑带来了强烈的文化冲击。作为北地草原和燕云汉地之间最为重要的过渡地带和文化中心,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成为这种冲击最先波...
9
一 以赤峰为中心的壁画墓
长城以北地区发现的蒙元壁画墓数量不多,但保存较好,是研究长城以北墓葬装饰题材和空间布局的重要资料。目前所见墓例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尤以赤峰一带最为集中,元宝...
10
二 以上都为中心的蒙汉墓地
蒙古国时期,大批归降人户被强制迁往蒙古草原。元代陆续有汉军、新附军在草原地带镇戍或屯田;同时又以“土城”为中心,陆续聚集了汉地迁来的各色工匠。这些多种职业的汉人...
11
第二节 以大同、冀北为中心的仿木构砖室墓
所谓“燕云之地”是指长城以南地区以后晋所纳燕云十六州[55]为核心的地域范围,辽金时期属于汉人聚居的统治南区。这一地区长期处于游牧与农耕社会的交锋缓冲地带,文化...
12
一 墓葬壁画的题材与布局
大同、冀北地区蒙元壁画墓的布局是以墓主之“位”为中心来安排的。这里所说的“位”,是指墓壁装饰中不出现墓主形象,而以其他形式暗示其在墓室空间中所处位置的图像模式[...
13
二 随葬的木、陶家具模型与器物组合
大同地区蒙元砖室墓中出土有成套的小型家具模型和饮食容器组合,材质上木、陶兼用,非常有特色。其中家具模型主要为成套的长短供桌、交椅方凳、影屏和盆架、巾架;器物组合...
14
三 葬具选择与使用阶层
燕云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在墓室后部设砖砌棺床,棺床上流行铺设木板、陶榻或石榻,棺椁用制以木棺为主,也有部分不设棺椁。葬式上可分为尸骨葬和骨灰葬两大类,而骨灰外通常...
15
第三节 元大都周边的官勋墓葬
如果说以大同为中心的仿木构砖室墓反映了蒙元时期中下级品官和地方精英的葬制传统,那么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的墓葬类型则更多代表了勋贵、高官和地方军事世家的葬制面貌...
16
一 长墓道大型砖室墓
1.大型多室墓 此类墓葬以耶律铸[89]、史天泽及张弘略墓[90]为代表,均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大型砖砌多室墓。墓门多以仿木构建筑装饰,有门簪、檐枋或高大的门楼。墓...
17
二 石椁墓的演变
金代石椁墓在北京地区大量流行,主要应用于女真贵族群体和降金的辽、宋勋贵旧臣中。北京地区和金上京地区发现有诸多石椁墓,墓主身份从下层品官及其家属到皇亲贵戚、高级官...
18
三 北京地区蒙元墓中的所属人群
北京地区所见这批蒙元墓葬的所属群体,有相当一部分为地位显赫的官员和贵族集团。其中既有色目人勋贵家族的铁可父子,也有归元的契丹贵族耶律铸和汉军万户张弘纲,同时包括...
19
第四节 河北地区的平民墓
如果说长城以北的蒙汉墓群表现出不同族属文化的相互影响、大同冀北的壁画墓和北京周边的官勋墓体现出时代更迭的文化调整,那么“辽金故地”还有一类墓葬则展示出了葬制发展...
20
本章小结
本章所谈论的地域范围,包括了以赤峰为中心的内蒙古东南部、以朝阳为中心的辽宁西隅和以北京、大同为中心的晋冀北部地区。随着蒙元时期“汉人”群体的扩大,这一区域均可视...
21
第二章 大区域与小传统:中原地区的蒙元墓葬
所谓“中原地区”,在范围界定上大致包括大同以南的山西地区、井陉-石家庄以南的冀南地区和黄河以北的豫西豫北地区。这一区域自五代后即入宋境,绍兴和议后(1141年)...
22
第一节 晋中地区:旧传统的继承与规范
晋中地区的蒙元墓葬集中于汾河、峪河沿岸的太原、孝义、阳泉、交城、文水和古交地区,以及太原西北方向的兴县、岚县等邻近陕北的区域。这一区域金代属河东北路的太原府与汾...
23
一 墓葬形制与葬式
仿木构八边形和六边形砖室墓自金代中后期始就是晋中地区墓葬的主流形制。从太原、孝义和汾阳三地发现的金代墓葬观察,这一时段此区虽墓室结构类同,但墓室规模和葬式葬制仍...
24
二 壁面装饰布局的沿用与调整
墓例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妨将同区域的金代中晚期纪年墓一并观察,尝试勾勒元代中期以前晋中墓葬砖雕与壁画的装饰格局;并在当地元代中后期墓葬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出晋中地...
25
第二节 冀南豫北:逐渐淡化的“门与窗”
冀南豫北地区,包括临城以南、沧州-巨鹿以东的河北东南部以及许昌以北的河南西北部地区。入金以来,该区域形成了十分稳固的墓葬传统,墓室结构和装饰模式表现出较为统一的...
26
一 蒙古时期与元早期:多样化的装饰格局
这一阶段的仿木构砖室墓共发现5座,集中分布在焦作地区。其中焦作老万庄是怀孟州长官冯汝楫的家族墓所在地,当前发现的3座砖雕壁画墓分属冯汝楫的不同长辈[26]。其中...
27
二 元代后期:定型化的墓室彩绘
冀南豫北地区尚未发现明确纪年的元代后期墓葬,但我们可参照当地明代纪年墓的墓室结构和壁面装饰特征,推断与之时段接近、风格类同的元代后期墓例。 登封卢店曾发现一座明...
28
第三节 晋东南地区:双核模式的并行
晋东南地域以长治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长子、襄垣、屯留等地;金代划归潞州府,北接晋中诸地,东南与焦作为中心的怀州接邻,西南与侯马为中心的绛州地区呼应;元代统属于晋宁...
29
一 渐趋简化的墓室结构
已刊布的晋东南元墓资料在墓葬年代上集中在14世纪初元代中期的大德到至大年间,13世纪中后期的墓例,蒙古国阶段的区域面貌难以完整呈现。如将当地金代中晚期的资料一并...
30
二 由纵至横的壁面装饰
12世纪前期以降的晋东南金墓装饰展现出三大特征:其一是砖雕与彩绘并重[49],以砖雕门窗为主体“框架”,门窗间穿插墓主夫妇并坐、日常侍奉、放牧耕厨和武士等壁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