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墓的区域特点与分布范围
石塔墓广泛发现于胶东半岛,多以家族墓群的形式成片分布。因石塔部分暴露于地表,大多损毁严重;保留至今尚可分辨的墓例主要见于烟台牟平北头村[26]、栖霞京甲村、蓬莱龙山店、荣成夏庄镇和宁津乡[27]等地;当地文博机构也通过采集与征集的方式收藏有部分墓塔构件和墓志材料。据考古踏查、发掘和文物征集工作统计,此类石塔墓的纪年资料计有威海市博物馆收藏的皇庆元年(1312年)石构件、荣成宁津乡“至正”刻款碣石和“元统三年”(1335年)石墓志、蓬莱龙山店“大元至正”刻款墓顶石、烟台牟平M13“洪武十一年”(1378年)碣石,以及荣成夏庄镇明成化廿二年(1486年)题记墓石。这些纪年资料,清晰勾勒出石塔墓在以文登为中心的胶东半岛的发展脉络:其在元代中期已有发现,元末顺帝朝最为多见,明代中期依然沿用,前后流行共近200年[28]。
接下来我们面临这样几个问题:胶东半岛元明时期石塔墓属于什么样的人群?这种墓上建塔的营坟方式又有怎样的文化渊源?毗邻地区的宋元墓葬中是否存在相似的墓例?
1.胶东石塔墓的使用人群
据墓塔碣石上的墓志和修墓记来看,石塔墓中多葬有不同辈分的家族成员。牟平M13为一座三人合葬墓,分别安葬着“显考王公”“母于氏”和“母宋氏”一夫二妻;而蓉城宁津乡元统三年墓中则先后安葬了翟氏一族祖父辈和父辈两代三人。石板所筑墓穴中的多具骨架也证明了上述家族合葬的情况。墓志碣石与葬式综合反映出这批埋葬于石塔之下的人群具有家庭血缘,并非僧众的集中墓群,而是世俗民众的家族墓地。那么,我们又是否可以根据墓上石塔而将墓主划归佛教信众呢?这个问题尚不能妄下论断。其一,墓塔上的修墓记详细附录了参与营坟的同族后辈及其眷属姓名;而这些姓名前后均未见类似“弟子”“邑子”等明确表明佛教信众身份的文字。其二,墓塔装饰全为世俗墓葬常见的壁面图像题材,如一门二窗、孝行人物和男女侍从,未见与佛教文化相关的图像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