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时期与元早期:多样化的装饰格局
这一阶段的仿木构砖室墓共发现5座,集中分布在焦作地区。其中焦作老万庄是怀孟州长官冯汝楫的家族墓所在地,当前发现的3座砖雕壁画墓分属冯汝楫的不同长辈[26]。其中有确切纪年的是M3,墓西墙角处的铜地券上书该墓为戊午年营造,可推定该墓应属蒙古国时期宪宗八年(1258年)[27];墓券中亦提到此墓是冯汝楫曾祖冯三翁的迁葬墓。M2未见纪年材料,但其墓室结构和仿木构建筑均与M3基本一致,且均使用彩绘木棺,故推测此墓下葬年代应与M3相当。该墓木棺盖内墨书“父亲”二字,可推知M2安葬的应是冯汝楫的先考。从该墓散乱的骨架推断,这同样是一座迁葬墓,很可能是与M3同时迁葬营建的。M1居于M2和M3正中,根据宋金时期墓穴位置“昭穆”关系的安排,此墓应属冯汝楫祖父辈;其壁画风格与M2、M3一致,但影作建筑上更为简化,可推知M1的大致营造年代应比M2略晚,属于元代前期。焦作西冯封地区还发现一座砖雕墓,虽无纪年资料,但据伎乐砖俑的面貌特征推测这也是一座蒙元时期的墓葬[28]。河北南部发现的内丘胡里村墓[29],壁面有丁丑年的干支纪年;其墓室结构及仿木构建筑与老万庄M3类同,则墓壁“丁丑”墨书当指前至元十四年(1277年),墓葬营造时间也应在蒙古国时期或元初。
通过这些墓例的整理,可知冀南豫北的蒙元砖雕壁画墓依旧保持了宋金时期以假门为中心的装饰布局;但在具体装饰形式上又体现出蒙元时期变动而多样的时代特征,具体可分作三大组别(表2.7)。
表2.7 冀南豫北蒙元墓葬壁面装饰布局

A组以西冯封墓为代表。该墓结构较为特殊,为前八角后方形双室墓。墓壁装饰全用砖雕表现,假门和窗棂是绝对的装饰主体,墓室的八个壁面中有六壁均作门窗题材。仿木构门窗砖雕墓曾经是河南宋金墓的重要组成部分[30](表2.8),而西冯封墓在拱眼壁间表现伎乐砖雕的装饰手段,也延续了当地宋金墓葬的墓壁装饰格局,体现出冀南豫北地区金元之交墓葬风格上的连续性。该组墓葬仿木构建筑也与金代接近,尤其是相对复杂的斗拱结构,除墓门两侧,6个转角各设一八角形立柱,柱头设四铺作斗拱一朵。
表2.8 冀南豫北地区金代墓葬壁面装饰布局

B组墓葬以焦作老万庄冯氏先茔墓群中的两座砖雕壁画墓为代表,壁画在装饰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了以墓室后部为中心、左右环立侍从的模式。这一时期居于装饰中心的题材,除了传统的假门、窗棂,开始出现居中而坐的墓主夫妇像。仿木构建筑则日趋简化,如较早营建的老万庄M1,立柱和斗拱样式均与A组墓例相仿,使用八角形转角立柱和重拱五铺作;稍后营建的M2,仅用简单的立砖表现角柱,斗拱则全部弃用,柱头上直承普拍枋(图2.5)。

图2.5 焦作老万庄蒙元时期冯氏家族墓(采自《文物》1979年第8期,第5页,图七;《中原文物》1980年第4期,第1页,插图一,第5页,插图四)
C组墓例以老万庄M3及内丘胡里村壁画墓为代表。墓室结构均作八角形单室砖室墓。仿木构建筑非常简单,仅在八个壁面的转角处用单排立砖纵砌的形式进行壁面分割,不再使用斗拱。壁面装饰全用彩绘,布局上均以正壁为中心,两侧表现通壁屏风与茶酒侍奉题材。该组墓葬的另一特点是彩绘木棺的使用,其中老万庄M3保存最为完好:木棺前档彩绘对开隔扇门,左右两侧棺板各绘两幅人物故事画,或为金元时期流行的杂剧情节[31]。
综上可见,冀南豫北地区蒙元早期的墓葬体现出了金元之际“沿”“革”兼具的双重性:一方面墓葬形制继续使用金代中后期流行的八角形砖室墓,壁面布局基本保留了金墓以砖雕假门为中心的装饰格局,早期依然使用复杂的斗拱和角柱;另一方面,新的时代风格开始初露端倪,砖雕与壁画在墓壁装饰中应用比例逐步调整,并在元代早期时出现全用壁画的表现形式;墓主形象的表现虽然不占主流,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由侧壁向正壁转移的发展趋势;人物表现上开始出现“蒙古衣冠”;仿木构建筑也逐渐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