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形制与葬式

一 墓葬形制与葬式

仿木构八边形和六边形砖室墓自金代中后期始就是晋中地区墓葬的主流形制。从太原、孝义和汾阳三地发现的金代墓葬观察,这一时段此区虽墓室结构类同,但墓室规模和葬式葬制仍未形成统一样制(表2.2)。相同的墓室形状下,对边长度却从2~4米左右不等;葬式上虽全为列置于墓室后端的尸骨葬,但殓葬方式又有所差异。另需注意的是,该区在金代中期与后期均流行复杂的仿木构建筑,尤其斗拱多作四铺作或五铺作;同时多见转角(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并存的情况。直至蒙元时期,该区金墓的多样化葬制才逐步展现出趋同之势;而早期复杂的仿木构建筑渐趋简化甚至消失。

表2.2 晋中地区金代中后期墓葬结构

img

注:R代表砖雕,M代表彩绘,下文同。
① 马昇、王俊:《山西宋金墓葬考古的重要发现》,《中国文物报》,2008年11月19日第2版。
②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汾阳金墓发掘简报》,《文物》1991年第12期。
③ 代尊德:《山西太原郊区宋金元代砖墓》,《考古》1965年第1期。

晋中地区及其辐射区域的蒙元墓葬在墓葬结构上相对单一,均由墓道、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室全为多边多角形的砖、石室墓,其中下吐京元墓为六角形,其余均为八角形。不同于金代墓室的大小各异,当前发现的蒙元墓葬在墓室规模上趋于一致,两对边长度集中在2.0~2.5米的区间。葬式上也十分统一,除榆阳鱼河峁和兴县牛家川元墓[13]因仅存墓石壁画无法确知葬式,余者均在墓室后半部砌筑的砖、石棺床上直接放置尸骨。这一阶段的仿木构建筑仍以转角立柱和斗拱为主,但斗拱结构逐渐简化:元中期的孝义梁家庄墓与阳泉东村墓尚保存了金墓流行的四铺作和五铺作斗拱;元代后期的瓦窑村、下吐京、北峪口、裴家山元墓则全部使用了形制简单的一斗三升转角斗拱,金代中后期一度盛行的补间斗拱完全消失;横山罗圪台村元墓甚至全无斗拱(表2.3、2.4)。

表2.3 晋中地区蒙元时期砖室墓结构与葬式

img

表2.4 晋中地区蒙元时期石室墓结构与葬式

img

对比金元两个时段的典型墓例可见,在墓室结构和葬制葬式上,蒙元时期晋中地区的多角形砖、石室墓基本沿袭金代中后期的墓葬传统;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墓室规模还是葬式细节上都进一步规范化、趋同化:墓室面积基本固定在5平方米左右;葬式统一为仰身直肢尸骨葬,棺椁或尸骨安置于墓室后端棺床;仿木构建筑的表现形式进一步简化,砖石雕砌的角柱、斗拱日趋衰颓,彩绘影作在墓室中的应用比例大为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晋中地区西北隅的交城、文水、兴县一带出现了较为特殊的八角形石室墓。墓室全以砂岩条石构筑;仿木构角柱与斗拱也为石砌,结构简单;墓顶以叠涩逐层收券,且嵌置莲花垂柱。此类多边形石室墓尚未发现相似的宋金墓例,应为元代晋中地区新近出现且广为应用的一类墓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