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同、冀北为中心的仿木构砖室墓
所谓“燕云之地”是指长城以南地区以后晋所纳燕云十六州[55]为核心的地域范围,辽金时期属于汉人聚居的统治南区。这一地区长期处于游牧与农耕社会的交锋缓冲地带,文化面貌兼具“胡化”与“汉化”的双重性。墓葬类型上流行壁画装饰的仿木构砖室墓,既借鉴了“北地”契丹、女真的墓葬文化因素,又受到中原地区宋墓模式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发展脉络清晰的墓葬体系。这一地区发现了大量仿木构砖室墓,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宣化(辽归化州、金元为宣德州)、山西大同(辽金西京、元大同路)和今北京(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为中心的三个区域;其中宣化一带是此类辽墓最为丰富的区域;而金元时期的墓例则以晋北大同地区为多、北京周边次之。
燕云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自辽代早中期始,已形成地域特点明确的墓葬传统,以圆形壁画墓为主,流行随葬成套的木家具和陶明器;墓葬面貌上既与长城以北武安州、降圣州的同类墓葬存在着密切联系,又引纳了晋中、河南等地的宋墓因素,表现出契丹墓葬制度与汉地丧葬传统混糅的文化复合性[56]。辽末金初,该地区转而确立起以近方形和多角形墓室为主的墓葬形式,而壁画布局、随葬品组合和葬式选择仍延续了之前区域墓葬传统的发展轨迹。蒙元时期,与赤峰、凌源壁画墓“漠北衣冠”的蒙古化风格不同,燕云之地的墓葬几乎全盘因袭了当地辽金墓葬的旧制,体现出明显的沿承性与连贯性。
燕云地区目前刊布的蒙元仿木构砖室墓集中在大同和冀北地区,其中多数有壁画装饰。大同地区的代表墓例有1958年发掘的冯道真墓[57]、1986和1992年在齿轮厂发现的两座壁画墓[58];北京周边则先后在密云[59]、门头沟斋堂[60]和涿州[61]发现三座壁画墓。此外,在大同近郊,还发现了三座墓葬结构与上述壁画墓相似的无装饰砖室墓,分别为东郊崔莹李氏墓[62]、北郊王青墓[63]和西郊宋庄墓[64];这些砖室墓虽然未绘饰壁画,但随葬有成套的木、陶明器,器用组合呈现的空间场景与同区墓室壁画多有关联,二者互为补证。下文将以晋北大同地区的仿木构砖室墓为中心,结合北京周边的同类墓葬资料,分别从墓葬装饰布局、随葬品组合和葬具葬式三方面系统探讨蒙元时期“辽金旧制”下燕云墓葬的沿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