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与祭:收柩与祭奉并存的空间功用
2025年09月10日
第二节 葬与祭:收柩与祭奉并存的空间功用
在蒙元时期的墓葬中,居于墓室中心的夫妇坐像、屏风围榻或砖砌棺床并不仅仅是墓主存在的表示,也明确营造出祭祀和供养的氛围。如蒲城元墓后壁正上方“修墓记”中的“祭主”二字即明确昭示了墓室营造的祭祀功能,而男女墓主姓名下方恰恰对应着夫妇并坐图像,暗示了墓主影象作为祭奉对象的存在。在凉城后德胜元墓中,墓室后壁墓主夫妇并坐形象的正上方绘有铭旌引魂的图像,这同样是一种暗示丧祭场景的象征符号。墓主夫妇形象所代表的崇供意味也可从宋元墓葬中得到旁证。在山西侯马宋金墓地中,乔村M4309中墓主人夫妇坐像中间的桌案上阴刻有“永为供养”的字样;牛村M1中男主人砖雕像前摆有碗碟时馔,左上方也刻有“香花供养”四字。从中可见墓主夫妇形象不仅仅是家居的侍奉对象,更是治葬丧祭活动中的供养对象。
既然墓主形象在墓室中作为祭祀对象来表现,那么以其为中心的整个墓室空间是否也在整体上营造出一种祭奉氛围呢?
事实上,壁面装饰与随葬品组合均是墓室空间营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墓葬设计者的主观意愿来选择组织的,反映出当时的丧葬观念[37]。墓主之位的表现、茶酒进奉的行为、席间伎乐的表演在模拟日常奉养的同时,也因墓室空间的特殊性而附上了供奉与祭祀的色彩;换句话说,墓室不仅作为“收柩之所”存在,也在营造“永为供养”的祭奠氛围,表现生者对死者的永久性祭奉。
下文将以蒙元墓葬中最具特点的“茶酒备献”题材为主,结合其他墓室图像和随葬品组合,探讨墓室的空间性质以及装饰图像和随葬品的礼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