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家族丛葬的“乐安之堂”
晋南地区在地理方位上涵盖了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涑水沿岸的冲积平原,包括临汾至永济一线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区在金代统一划归河东南路,并分属平阳府、绛州和解州;元代则划入河东山西道宣卫司南部的晋宁府。由宋至金,这一区域都是仿木构砖室墓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在稷山、新绛、侯马和闻喜均发现大批砖雕精美的墓例。晋南地区宋金墓葬的另一大特征是延续性极强的区域墓葬文化传统,到金代晚期,更是确立了多人丛葬、斗拱发达的近方形仿木构砖室墓规制。雕砖题材极为丰富多样,除中原地区惯见的门、窗、家具外,又有人物、花卉、伎乐、社火、祥瑞动物等题材,常常以一至二块的模印砖组成一个图案单位嵌砌在墓壁上。另一方面,在上述区域共性之外,以侯马和闻喜为中心的绛州和解州地区在墓葬区域面貌上又各有特点:以侯马为中心的绛州地区壁面装饰全用砖雕,彩绘仅用于建筑彩画和为雕砖涂色,仿木构建筑极为发达,尤其流行多重多铺作的斗拱;以闻喜为中心的解州地区则在精美复杂的纯砖雕墓之外,同时流行一批砖雕、壁画共饰的墓葬,常见分层布局的装饰风格,孝行题材尤为发达(这一特点与晋东南长治地区金中后期的墓葬面貌非常相似)。
蒙元阶段,晋南墓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了传统的仿木构砖雕特色;与此同时,在区域面貌上又发生了新的裂解与组合:金代时墓葬面貌相似的晋南和晋东南在壁面装饰上完全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表现为砖雕的逐渐衰落和简单砖室墓的大量使用,后者则出现了以壁画为核心的新装饰格局;另一方面,金代中晚期以来面貌有别的绛州、解州地区在蒙元时期基本呈现出雷同的地域面貌,差异性逐渐消弭[52]。
晋南地区蒙元墓葬的类型在承袭金代旧制的基础上主要分作两大类:其一是使用建筑和砖雕装饰的仿木构砖室墓,其二是壁面基本无装饰的简单砖室墓。这两类墓葬尽管装饰繁简不同,但共同呈现出一些区域特点明显的时代风格,如墓葬平面基本为近方形,墓顶流行叠涩攒尖顶,葬式上基本为无棺椁的多人合葬。其中家族丛葬是晋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墓葬传统,沿用于整个金元阶段,反映了当地“聚族而葬”的文化传统。此外还有一类应用于宗教群体的“棺椁墓”,在砖室墓中又使用石棺或陶棺殓葬(本区蒙元阶段的此类墓葬均属道士墓)。下文将按照以上三类墓葬类型分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