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范围
本书拟研究的“蒙元”墓葬,并非族属范畴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大蒙古国和元朝在内的时段界定。蒙古时期,是指金贞祐南迁后,即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到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之间;期间蒙古从草原南进,逐渐控制了北方和中原地区,在天兴三年(1234年)灭金后占据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区域。元朝时期,是自世祖忽必烈前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始,到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退出中原止。这一阶段蒙古统治者悉纳汉地,结束了赵宋立国以来政权分立、对峙的局面,再次形成了统一王朝。
书中所涉“北方地区”,在地域范围上是指北界赤峰-呼和浩特-准格尔旗一线、南抵秦岭-淮水、西至陇右、东临沿海的广大区域,包括了今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全境,河南大部以及甘肃东部。这一区域自唐末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政治嬗变,先是以白沟-雁门关-繁峙为界的宋辽对峙;后划归金治下;蒙古南下尽收宋金之地后,又被纳入大蒙古国版图,并最终成为元朝行政区划。在动荡的政治时局下,中原北方地区的蒙元墓葬文化表现出沿革并济的双重面貌,同时由于蒙古南下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文化群体的复杂性,区域墓葬面貌体现出多样性与交融性的时代特点。
学力所囿,本书探讨的蒙元“墓葬”未涉及帝陵。自成吉思汗始,蒙古大汗就专设陵地。据波斯人拉施德丁《史集》记载,成吉思汗的葬地在不儿罕合勒敦山[1]。徐霆在《黑鞑事略》中记:“霆见忒没真墓在泸沟河之侧,山水环绕。相传云,忒没真生于此,故死葬于此,未知果否”[2]。《元史》记成吉思汗“葬起辇谷”[3]。据考证,起辇谷是《元朝秘史》中的“古连勒古”的译写,而古连勒古正在不儿罕合勒敦山南,具体地望应在今蒙古国肯特省曾克尔满达勒一带[4]。然而迄今为止,蒙元帝陵的考察和研究工作止步于文献考证和陵区大致位置的推定,未能真正确定元陵踪迹[5]。基于此,本文略去帝陵问题,集中探析中原北方地区刊布的勋贵、官员和平民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