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荐意见(二)
专家推荐意见(二)
13世纪初,蒙古人挥舞“上帝之鞭”,西征南伐,在世界范围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冲击是由人口不多、文化滞后的蒙古军事贵族发起的,对不同区域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袁泉的博士论文《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研究》恰恰关注到这一文化冲击在墓葬文化中的映射与侧影。论文系统探讨了中原北方地区墓葬面貌的多样性,将该区域的蒙元墓葬划分为长城以北与燕云地区、中原地区、山东地区和洛水-渭水流域四个大区,各个文化区中又按照小区域文化面貌的不同和人群文化取向的差异细分为不同的文化群体。论文探讨了政治冲击、社会重组和族属涵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墓葬文化特征的复杂性,而正是这种墓葬文化在延承与变革中的摇摆,造成了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面貌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各个文化区域的界限也面临着分合、打破与重新定型的局面。
袁泉博士的研究极为重视蒙元文化面貌的复杂化。在分区研究中,并未囿于政区下的空间界定,而是综合考虑地域文化、人群特点、地理形胜和政治冲击等多种因素;在分期的研究中,并非以整个中原北方地区为对象,而是在各个文化区中分别进行期段划分:在墓葬资料丰富、变化有序的地区划分出完整、细致的演变序列;对墓例有限且变化不明显的地区则不做强行划分,而是通过与当地宋(金)墓葬的对比,从更长的时段探讨宋(金)元墓葬传统的承袭与变革。这种研究方法使族属间文化交融快慢、深浅程度的差异以及各个文化区域、文化群体在墓葬面貌发展中的差异得到彰显。
在分区分期的基础上,作者从随葬品与墓壁装饰入手,对蒙元时期的墓室空间进行场景复原和性质探讨,对蒙元墓葬的共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墓室装饰和随葬器共同营造着一种空间,墓室不仅是收柩之所,也是供奉墓主的“乐安之堂”。同时,葬祭兼具的墓室功能又反映出“神灵安、子孙盛”的生死互动关系,“茶酒间进”的祭奉体系在元代真正确立之后,由明历清、直至当代一直得以保持和沿用。该论文观察视域广阔,研究方法得当,许多观点具有启发性,揭示出中原北方地区蒙元时期墓葬面貌的复杂性。其对蒙元时期中原北方地区墓葬考古资料的细致梳理与研究尝试,不仅丰富了葬俗研究实例,亦可引发学界对宋元丧祭文化的探讨和争鸣。故为之推荐。
同时,对于蒙元墓葬文化具体面貌的解释,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这也推促着学界的审思:如小区域墓葬特点的形成,是否也与蒙古政权统治在基层的弱化有关?从墓葬得来的材料,毕竟只反映了一部分历史面貌,对于洛渭地区礼器的“复古”,是主要基于蒙古贵族高层的倾向,还是汉族士人为维持汉文化所做的基层的努力,抑或是两者的结合?
2018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