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石椁型”模式的影响与变通

图3.21 昌乐东山王M1平部面图(采自《考古》1995年第9期,第810页,图九)
山东中部地区的“石椁型”墓主要有章丘刁镇M3、济南经五纬九路拜住墓[55]、以及昌乐东山王墓群(M1、M3、M4、M6、M8)(图3.21)。这批墓葬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大都周边土坑石椁墓的影响,并与当地墓葬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元代后期山东地区独特的墓葬形式。
1.仿木构砖石室墓与“石椁型”墓的碰撞与变通
此类墓葬的典型特点,是在保持山东地区仿木构砖雕墓基本墓室结构的前提下,部分借鉴了大都周边“石椁型”墓的特点。典型的墓例为章丘刁镇M3和济南经五纬九路拜住家族墓。其中章丘刁镇墓为近方形仿木构砖室穹隆顶墓,墓葬结构和砖雕彩绘装饰均与当地其他砖雕壁画墓一致。其特殊之处在于墓底不设棺床,而是由墓室地面向下挖砌了三个东西向的并列棺坑,棺坑隔墙上有过洞,上以石板封顶[56]。这种筑墓方式不见于山东地区宋金墓,而与大都地区元代中期以来并列多室的“石椁型”墓十分相似[57],而故可推知,此类“石板顶棺坑”墓的出现,应是大都“石椁型”墓与鲁中墓葬传统彼此融合、变通的结果。

图3.22 章丘刁镇砖雕壁画墓M3(采自《文物》1992年第2期,第10页,图一八)
葬于至元元年(1335年)的“中兴路达鲁花亦”拜住墓为一近方形石室墓,顶部遭到破坏而形制不明。此墓在四壁和墓底的石板砌筑法上忠实采用了大都石椁墓的样制,但斜坡墓道和仿木构墓门却体现出当地仿木构砖、石室墓的传统典型特点。换言之,拜住墓在主体结构上依然沿用了济南当地的墓制传统,只在棺椁细节上则移植了大都“石椁型”墓的模式(图3.22)。
2.石砌墓传统下的“石椁型”墓
与济南、章丘地区不同,昌乐地区流行壁面无装饰的简单石砌或砖室墓;在大都“葬制”的影响下,墓葬面貌较为忠实地再现了“石椁型”墓的特点:墓葬结构为土坑竖穴长方形墓,墓圹为不规则石块砌筑,顶部盖有大石板一层。昌乐东山地区共发现了5座此类石板顶墓,出土器物以鸡腿瓶和双耳罐最具代表性,这些器物同样也是大都周边元代“石椁型”墓的固定随葬品组合[58]。
山东地区受“石椁型”墓影响的墓例中,济宁张楷墓和济南拜住墓均有墓志,墓主身份明确,二人均为元朝品官。张楷出生于金代官僚世家,元代历任中央户部令史、山东地方官员(济州判官、济阳主簿、泰安州判)、杭州路临安县尹和专制河渠的行都水监丞,官至正六品。拜住为色目人,籍高昌,生于中统二年(1261年),与皇族有亲密关系。少年时即充任世祖亲卫,此后又担任宗正府左右司郎中,从五品官;后领通州达鲁花赤、剂州奉直大夫等职,官阶至正三品“太中大夫”。据此推测,山东地区“石椁型”墓的使用人群与大都地区十分相似,多属官员;换言之,作为山东地区蒙元墓葬文化中的新兴因素,“石椁型”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政治力量的推动实现的。
另一方面,济宁张楷墓的随葬品中有一组仿古色彩浓厚的特殊陶礼器,这与大都周边盛行的小型日用陶明器组合不同,而与渭水流域的“京兆”与“怀孟”地区元墓随葬品十分相似。这种现象或可归结为张楷本人身份的特殊性:作为元代官员,相较于大都周边“石椁型”墓墓主以辽金勋旧和汉军世家为主体的身份,张楷更大程度上代表了蒙元北地的“儒学世家”[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