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晶体管

2.1.5 晶体管

晶体管又称三极管,是最重要的一种半导体器件。常见晶体管的外形如图2.1.7所示。

图2.1.7 常见晶体管的外形

1.晶体管的基本结构

常见晶体管的结构是平面型和合金型,如图2.1.8所示,平面型主要是硅管,合金型主要是锗管。

不论是平面型还是合金型,内部都由NPN或PNP三层半导体材料构成,因此,晶体管又分为NPN型和PNP型两类。其结构示意图和电路符号如图2.1.9所示。

图2.1.8 晶体管的两种结构

(a)平面型;(b)合金型

图2.1.9 晶体管结构示意图及电路符号

(a)NPN型;(b)PNP型

每种类型的晶体管都是由基区、发射区和集电区组成的,每个区分别引出一个电极,即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每个管子都有两个PN结,发射区和基区之间的PN结叫发射结,集电区和基区之间的PN结叫集电结。电路符号里的箭头表示发射极电流的方向(PNP型三极管发射区“发射”的是空穴,其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一致,故发射极箭头向里;NPN型三极管发射区“发射”的是自由电子,其移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故发射极箭头向外。发射极箭头指向也是PN结在正向电压下的导通方向)。为了保证上述两种晶体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它们在制造工艺上有以下特点:(1)基区做得很薄(几微米至几十微米),掺杂浓度很低,故基区载流子浓度很低。(2)发射区掺杂浓度非常高,一般比基区的掺杂浓度高几百倍。(3)集电区面积相对较大,掺杂浓度较低,故晶体管集电区和发射区不能互换使用。

2.电流分配和电流放大作用

为了了解晶体管的电流分配和电流放大作用,进行了下面的实验,实验电路如图2.1.10所示。基极电源EB、基极电阻RB、基极B和发射极E组成输入回路,集电极电源EC、集电极电阻RC、集电极C和发射极E组成输出回路。发射极是输入回路和输出回路的公共电极,所以这种电路称为共发射极电路。

电路中,EC>EB,这样保证了发射结加的为正向电压(正向偏置),集电极加的为反向电压(反向偏置),这是晶体管实现电流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调整电阻RB,得到了如表2.1.6所示实验数据。

图2.1.10 实验电路

表2.1.6 实验数据

分析表2.1.6数据,得到了如下结论:

(1)IE=IC+IB,满足KCL定律。

(2)IC和IE比IB大得多。

(3)IB很小的变化可以引起IC很大的变化,即基极电流对集电极电流具有小量控制大量的作用,这就是晶体管电流放大作用的实质。

下面用晶体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来解释上述结论:首先,电源作用于发射结上使得发射结正向偏置,发射区的自由电子不断地流向基区,形成发射极电流;其次,自由电子由发射区流向基区后,首先聚集在发射结附近,但随着此处自由电子的增多,在基区内部形成了电子浓度差,使得自由电子在基区中由发射结逐渐流向集电结,形成集电极电流;最后,由于集电结处存在较大的反向电压,阻止了集电区的自由电子向基区进行扩散,并将聚集在集电结附近的自由电子吸引至集电区,形成集电极电流。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1)晶体管在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的条件下具有电流放大作用。

(2)晶体管的电流放大作用,其实质是基极电流对集电极电流的控制作用。习惯上称晶体管为放大元件,但严格上讲,它只是一种控制元件,因为它并不能放大能量,只是用一个小的能量来控制电源向负载提供更大的能量。

3.特性曲线

晶体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反映了各电极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其内部特性的外部表现,它反映出晶体管的性能,是分析放大电路的重要依据。

1)输入特性曲线

输入特性曲线是指当集电极-发射极电压uCE为常数时,输入电路中基极电流iB与基极-发射极电压uBE之间的关系曲线(图2.1.11),即

图2.1.11 输入特性曲线

晶体管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硅管的UBE=0.7 V,锗管的UBE=0.3 V。

输入特性曲线的特点如下:

(1)当UCE=0 V时,相当于发射结的正向伏安特性曲线,这个时候,只需要加入0.7 V的UBE就能导通了,相当于一个二极管的导通UBE=0.7 V。

(2)当UCE=0.5 V,这个时候,电子进入基区后,要选择VEC还是VEB的正极去,由于VEC=0.5 V,VEB=0.7 V,VEB的吸引作用更强,但是VCC仍然分流了一部分电子,内在表现等效为PN结的内阻增大,PN结变厚,扩散作用受到阻碍,于是就必须增大UBE把被VEC抢去的电子抢回来。

(3)当UCE=1 V,如果还是保持UBE=VEB=0.7 V,那么UCB=UCE-UBE>0,集电结已进入反偏状态,开始大量收集电子,必须要增大UBE,把被VEC抢去的电子抢回来,表现为大量的电子经过RC流向VEC,这个过程称为复合过程。

2)输出特性曲线

输出特性曲线是指当基极电流为常数时,集电极电流与集电极-发射极电压之间的关系曲线,即

给定一个基极电流,就对应一条特性曲线,所以输出曲线是个曲线族,如图2.1.12所示。从曲线可以看出,输出特性大致分三个区域。

图2.1.12 输出特性曲线

(1)截止区。

当UBE<0时,则IB≈0,发射区没有电子注入基区,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集电极仍有小量电流通过,即IC=ICEO称为穿透电流,常温时ICEO约为几微安,锗管约为几十微安至几百微安,它与集电极反向电流ICBO的关系为ICEO=(1+β)ICBO

(2)放大区。

当晶体管发射结处于正偏而集电结处于反偏工作时,IC随IB近似做线性变化,放大区是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的区域。对于NPN型管而言,应使UBE>0,UBC<0。

(3)饱和区。

对于NPN型管而言,当UBE>0,UBC>0时,发射结和集电结均处于正偏状态,IC基本上不随IB而变化,失去了放大功能。

从上面输出特性曲线各个区域PN结的特点可知:根据三极管发射结和集电结偏置情况,可以判别其工作状态。

4.主要参数

1)共发射极电流放大系数

(1)直流电流放大系数β-

没有交流信号输入时,集电极输出的直流电流与基极输入的直流电流的比值,即

(2)交流电流放大系数β。

在动态时,集电极输出电流的变化量ΔIC与基极输入电流的变化量ΔIB之比,即

可见,上面两个值的含义是不同的,但是两者数值较为接近,在以后的分析中,认为两个值就是一个值。一般晶体管的β为10~200,如果β太小,电流放大作用差,如果β太大,电流放大作用虽然大,但性能往往不稳定。

2)极间反向电流

(1)集电极-基极反向饱和电流ICBO

发射极开路(IE=0)时,基极和集电极之间加上规定的反向电压UCB时的集电极反向电流,它只与温度有关,在一定温度下是个常数,所以称为集电极-基极的反向饱和电流。良好的晶体管,ICBO很小,小功率锗管的ICBO为1~10 μA,大功率锗管的ICBO可达数毫安,而硅管的ICBO则非常小,是毫微安级。

(2)集电极-发射极反向电流ICEO(穿透电流)。

基极开路(IB=0)时,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加上规定反向电压UCE时的集电极电流。ICEO大约是ICBO的β倍,即ICEO=(1+β)ICBO。ICBO和ICEO受温度影响极大,它们是衡量管子热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其值越小,性能越稳定,小功率锗管的ICEO比硅管大。

(3)发射极-基极反向电流IEBO

集电极开路时,在发射极与基极之间加上规定的反向电压时发射极的电流,它实际上是发射结的反向饱和电流。

3)极限参数

(1)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ICM

当集电极电流IC增加到某一数值,引起β值下降到额定值的2/3时,这时的IC值称为ICM。所以当IC超过ICM时,虽然不致使管子损坏,但β值显著下降,影响放大质量。

(2)集电极-基极反向击穿电压U(BR)CBO

当发射极开路时,集电极-基极间允许加的最高反向电压,一般在几十伏以上。

(3)集电极-发射极间反向击穿电压U(BR)CEO

当基极开路时,集电极-发射极间允许加的最高反向电压,通常比U(BR)CBO小一些。

(4)发射极-基极间反向击穿电压U(BR)EBO

当集电极开路时,发射极-基极间允许加的最高反向电压,一般为5 V左右。

(5)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率PCM

晶体管参数变化不超过规定允许值时的最大集电极耗散功率。耗散功率与晶体管的最高允许结温和集电极最大电流有密切关系。硅管的结温允许值大约为150℃,锗管的结温允许值为85℃左右。要保证管子结温不超过允许值,就必须将产生的热散发出去。晶体管在使用时,其实际功耗不允许超过PCM值,否则会造成晶体管因过载而损坏。通常将耗散功率PCM<1 W的晶体管称为小功率晶体管,1 W≤PCM<5 W的晶体管被称为中功率晶体管,将PCM≥5 W的晶体管称为大功率晶体管。

根据管子的PCM值,由PCM=UCEIC可在晶体管的输出特性曲线上作出PCM曲线,由PCM、ICM、U(BR)CEO三者共同确定晶体管的安全工作区,如图2.1.13所示。

图2.1.13 安全工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