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摄影及其他

书法、摄影及其他

书法,我是自小喜欢的。

读小学时,我的字应该写得不错,时常受到老师、亲友的表扬,我心里十分得意。

上初中时,班里有位同学写得一手好字。在他的影响下,我更加喜爱书法了,并进而喜欢国画和篆刻。当时刚兴起钢笔书法热,我既学毛笔字,也学钢笔字,狂热上瘾了,连上课时间都偷偷摸摸地拿出字帖来练习,学习成绩急剧下滑。老师发现后,就告诉了我的父亲,父亲从此不再让我练字,可我还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偷偷练字。

我爱好文艺,成为“艺术家”是我从小的梦想!上了高中,在高考的压力下,学习任务繁重,我没有多少时间发展课余爱好,但对书画的热爱没有磨灭。我特别想读文科,报考艺术类院校,并为此做了准备,除了书法、国画、篆刻外,还忙里偷闲自学素描、色彩等。那时我们当地的高考录取率极低,特别是文科,全县上录取分数线的学生就没几个。虽然老师看好我的文艺特长,但为了保证我能考上大学,经过再三商量,父母还是决定让我读理科,从此我与艺术专业的深造失之交臂!

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后,我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于是重新开始练字,并选修了书法课程。那几年全身心地投入,进步很大。

参加工作以后,我对书法还是喜爱有加,虽然工作忙碌,总能挤出时间写写,特别是钢笔字,随时随处都可以练习,非常方便。楷、隶、行书我均勤习,尤爱隶书。一有学习和创作上的感悟和体会,我就写成文章,向报刊投稿,在《中国钢笔书法》《钢笔书法报》(2006年停刊)上陆续发表过一些作品和文章。我在全国性的钢笔书法比赛中也获过一些奖,还加入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

奇怪的是,在学习进步迅速、创作成绩颇丰的时候,我对书法的热情却逐渐消退,到2008年索性“封笔”了。

而我从事摄影的时间远比书法短。

在我小时候,父亲很喜欢拍照,挎着海鸥4A相机,给我们全家和村民拍过不少照片,晚上则闷在房间里冲洗胶卷、印放照片。看着一个个黑白人像神奇地从显影液中的相纸上渐渐显现出来,我的内心充满好奇。也许那个时候我心中就种下了摄影的种子,只等时机一到,它就生根发芽。

后来,读大学的哥哥节衣缩食,凑够钱买了台二手的海鸥DF-1相机。放寒暑假回来,他总要给家人拍些合影或者纪念照。哥哥还教我如何拍照,但我没有系统学过,对其一知半解。等我考上大学,哥哥已毕业参加工作,他的相机不久就升级换代了,那台海鸥相机自然就给了我。拿到相机的那天,我别提有多高兴了!之后我选修了摄影课程,系统学习了摄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冲洗胶卷和印放照片,毕业后还在家里建了一个简易暗房。

当时学习摄影主要靠看书自学,看的书多为教材,关于器材、技术、技巧类的比较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看的东西太单一了,不过也是无奈之举,没有老师指导,纯粹自己摸索,眼界肯定是很狭窄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正是当时的磨炼奠定了我扎实的技术基础。

2000年前后,我认识了当地的一些影友,有了相互交流,开始正式走上摄影创作之路。受当时大环境的感染和影响,头几年热衷于追光逐影、风花雪月、导演摆布,获过不少奖,并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按理说,摄影方面小有成绩,应该有些知足了,我却渐渐对唯美漂亮而空洞无物的“糖水片”感到厌烦。2005年至2006年,我一度处于徘徊、苦恼和思索之中,很少外出拍片,但看了不少书,大多是摄影史及纪实摄影方面的书,渐渐地我明白摄影的本质属性是记录,充分发挥其本源的记录功能才是摄影的正道。2007年初,一朝顿悟的我转入纪实摄影,开始忠实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变迁。

对页:郑忠民《硬笔临曹全碑》(2007)局部

2010年至2011年,我参加了为期一年的丽水摄影研修班学习,2012年以后每年都要参加或旁听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工作坊和研修班,这些学习使我的摄影观念进一步转变:摄影不仅是记录的工具、见证的依据,还是内心的媒介、观念的载体。我转向专题摄影,先后举办个展和联展,并多次获奖。转型之路充满荆棘,有纠结、困惑,也有喜悦、欢笑。

就文艺创作来说,除了书画、篆刻、摄影外,我还有其他业余爱好,如诗词、散文、影评等。诗词是读初中时就喜欢上了,我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诗词格律》,边看边学边写。我喜欢看散文、杂文和小说,并学着写点小文。上大学以后,我一度迷上看电影,写过一些影评。现在,这些文艺爱好中除了摄影外,其余的很难长久坚持下来。这与时间精力有限、难以兼顾有关,当然这肯定不是主因。我有时在想,为什么对自小热爱的书法逐渐冷淡了,对后来走过不少弯路的摄影却爱不释手呢?

从2003年开始使用电脑,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撰文写字都被电脑打字所代替,除了签到签名、记录要事以外,基本不会用笔写字了。现在拿起笔来,手都不听使唤,更别谈“艺术创作”。书法一旦失去实用性,纯粹“闭门造车”,进步是极其缓慢的,就如无源之水,难以长流。

书法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各种风格流派精彩纷呈、绚丽夺目,今人已难超越。古时文人雅士博学多识,往往诗文书画印样样精通,日常的手札、信件、文稿、题款皆可成书法精品。在今天浮躁的社会中,人文素养已和古人难以相比,只知道抄抄名诗名篇名句,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就算字写得再漂亮、再“艺术”也是徒有其表。君不见书画展览中屡见不鲜:画得不错的,往往题款不能细看;字写得好的,画又不耐看;好好的一幅书画,往往会因几枚篆章而大煞风景……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形式上追求怪诞,故弄玄虚。

有人说,书法实用性的丧失同时意味着其艺术性的提升,书法将更加纯粹。初听起来似有道理,细细思量并没有这么简单。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如果脱离了社会,纯粹到只有少数人在研习书法,我真难以想象书法的前途了。

放在整个当代艺术的大范畴来看,书法、绘画、影像、装置、行为等都可以成为艺术家表达思想观念的媒介和材料,而摄影的瞬间性(时间的切片)、现场性(来自现实却不同于现实)、多义性(客观与主观的矛盾、阐释与解读的空间)、开放性(与其他媒介的易融合)、直观性(世界通用语言)、传播性(快捷传播与即时分享)等特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运用影像作为其艺术的表现方式和呈现载体。自后现代以来,摄影真正以新兴的媒介身份出现距今才几十年时间,其潜力和可能性还远未被充分挖掘、运用开来。

常见美术馆、展览馆中书画、摄影作品的“同场竞技”:书画家功力扎实,技艺娴熟,作品堪称完美,但基本是传统的书写内容和展示方式,变化不大,看多了大同小异;而摄影作品的题材、内容、技术、材质、样式以及空间布局等均有个人的探究和考量,每个人作品的呈现都不一样,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对社会的睿智洞察、对生命的真诚感悟、对艺术的深刻反思。影像散发出鲜活的气息,更易建立与受众的联系和共鸣。

艺术界有一种论调,摄影不如书法、不及绘画,特别是从它们在收藏市场上的表现来看。其实,不同的艺术媒介之间本身就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影像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摄影肯定将会是那颗最耀眼的明珠!

对我来说,书画是向内的,适合陶冶性情,孤芳自赏;摄影是向外的,适合直面世界,直抒胸臆。我已没有耐心把自己关在小屋里潜心研习书法,不如挎上相机,出门拍片去吧!

2016年1月5日写,原刊于2018年9月19日《人民摄影》报、《丽水摄影》2016年第2期。

郑忠民《移山》(2013)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