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和数码
胶片是由对光敏感的单层或多层感光乳剂均匀涂布于片基上制作而成的。感光乳剂由颗粒组成,这种颗粒虽然极为细微,但当照片放大到一定倍数,就能肉眼看到,且放大倍率越高,颗粒越粗,并不能增加照片的细节。这些颗粒物的集合构成了用胶片拍摄的照片的影调和色彩。
对于负片来说,亮部感光充分,发生化学反应后,颗粒物增多,密度增加,在印放照片的时候起到阻光作用,相纸上的该部位呈现亮色;反之,暗部感光不足,颗粒物减少,密度降低,印放后相纸上的该部位呈现暗调。对于正片(反转片)来说,情况正好相反,亮部颗粒少,暗部颗粒多。黑白胶片和彩色胶片都有颗粒,只不过黑白的是灰色颗粒,彩色的是红绿蓝三种颗粒,分别位于不同的感光乳剂层。
数码照片则不同。数码照片是感光元件接收光的照射,经过光电转换,形成数字化的文件存储而成。像素既是组成感光元件的最小单元,也是形成数码照片的最小单位,它们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个最小感光单元接收到光信号,经过光电转换,形成数码照片的像素,而像素在数码照片中是肉眼不可见的。在显示屏上100%显示数码照片,每个像素对应于显示屏上的发光点(即显示屏的像素点)。如果再继续放大,只能看到“马赛克”状的方块。印放成超过该数码照片精度的大幅面照片时,只能用插值的方式填补像素,否则就只能显示出马赛克了。插值并不能增加数码照片的细节。
不同的胶片具有不同的特性曲线,其反差、宽容度、色彩等各有差异。一般来说,柯达胶片偏暖调,富士胶片对绿色的表现较好,爱克发胶片则擅长表现蓝色,它们的包装盒颜色就暗示了这种色彩倾向。同一品牌的不同型号胶片又有所不同。所以摄影师都有自己喜好使用的胶片,或者根据题材和表现形式来选择合适的胶片。胶片的色彩表现还与后期冲洗、印放的工艺控制有很大的关系。
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数码相机的色彩表现也有差异。从理论上讲,两个人使用同品牌同款数码相机和镜头,使用相同的焦距、光圈、快门、白平衡等相机和镜头设置,对着同一个场景同时拍摄,会得到完全相同的两张照片,色彩、影调都一样。但使用同款胶片、相机和镜头拍摄,可能会得到两张不同的照片,因为胶片后期的冲洗、印放或者扫描、打印都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胶片和数码不同的成像原理、感光介质、呈现特性等导致了所拍照片视觉效果上的差异。总体来说,胶片影像没有数码照片那么清晰锐利,影调过渡和色彩呈现均较为自然,与人眼所见的现实场景接近,且立体感较强,让人有一种触手可及的代入感。特别是面对大画幅胶片拍摄的大幅面照片,观者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对来说,数码影像则具有较为平滑的质感和刻意强化的色彩。我们往往有这种感受:一个很普通的场景,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会感觉“很漂亮”;用胶片相机拍摄下来,则会显得“很平凡”。这是数码影像的优势所在,但就是这种“数码味”让人恍惚有一种从现实抽离的感觉,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有点假”,对于资深的胶片摄影爱好者来说,这成了无法忍受的缺陷。进行数码摄影时,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相机设置、拍摄控制、后期处理等手段,强化或者减弱这种“数码味”。
郑忠民《剩山图》(2019—今)选一
当然,这种区别有时候并没有那么明显,感受也因人而异。很难说,到底是胶片好,还是数码好。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关键看个人的擅长和喜好,以及题材、表现形式、呈现方式的要求等。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数码摄影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就目前来说,135胶片摄影几乎已被数码摄影所取代,中画幅和大画幅胶片摄影则仍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
真正的艺术家特别重视影像的色彩表现。经常能听到有影友说:“我拍摄的数码照片都是原片直出,未经过任何处理。”言语和表情中带有几分得意和自豪。问题是,这样的影调和色彩任何人用这款数码相机都能拍摄出来,那你的照片还有多少个人的特色?数码影像的后期处理非常重要,怎么处理,处理成什么效果,因人而异,因片而异。运用数字影像处理软件能模拟各种胶片的成像特色,不过模拟的终究是模拟的,跟真正使用胶片拍摄的照片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也许有人会说,数码照片也有颗粒啊。对,那是噪点。数码噪点和胶片颗粒的产生机制不同,表现效果各异。
噪点通常由电子干扰产生,其强度与感光度、感光元件单个像素的尺寸、感光元件的温度、曝光时间、曝光是否充足等有关。感光度越低、感光元件越大、有效像素越低、感光元件的温度越低、曝光时间越短、曝光越充足,噪点越少,反之亦然。暗部的噪点比亮部明显。噪点有灰度噪点和色度噪点,灰度噪点表现为灰黑色的杂点,色度噪点表现为红绿蓝色的杂点。相比色度噪点,灰度噪点对画质的影响小一些。以目前的技术条件,在低感光度下,数码照片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噪点,但噪点不可能被绝对消除。减少噪点的主要方法有:使用感光元件较大或有效像素较低的数码相机拍摄;使用低感光度拍摄;充足曝光;光线太暗或景物反差较大时,用闪光灯进行补光;不要将相机放在阳光下暴晒,并避免在高温环境下拍摄;开启数码相机的降噪功能;利用软件进行后期降噪等。运用相机和软件的降噪功能会造成细节的丢失。组成数码照片的最小单位是像素,而不是噪点。
胶片的颗粒跟数码的噪点有类似的特性,也会随着胶片感光度的提升而增强,且暗部比亮部更为明显。在低感光度下,也有可见的胶片颗粒,因为它是组成胶片影像的最小单位。感光乳剂是均匀涂布的,胶片颗粒的排列也是均匀的;数码噪点的产生是随机的,排列较为杂乱,规律性不强。
有时候,合理运用数码相机的噪点,比如减少色度噪点、制作成黑白照片等,可以取得类似胶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