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画幅的相机

不同画幅的相机

按照画幅,相机主要分为大画幅相机(又叫技术相机)、中画幅相机和小画幅相机。大画幅相机使用散页胶片拍摄,胶片的规格较大,用英寸来表示,常见的有4×5、8×10,还有5×7、16×20等。中画幅相机又叫120相机,既有胶片的,又有数码的。胶片卷装,宽5.6cm,习惯四舍五入,称为6cm。按照画幅比例的不同,分为6×4.5、6×6、6×7、6×9、6×12等。中画幅数码相机则有数码单反、数码无反、数码后背之分,感光元件的规格多为44×33mm。小画幅相机又叫135相机,分为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其卷装胶片或者感光元件的规格是36×24mm,也有比这个规格小的APS相机。

这些相机的影像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画幅上(画幅也是语言),还体现在拍摄功能、方式等带来的视觉语言上。

首先是画幅不同。更大的画幅意味着更高的清晰度、更丰富的细节和更细腻的层次。当代摄影步入了“大时代”,展览作品往往要印放到1米以上,甚至数米的长度,这客观上刺激了中大画幅相机的使用。这是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大件作品抗衡的不二选择,是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大空间展示的需要,也是摄影艺术受资本和市场双重影响的结果。135画幅的作品则适合小型展览、摄影书、报刊等的展示。

使用中小画幅数码相机,运用矩阵拍摄、后期拼接的方式,也能取得超高的像素,制作超大幅面的照片。

其次是景深不同。不同画幅的相机,其标准镜头的焦距不同,如135相机是50mm,120相机是80mm,4×5相机是150mm,8×10相机是300mm。我们知道,景深与镜头的焦距、光圈和摄距有关。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比如你拍摄一幅环境肖像,用135相机和标头,光圈打到f/8,照片中的人物及其前后景物都是清晰的;用120相机和标头,同样是f/8,人物前后的景物开始有些模糊;如此类推,当用8×10相机和标头f/8拍摄,人物除了焦点处(比如眼睛)清晰外,其他部位都已虚化,更别提前景和背景了,甚至换用广角镜头以f/8拍摄也清晰不了多少。用大画幅相机拍摄,为了追求较大的景深,除了可以运用移轴功能外,往往要把光圈开得很小,一般要开到f/22以下,甚至f/45、f/64(这也是摄影史上著名的“f/64小组”名称的由来)。更小的光圈意味着更慢的快门,根据光线条件,快门在数秒至数分不等。

郑忠民《松阴·松阳》(2014—2016)选一

再次是拍摄方式不同。大画幅相机庞大笨重,操作烦琐复杂,拍摄精细缓慢,不可能用于快速抓拍,加之往往要数秒甚至数分钟的曝光时间,拍摄的题材自然有很大的限制,拍摄的效果也大不同于中小画幅相机。客观、理性、冷静、沉稳是大画幅照片的共同特点,风景照片大气庄严,静物照片沉稳庄重,人物照片宁静威严。这是作者对世界的“凝视”,观者则借助这样的照片完成对世界的“端详”。中画幅相机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影像沉稳中带有灵动的气息。小画幅相机则灵活便利,适合抓拍快拍,影像灵动跳跃,是对时间空间的瞬间切片。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小画幅相机的发明和普及,会产生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罗伯特·弗兰克的“非决定性瞬间”,戴安·阿勃斯(Diane Arbus)、李·弗里德兰德和盖瑞·维诺格兰德等人的“新纪实”!

最后是能否进行移轴。我们人眼是一个“超级移轴相机”,会自动矫正透视变形。当我们抬头仰视高大的建筑,或者低头俯瞰城市的风景,都不会觉得建筑产生了上小下大或者上大下小的变形。但相机则不同,它会忠实地记录下这种透视变化。大画幅相机具有移轴功能,能够矫正这种变形,还能让某个平面前后都清晰,也能反其道而行之,只让拍摄场景中的某个区域清晰,其他部位都予以虚化。中画幅相机没有移轴功能。135相机的移轴镜头有一定的移轴功能,但移轴的幅度没有大画幅相机那么大,而且由于画幅、景深、拍摄方式的不同,拍摄的效果也有差异。运用大画幅相机的移轴功能拍摄的照片往往具有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除了以上两方面器材外,还有其他拍摄器材(如可拍照智能手机、无人机、宝丽来相机)、各种古典工艺(如湿版、蓝晒、蛋白、铂金等)、各种拍摄附件(如三脚架、灯具等),它们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和视觉语言。

在摄影创作中,器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往往会决定作品的成败。器材的选择不是“情怀”两个字能够轻易概括和解释的,背后牵涉到其技术语言、摄影美学等深层次的东西,因跟风、模仿等选择器材另当别论。但普通摄影人可能会忽视掉这一选择过程,习惯有什么器材就用什么器材(多为数码单反相机、数码无反相机或者智能手机),这不是一个严谨的创作态度。

2018年6月1日写,原题为《器材的技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