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阳本土摄影的转型与突破
对于某地的风土人情,最好的拍摄者莫过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摄影师。浙江省松阳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彩的乡土文化引起了当地摄影师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影像记录和艺术表达的热情。
20世纪下半叶,松阳的一些摄影师陆续拍摄了不少本土影像,但多为日常随意性的扫描,未形成自觉而有计划的行动。
叶祖青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摄影,一直坚持到现在,拍摄的照片时间长、范围广、数量多,是松阳半个多世纪社会变迁的有力见证。叶祖青还不遗余力,向亲友和公众收集有关松阳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拍摄时间跨度为清末至20世纪末,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松阳近百年来的发展变迁。叶祖青发现的《潘益澄公60岁寿照》更是将丽水摄影史提前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21世纪初,以徐利明、毛进军等为代表的松阳当地摄影家拍摄了一批唯美的风光民俗摄影精品,频频在国内外的重要展览、比赛中摘金夺银,打响了松阳摄影的品牌。
21世纪以来,以叶高兴、郑忠民、宋世和等为代表的松阳摄影家开始探索纪实摄影,拍摄题材和创作方法日渐丰富和多元,逐步突破了较为单一的艺术摄影格局。从分门别类地拍野鸟、植物、城区、乡村,到有计划地组织拍村活动,再到深入地开展本土影像调查,对松阳的生态人文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呈现,松阳的纪实摄影真正从自发行为转向自觉行动。
宋世和《中华秋沙鸦》(2009)
松阳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鸟类提供了繁殖栖息地,也是许多候鸟的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地。自2006年至今,宋世和、叶高兴、叶东龙等松阳摄影家分别在松阳、丽水境内拍摄记录了野鸟342种、355种。宋世和先后编著出版了《松阳鸟类》《丽水鸟类》《松阴溪上的中华秋沙鸦》。松阳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多样,植物资源丰富,森林群落繁多。有关松阳境内树木和药用植物的影像调查、古树名木的监测、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资源的调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因而参与人员以林业工作者为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松阳开始大规模的城区建设,一些老街区先后被拆掉。包桂林觉得有必要记录下这些即将消逝的场景,开始拍摄城区的变化,同时录制视频,坚持到现在,积累了不少有关县城变化的静态和动态影像。他还拍摄制作了何为松关于松阳历史沿革的方言口述史系列短片《松阳史话──何老师说松阳历史》、松阳县城老街的传统手艺人系列短片《匠心》。
2007年以来,郑忠民对松阳县城老街的传统手艺人进行采访拍摄,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和影像资料。2015年后开展整理编辑工作,于2017年编著出版了《老街上的能工巧匠》。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的乡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郑忠民以松阳为中心,选取浙西南地区新农村中的典型建筑设施进行影像采集,于2019年编著出版了《乡村空间》。
叶赞平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拍摄松阳山村。2007年以来,政府主导的旧村改造、农村宅基地整理、危旧房改造等运动使原本就处于没落之中的山村面临迅速消亡的命运,这迫使叶赞平加快了拍摄进度,并于2009年编著出版了《走向记忆的山村──浙江松阳山村纪实影像》。该书编入松阳212个山区行政村的千余幅照片,是有关松阳山村较为全面的影像记录。
鉴于乡村影像记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08年卢朝升、周星龙提出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拍村活动的建议,得到多位松阳摄影师的积极响应。于是由卢朝升编制方案,由叶高兴组织实施。先后参与的摄影师有十几位,他们被划分为3个小组。将全县20个乡镇划分为三个片区,每组负责一个片区内各村庄的拍摄。拍摄内容包括村貌、水口、古建、生产、生活、民俗、器用、肖像等,同时翻阅族谱等资料,采访村民,了解村情。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401个行政村中300余个行政村的拍摄,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2014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松阳有众多传统村落,急需形成当地的立档调查范本,为今后全面开展立档调查积累经验、提供范例。为此,在松阳县文联的组织下,由叶高兴、阙献荣、黄春爱、吕劲天组成的调查小组对中国传统村落石仓六村进行了立档调查,并编辑调查成果画册,供后续调查工作参考执行。松阳县博物馆组织推出了王永球、叶高兴主编的《中国传统村落之松阳》系列画册,多角度展现界首、横樟、吴弄、靖居、山下阳、杨家堂、周山头、石仓六村8个中国传统村落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后,在叶高兴的牵头下,松阳摄影人还完成了山下阳、靖居村的立档调查工作。2017年至2018年,叶高兴完成了对松阳所有乡村的航拍。
叶高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拍摄松阳集市,积累照片上万张。集市是传统农耕社会形成的乡村、城镇集贸产物。随着传统经济模式向现代经济模式转变,集市这一特有的商贸形式也随之变化,并慢慢走向消亡。这些影像是中国商贸形式变迁的一个切片。
2011年以来,包朝龙拍摄了数百种松阳县域内百姓农家在农业生产、家庭生活、文化信仰活动中使用的实用器物,其中不少器用现已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难觅踪迹。这些照片无疑为松阳的农耕文化留存下了一份珍贵的影像记忆。2019年,包朝龙与其女儿包静昇合著的《松阳农家器用》出版。
阙献荣《房谱》(2016)选一
作为历史文化建筑的组成部分,建筑雕刻具有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和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2016年,在松阳县风景旅游局的组织下,叶高兴、应露婷、黄春爱编著出版了《松阳三雕》。该书是对松阳木砖石“三雕”进行分门别类、深入系统的整理研究,编撰而成的一本建筑文化图文书。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大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变迁,小到宗族文化的传承延续,都浓缩在一个个家庭的演变之中。自2016年起,阙献荣的《房谱》项目采取影像调查的方式,全方位地呈现发生在松阳石仓一座古老的大宅中的百姓生活、文化符号、民间信仰、宗族传承等,通过家庭的时光变迁,反映传统农耕文明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演进和变化。
何昌平历时数年,采访拍摄了40余位松阳籍中国第一代村支书。中国第一代村支书是指从1958年行政村开始设立党支部起,一直担任或间断性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人,其入党时间一般在1949年至1959年间,1985年前后大多退位让贤。这些老支书已至耄耋之年,对他们进行采访拍摄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
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发展良好,既有传统农耕文化的留存,又有现代工业经济的引进,是中国小城镇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对其开展影像调查,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以及社会学研究的样本意义。2017年,丽水摄影节艺术总监王培权担任总策划和指导老师,叶高兴、郑忠民担任项目负责人的“特色小镇碧湖”影像调查项目启动。参与该项目的县内外摄影师有20余人,他们单独或者合作进行各子项目的影像调查,调查内容涵盖碧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
叶高兴《村落》(2008)选一
松阳纪实摄影和影像调查的做法和成果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肯定。2017年8月25日《中国摄影报》整版刊发了郑忠民的文章《松阳实践:本土影像调查探索》。2012年,郑忠民的《人家物语》被评为第二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优秀作品。2015年,叶高兴的《竞选村官》分别被评为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首届浙江纪实摄影大展典藏作品。2017年第二届浙江纪实摄影大展中,叶高兴的《乡村祭祀》入展,郑忠民的《乡村空间》提名入选,阙献荣的《房谱》入展手工书。
文献影像要及时整理归档、传播分享,成为社会的公共影像。除了参赛、发表、出版外,展览无疑是影像传播的一个较好方式。松阳在积极开展纪实专题创作和本土影像调查的基础上,分阶段先后推出了数个大型摄影展览。2009年,“根·本”乡村摄影联展在丽水摄影节上举行,展出8位松阳摄影师关于乡村的风貌、生活、居室、信仰等的影像,是松阳文献摄影的首次集体亮相。2012年春节,“这一方水土”松阳本土摄影展在松阳县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集合了35位松阳摄影师的200余幅(组)摄影作品,采用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类方法,结构性地对松阳境内的生态人文做出丰富的视觉描述。2013年,“物语”松阳乡土摄影五人联展在丽水摄影节上亮相,随后在丽水摄影博物馆展出。展览分为郑忠民的《中堂》、何昌平的《香火堂》、包朝龙的《器用》、吴关军的《灶间》、叶高兴的《小店》五个单元,均为拍摄于松阳古宅、古街和古村落中的空间摆设以及器用、物件。2014年春节,“松古物语”松阳乡土主题展在松阳县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在“物语”联展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分为《中堂》《香火堂》《古凉床》《灶间》《小店》五个单元。2015年,“乡愁”松阳乡土肖像五人联展在丽水摄影节上举办,展出何昌平的《中国第一代村支书》、叶高兴的《抗战老兵》、包朝龙的《古凉床和它的主人》、杨建民的《乡村演戏人》、应露婷的《乡村大学生》五个肖像专题。2016年,“记忆”松阳老街影像展在松阳老街举行。展览作品均出自松阳老街,展出也放在老街,36名摄影师的300余件作品分17个系列专题在老街的6个展区展出。2017年,“特色小镇碧湖”影像调查成果展在丽水摄影节上亮相,展出13位摄影师的12组专题作品。2018年,松阳乡村记录者群展在宁波国际摄影周展出,8位松阳摄影师的专题作品参展。此外,还多次在县城举办春节专题影展,在酉田、平田、山下阳等村举办村级影展。松阳原点影会于2015年创办了松阳摄影双年展,目前已举办了3届,其参展作品中纪实摄影和调查影像占了大多数,不管是拍摄题材和表现形式,都渐趋丰富多样了。
十余年来,松阳摄影从较为单一的艺术摄影格局向艺术摄影与纪实摄影并驾齐驱的格局转变,从单幅打比赛到专题办展览转变,从个人随意性的影像扫描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像调查转变,是有其深厚的现实和文化背景的。松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引起了当地摄影师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影像记录的热情。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有关国内外摄影发展动向的信息纷至沓来,加上各种线上线下的培训班、研修班、工作坊等的兴起,打开了松阳摄影师的眼界,引起了他们思维观念上的转变。他们对于纪实摄影和影像调查的选择和实践正好契合了当下摄影界对于本土影像的关注热点。2013年成立的松阳原点影会在叶高兴会长的带领下,通过做展览、建论坛、办讲座、搞培训等措施来促进创作,在推动纪实摄影和影像调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倡创作的多元化。
2013年11月18日写,2014年2月18日改,入选《2014第三届“田园松阳”论坛文集》。2015年6月16日再改,入选2015浙江纪实摄影大展研讨会交流论文,被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微信公众号转发。2017年7月18日补充完善,作为2017年7月21日至23日在松阳举办的2017浙江省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暨乡村影像松阳论坛的交流论文。原刊于2017年8月25日《中国摄影报》、《浙江档案》2017年第11期、《丽水摄影》2017年第4期、《丽水美术》2017年第5期、2017年8月31日《新松阳》报。2019年10月7日改,刊于《中国摄影》增刊《何以居:江南秘境·松阳》。2020年8月15日在以上文本的基础上予以整合完善,形成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