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之外,艺术之外

摄影之外,艺术之外

我们不只是用相机拍照。我们带到摄影中去的是所有我们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爱过的人。

——安塞尔·亚当斯

陆游教儿子写诗,说:“工夫在诗外。”(语出陆游诗《示子谲》)当你将诗词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时,当然要从诗词之外去寻找创作的源泉。摄影也不例外。

这样的现象值得关注: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使用摄影或者说影像的媒介来做作品;另一方面,其他学科的专业人士进入摄影界,其作品独特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很快受到青睐,成为展览和奖项的宠儿。

在摄影术发明之前,从来没有这样一种媒介与现实具有如此的紧密性,对其他学科和艺术门类具有如此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在这个信息网络时代,摄影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

清华美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邓岩曾说:“在策划(2017丽水摄影节《如果艺术可以从新再来》)展览时,我选择的很多艺术家本科都不是学摄影的,他们有学生物、物理或者雕塑的,在研究生阶段都选择了摄影,其原因不是他们爱照相,而是他们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或者要干预整个社会思考的时候,他们觉得摄影这个媒介是最适合的。第二时间选择摄影的人,才知道摄影是什么。”[1]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很多人是第一时间选择摄影的,将摄影当作业余爱好和娱乐方式。这固然是一种选择,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摄影往往流于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郑忠民《乐园》(2012—2015)选一

那如何登堂入室、更上层楼呢?当然就是要明白摄影这个媒介的特性,跳出摄影乃至艺术的圈子,从社会的大环境来看待摄影,把摄影当成思想文化表达的手段。换言之,这就是要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重建对摄影的深度认知。不一定要成为相关学科的专家,多学习了解总会带给你不一样的视界和启发。

艺术。摄影改变了艺术的发展,艺术也影响了摄影的演进。学习艺术知识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其内容包括艺术史、当代艺术及其基本理论。艺术是相通的,从事艺术工作或者有艺术爱好也会对摄影产生影响。

传播学。作品只有在传播中才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传播是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前期创作和后期成效的桥梁和纽带。这个桥梁如何有效选择、如何充分利用对作品至关重要,否则作品再好,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近年来跨媒体作品的出现和流行是与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的。

郑忠民《欢乐时光》(2016)选一

民俗学。民俗风情是广大影友喜欢拍摄的内容和题材。那么,什么是民俗和民俗学?民俗学与民俗摄影的关系如何?该如何着手开展民俗摄影?这些问题不少摄影人却回答不上来,导致民俗拍摄题材过于集中,民俗事象采集表面化和碎片化,过分追求唯美而忽略民俗事象的信息和内涵,等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学习民俗学来解决。

人类学。摄影早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关于某一地域某一族群的摄影项目往往能引起人类学家的关注,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这需要摄影者具备一定的影像人类学知识。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完全可以用来进行相关的专题摄影。

哲学。哲学探究世界万物的普遍规律,是全部科学之母。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其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艺术当然属于哲学的研究范畴,艺术还能成为探究哲学问题的一种方式。学习了解东西方哲学史和艺术哲学(即美学)非常重要。

摄影很小,仅仅是社会文化在视觉领域的局部投射而已。摄影又很大,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摄影之大当然要从摄影之外来探寻。摄影不仅仅是摄影,而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息息相关。摄影不是跨界的,它本来就是无界的。摄影早已全方位地介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杂家。从摄影之外、艺术之外看摄影,我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眼光就会变得更加敏锐、多元而深入。

2018年4月6日写,原刊于2018年5月2日《人民摄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