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史和当代摄影
学习任何东西,都需要从历史进程中了解发展脉络、吸收营养成分。摄影也不例外。
(一)世界摄影史和当代摄影
世界摄影史的撰写有各种角度和侧重点,如有的侧重于摄影器材、技术和工艺的演进,有的侧重于摄影流派的演变和摄影大师的介绍,有的侧重于摄影作为现代的媒介与社会文化以及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学习世界摄影史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书籍。
赵刚所著《世界摄影美学简史》条分缕析、简洁精练地阐述了摄影术诞生之初直至当代,世界主要摄影美学的产生、发展与传承,而摄影美学常常以摄影思潮及摄影流派的形式出现。建议想在艺术摄影(与档案、新闻、科技、商业等实用摄影相对)上有所发展的初学者先看这本简练的艺术摄影史书,以建立起对于世界摄影史的基本认识框架,然后再去看其他的摄影史书,补充更为详尽的摄影发展知识,这样会更有效果。
英国艺术史家伊安·杰弗里(Ian Jeffey)所著《摄影简史》(Photography as Concise History)以简明的语言评述摄影史上的重要摄影家,以此探讨摄影的特性、照片的评判标准、摄影与社会发展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欧洲和美国摄影发展的联系和差异等有关摄影的重要课题。它不仅仅是摄影史的叙述文本,更是基于摄影的历史演进之上进行的有关摄影的研究著作。而他的另一部著作《怎样阅读照片》(How to Read a Photograph),既开启了理解、阐释、欣赏名家照片的途径和方法,又提供了一部由精彩照片组成的世界摄影史。
英国格雷汉姆·克拉克(Graham Clarke)所著《牛津艺术史:照片》(Oxford History of Art: The Photograph,中文版名为《照片的历史》)属于“牛津艺术史”的分册,也是关于如何阅读名家照片的书籍。它以摄影史上128幅重要作品为例,梳理了风景、城市、肖像、身体、纪实、艺术、观念等类型摄影的发展进程,在历史与批评的语境中探索了摄影的本质问题。
法国安德烈·冈特尔(André Gunthert)、米歇尔·普瓦韦尔(M ichel Poivert)主编的《世界摄影艺术史》(L’art De La Photographie)由11位文化界和艺术界学者撰写的10篇研究成果组成,围绕着艺术和文化的根本问题这一脉络展开,重点探究了摄影术发明前后器材技术的探索和摄影文化的建立、摄影与科学观察、画意摄影、业余与专业、媒体的发展、文献与纪实、实验性创作与先锋战略、摄影机构等问题。该书并不是介绍一种媒介的通史,没有各个流派及其代表摄影师的详细介绍,每章的作者以自己的视角和方式切入某个话题,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从中间任意一章选择阅读。
英国格里·巴杰(Gerry Badger)所著《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 How Photography Has Changed Our Lives)是伴随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同名纪录片于2007年推出的摄影史著作。著名摄影家马丁·帕尔(Martin Parr)在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年度摄影书籍推荐中给予该书高度评价:“这是一部优秀的摄影史导论,它带领我们穿过错综复杂的历史,理解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摄影作品,并展现了摄影随着技术进步而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摄影既简单又复杂,巴杰的书成功地以清晰、权威的方式梳理了有关摄影的种种论争。”
美国迈克尔·R. 佩雷斯(Michael R. Peres)主编的《焦点简明摄影百科全书》(The Concise Focal Encyclopedia of Photography,简称及中文版译名为《摄影百科》)最初出版于1956年,50年来不断修订更新。新版的《摄影百科》摒弃了以往百科全书的字母顺序结构,采用科目划分的方式,以摄影的技术进步和思想演变为纵轴,以每个时代的摄影发展现状和问题为横轴,既有摄影史的框架结构,又有百科全书的完备知识,内容涵盖摄影技术的演变,技术创新者小传,经典作品精选,摄影师传记,各类型摄影,博物馆、画廊、收藏、市场,摄影教育,摄影工作坊,摄影工作室,理论和批评,新闻摄影的伦理,杂志与出版,对影像的保护,感知、证据、真相与观看,等等。
美国内奥米·罗森布拉姆(Naomi Rosenblum)所著《世界摄影史》(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最初出版于1984年,现已是第4版。作者以宽广的视野,收集世界各国大量的摄影师及其作品,为此书选录了800多幅摄影作品,构建了一部相对完整的摄影史,内容充实、史料丰富是它的重要特点。该书编辑了有关各摄影类型的六个图片集,为摄影领域的杰出摄影家编写了人物小传,还收录了三段技术简史,阐述了摄影器材、材料和工艺的演进与发展过程。
“当代摄影”这个词汇脱胎于当代艺术,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不完全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产生于此时此地),也不仅仅是一种题材和表现形式(当今的主题和新锐的表现形式),更不是指一种摄影类型或者风格、流派,于是对当代摄影不可能像摄影史那样进行明确的历史分期或者流派区隔。关于当代摄影的图书基本上有两类:一是根据主题或者表现形式的不同予以大致的分类介绍;二是对有代表性的当代摄影家分别予以介绍,不做分类。前者如英国罗伯特·肖(Robert Shore)所著《后摄影:拍照的艺术家》(Post-photography : The Artist With a Camera,中文版翻译为《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英国夏洛特·科顿(Charlotte Cotton)所著《作为当代艺术的照片》(The Photograph as Contemporary Art)和英国马克·德登(Mark Durden)所著《今日摄影》(Photography Today)。这种分类介绍仅仅是为了分析与阐述的方便,以至于同一个摄影师的不同作品会分别出现于《今日摄影》的不同类别中。后者如阮义忠所著《当代摄影大师:20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新锐:17位影像新生代》,以及孙京涛编译的《时代的眼睛:史上15位摄影大师的艺术品评》。此外,林路所著《当代摄影》与顾铮所著《当代摄影家研究》同为普通高校摄影专业教材,则分别对应于上述两种图书。
美国弗里德·里奇(Fred Ritchin)所著《摄影之后》(After Photography)与前文提到的罗伯特·肖所著《摄影之后:拍照的艺术家》不同,它不是讨论当代摄影家的作品的,而是更深入一层,探究的是在数码时代,作为转变中的媒介策略,摄影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影响以及所蕴含的潜力和危险。
顾铮所著《当代摄影文化地图》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考察当代摄影,内容涉及当代摄影的理论和实践、摄影的制度(博物馆、摄影节、双年展、画廊、策展人、经纪人、博览会、基金会、奖项、艺术家居住制度、图片经纪社、摄影组织等),以及摄影的展示与传播、市场与保存、教育等。
有关摄影史的书写视角和叙述逻辑不断地延伸和拓展。摄影作品展示和传播的载体和媒介(比如展览、摄影书、报刊等)在引导表现方向、推动摄影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成为摄影史的一部分,对它们进行梳理也是摄影史书写的重要方式。有关展览历史的著作有意大利亚历山德拉·莫罗(Alessandra Mauro)编著的《照片秀: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Photoshow: Landmark Exhibitions that Defined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有关摄影书历史的著作有安德鲁·罗斯(Andrew Roth)2001年所著《101本书的书:20世纪精华摄影书》(The Book of 101 Books: Sem inal Photographic Book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马丁·帕尔和格里·巴杰于2004、2006和2014年编著出版的三卷本《摄影书的历史》(The Photobook: A History)等。马丁·帕尔还和沃辛克·朗德格伦(Wassink Lundgren)于2016年编著《中国摄影书:从1900年到现在》(The Chinese Photobook: From the 1900s to the Present)。这些著作的推出都是建立在对摄影书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展览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历史研究、理论构建和策展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了解了摄影史和当代摄影的基本知识框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再去详细研读有关新闻、纪实、人像、风景、街头、时尚、静物等各类别摄影,以及中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各国别摄影的发展史。除了总体的了解和掌握外,还要较为详细地研究其有代表性的摄影家,包括他们的创作脉络、主要作品以及相关的评论、访谈、传记、展览、摄影集等图文资料。
摄影图书、画册,特别是摄影家的作品集价格往往不低,特别是著名摄影家的成名作、代表作及其早期版本价格飞涨,不是一般影友所能承受的。在选择摄影家的图书特别是摄影集时,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一是优先选择在摄影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比如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The Decisive Moment)、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The Americans)等。二是选择自己正在研究的。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四是选择跟自己将要或者正在拍摄的项目有关的。五是优先选择价格便宜的,比如摄影家新近出版的摄影集,成名作、代表作的新版、复刻版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弥补自己阅读视野上的不足。
随着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不断深入,摄影史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以上所列仅仅是摄影史研究成果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多为现代的部分。要全面地掌握摄影的发展及其研究的历程,就要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地域两方面来充实相关的知识。
(二)中国摄影史和当代摄影
国内从事摄影史研究的专家及学者不多,加上历史和现实诸多条件的限制,有关中国摄影史的专著极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摄影史。
1982年,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了《中国摄影史》编写组。198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吴群所著《中国摄影发展历程》。次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了马运增、陈申、胡志川、钱章表、彭永祥编著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1998年、1996年又分别出版了蒋齐生、舒宗侨、顾棣编著的《中国摄影史1937—1949》、陈昌谦编著的《当代中国摄影艺术史1949—1989》。至此,完成了1840年至1989年近一个半世纪中国摄影史的编写出版工作,填补了中国摄影史研究的学术空白。
鲍昆主编的《摄影中国──中国摄影50年》是2006年为了庆祝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50周年而编撰的大型画册,引入策展人制度,将时间拓展至1949年,以时代顺序为主要脉络,兼顾体裁分类和地域现象的断面展示,从纵横两方面对50年来中国摄影的发展进行了比较明晰的聚合整理,为今后的历史书写和摄影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影像资料。
2009年有数本摄影史图书出版。宿志刚、林黎、刘宁、周静所著《中国摄影史略》放弃编年体的写作方式,而采用分类史的写法,框架结构看似简单,内容却更为丰富。杨小彦所著《新中国摄影60年》从观看秩序与视觉记忆的主题切入,通过有选择的摄影分类与图像解释,来揭示新中国视觉观看和摄影发展的基本面向,从而让摄影史具有了社会史的价值。顾棣所著《中国红色摄影史录》(上下册)分为叙事篇、影像篇和档案篇,史料丰富翔实,是对20世纪30年代直到50年代初解放区摄影事业较为完整的呈现。
2011年陈申、徐希景合著的《中国摄影艺术史》以更为丰富翔实的史料素材和图片,梳理和撰写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摄影史的书写日渐丰满起来。
英国泰瑞·贝内特(Terry Bennett)所著《中国摄影史1842—1860》(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1842—1860)、《中国摄影史:西方摄影师1861—1879》(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Western Photographers 1861—1879)、《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China: Chinese Photographers 1844—1879)系列丛书以广泛收集的各种图文历史资料,考证和研究了由19世纪进入中国的西方摄影师和中国的本土摄影师及其摄影实践构成的早期中国摄影史。
《中国摄影: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摄影40年(1976—2017)》是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举办的同名展览的画册,对百余年来的中国摄影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则是2014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同名展览的画册,以北京奥运会和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历史节点,对中国当代摄影2009年至2014年间的作品予以相对集中的展现与考察。海杰所著《屏幕生存: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摄影切面》则是对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摄影15年的典型作品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评述。2011年顾铮所著《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则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非主流摄影人对于摄影本体的自觉追求和探索,是对20世纪初中国摄影现代转型未完成的现代性的第二次追求与实现,这30年来中国当代摄影实践仍然有着巨大的潜力。
2004年朱其主编的《1990年以来的中国先锋摄影》介绍了48位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并由多位批评家从理论和实践、风格和背景方面对先锋摄影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王刚主编、姜纬执行主编的《纸上纪录片·锐系列》(三册,2013)呈现的则是44位当代摄影师的新锐影像。刘铮主编《中国当代摄影图录》的编辑始于2016年,目前已编辑70册。它以摄影家个人摄影集的形式,系统地整理和呈现中国当代摄影的创作案例,描绘出几十年来中国当代摄影创作的全景画卷。
2005年邱志杰所著《摄影之后的摄影》是一本当代摄影的语法手册,对当前流行的图像处理手段进行了一次不完全的盘点,附上案例解析,从而使表面上看起来一团乱麻的当代摄影现象变得一目了然。该书可以作为了解当代摄影的入门图书,也可以作为当代影像的练习手册,通过模仿、融合甚至逾越这些游戏规则来走进当代摄影创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