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的要义
针对以上存在的认知和实践上的问题,要做好民俗摄影,需要掌握以下民俗摄影的要义:
一是要求真务实,弘扬文化。民俗摄影的受众面一是民俗学研究者,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俗影像既有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的价值,又有弘扬传播民俗文化的意义。在这个网络和自媒体时代,图像的传播会产生广泛而深层的社会效应。民俗摄影一旦失去真实性,则会让公众产生偏见,对研究产生误导,以讹传讹,很难纠正,后果不堪设想。要保证影像的真实性和说明文字的准确性,警惕过分追求美而损害真,肆意导演、摆拍,甚至PS造假;警惕不经过调研,凭想当然撰写文字说明。民俗摄影的目的是反映生活、传播文化、收藏历史,决不可随意而为。民俗摄影的魅力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的美。民俗摄影工作者从一开始就要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尊重事实,尊重拍摄对象。
郑忠民《集市》(2007—2009)选一
二是要深入学习,提高素养。从事民俗摄影需要掌握系统的民俗学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要对拍摄的相关主题进行深入调研,查找文献资料,对拍摄的民俗事象、民俗活动事先有充分的了解,并制定详尽的拍摄计划,才能在拍摄中有的放矢,抓住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和有意义的瞬间。
优秀的民俗摄影工作者不一定是民俗学专家,却一定对民俗及民俗学有较深入的了解。反之,优秀的民俗学家不一定是民俗摄影家,因为摄影本身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民俗学家的摄影和摄影家的民俗摄影是有一定区别的,前者服务于民俗学研究,是民俗研究的一种手段;后者是以民俗事象为题材的摄影创作,借此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立场。
三是要深入生活,调查研究。民俗摄影工作者只有靠近拍摄对象,将自己融入当地的民俗生活,进行实地采访调研,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拍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是一到现场,手忙脚乱,拍摄一些表面化的场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田野调查法”,又称为“田野作业法”“直接观察法”,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民俗摄影的重要方式。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深入的实地考察,以期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梳理出民俗文化的一般规律和法则。摄影在民俗事象田野调查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成为田野调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田野调查工作的核心。
田野调查的内容包括文本(收集和记录民俗事象的资料)、形式(民俗事象的具体表现形式)、语境(民俗事象的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等。田野调查的方法有资料收集、走访调查、信息采集、录音、录像、摄影等。
四是民俗摄影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对某一种类的民俗事象,用单幅照片往往难以呈现该民俗事象的流变进程、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要将深度采访、资料搜寻、旧照收集、现场拍摄等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摄影专题。大型的民俗专题还可以细分为几个小专题。组照中的每幅照片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它们以一定的逻辑性相连接,如时间上的线性、空间上的推进等,共同为全面、完整、深入地表现主题服务。
五是照片与文字的结合。在民俗摄影中要谨慎处理图像的视觉属性和文献属性的关系问题。缺乏文字说明的“锚定”,图像的解读将呈现多样化和不确定性。文字说明一般分为总说明和分说明。总说明要交代该民俗事象的历史发展、流变过程、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活动流程、文化内涵等,同时注明拍摄情况。分说明要阐述每幅照片的背景、知识、人物关系等,而不是重复阐述照片中显而易见的内容。文字说明与照片、总说明与分说明之间不应有过多的重复内容,而应是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
六是民俗摄影作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不但要求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文献史料价值,还应该具备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欣赏价值。民俗摄影不是简单随意的记录,而是对民俗文化的独到理解和洞察。民俗摄影作品不能仅成为民俗研究文章的插图,脱离开文字说明,民俗摄影作品应该仍然是“成立”的,仍然会受到群众的喜爱。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完全可以进入美术馆、博物馆展览,经典作品甚至是影像收藏市场的宠儿。
2016年8月31日写,原刊于2017年10月27日《中国摄影报》、2019年7月17日《人民摄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