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片还是数码

胶片还是数码

我是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

1994年在大学念书时,我选修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摄影课,掌握了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此后,常拿着大哥送给我的海鸥DF-1相机拍这拍那,对摄影的兴趣越来越浓。1996年毕业并参加工作后,我把家里一个小房间的门窗蒙上黑纸,添置了暗房的全套设备,自己冲洗、放大黑白照片。那时也拍彩照,送照相馆冲洗、扩印。

2000年我购置了第一台胶片单反相机,2002年又添置了一台。外出拍片时,两台相机里装着不一样的胶卷,要么是黑白和彩色,要么是彩色加反转。为了节约胶卷,快门都要省着按。尤其是反转片,只有遇到特别好的场景才会按下快门。那时一年能拍摄七八十卷,已经是天大的数字了。

我购买第二台胶片单反相机的2002年初,数码单反相机还是很贵,都要数万元。以当时的经济收入水平和增长速度来看,我猜想:要用上数码单反相机,至少要等七八年,故决定购买一台中档胶片单反相机。没想到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料。次年8月,佳能推出首款万元以下的数码单反相机EOS 300D。此后,数码单反相机的价格一路下跌,身边好多影友先后买来用上了。在这样的情况下,2005年我也顺理成章地用上了数码单反相机。

胶片凝结了我十余年的感情,是难以割舍的。然而,一旦用上数码单反相机,我竟然有近十年时间没有拍过胶片。为何如此“绝情”呢?一句话:我对胶片是既爱又恨。爱,当然是胶片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和珍贵的回忆;恨,则是胶片拍摄实在是太折腾、太麻烦了。

郑忠民《松阴·松阳》(2014—2016)选一

拍好的胶片是摄影人的心肝宝贝,但对照相馆工作人员来说,仅仅是工作对象而已。他们只追求工作效率,从不细致地规范操作,不会精心保护影友的创作成果,以致冲洗后的胶卷上总会留下斑驳的指纹和划痕。每送底片去扩印一次,其上的划痕就增加不少。如此,一张底片扩印十来次后,基本上就面目全非,可以报废了。扩印好的照片则会留下底片划痕、灰尘等痕迹,多为灰线和灰点,需要用毛笔蘸着照相专用透明水彩颜料仔细修片。而照片的反差、影调、色彩等能否达到要求,就要看运气了。邮寄到大城市的图片社冲洗、扩印,质量稍好些,但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些问题。再说,邮寄的费用和风险都很大。

新世纪初,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数码扩印打印技术的普及,图片社开始提供底片扫描服务。扫描底片可以保护底片免受一次次的虐待,但扫描的效果不是很好,划痕和灰点照样存在,后期修片仍然是费时费力的事情,只不过从水彩修片转变到电脑修片罢了。扫描的偏色问题很是让人头疼,清晰度、反差、色彩等都难以让人满意。反转片则还是要邮寄到大城市的图片社进行“专业扫描”,但扫描的结果也往往让人大失所望,画面晦暗,色彩失真。“电分”的效果确实好,但那价格不是我等工薪阶层摄影人可以承受的。

在对扩印、扫描质量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于2004年购买了135底片扫描仪。自己扫描总比送图片社扫描好些,但仍然无法有效解决照片的划痕、灰点、偏色等问题,后期修片仍然麻烦,而且反转片的扫描效果特别不好,这使我在次年不得不毅然决然地使用起数码单反相机。

在胶片时代,搞摄影的人是不是都有我这样的麻烦经历呢?

一次,外地的一位摄影人来松阳拍片。我一个月才拍摄几个反转片,而那位仁兄狂按快门,一天就拍了一二十个,而他的片子都是拿去电分的,一天的拍摄花费相当于我几个月的工资!另据报载,一摄影家举办摄影展,光扫描后修片调片,就由数位专业人员折腾了几天几夜。看来,要想免除后期的烦恼,专心拍摄胶片,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做保障啊!

使用数码单反后,我的一切烦恼都没有了。所见即所得,不会像胶片那样,像质会因为冲洗、扩印、扫描等环节的影响而降低。尤其是使用RAW格式拍摄,能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广的后期处理空间,拍摄后还能更改白平衡设置,免除了画面偏色的烦恼。数码相机高感光度下的拍摄效果越来越好,在暗弱光线条件下的拍摄得心应手,这是胶片时代无法解决的难题。虽然数码单反相机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可以长期使用,没有胶片那样的耗材和扫描等费用,单张照片的拍摄成本远低于胶片。对于工薪阶层摄影人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创作利器了。

手里的数码单反相机换了好几台了,我一直用得很顺手,胶片还是数码的问题,对我来说似乎已经解决,完全不必再纠结了。

2012年6月,我参加了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锐意先锋”杭州摄影工作坊的学习。导师建议我用大画幅相机拍摄有关家庭居室摆设的专题(即后来的专题《人家物语》),展览时以超大幅面呈现,让反映生活信息的细节充分呈现出来,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说得很有道理,我不禁有些动摇了:要不要重新回归胶片?

要想进入大画幅摄影领域,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购置大画幅相机及其配件,前期至少投入两万元。第二,拍摄的作品需要数码化,后期的扫描、修片、调整必不可少(可以自购扫描仪自己做,也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来做)。第三,胶片的消耗、冲洗、扫描等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第四,扫描后的数字文件很大,原有的电脑已无法应付,需要升级。第五,拍摄会变得很慢,对我这样公务繁忙、拍摄时间本就极少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是否适合?综上,大画幅摄影是需要专业的器材、设施和技术(或者技术人员)作为保障的,面对这些问题,我都做好准备了吗?都可以很好地解决吗?这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那么,用中小画幅相机拍胶片能行吗?那年9月拍摄一个小项目时,我原准备先用数码单反相机试拍,再用胶片单反相机装反转片正式拍摄。为此专门买来几卷反转片,并找出七八年未用的胶片单反相机进行调试。结果数码拍摄非常成功,我最终还是放弃了胶片拍摄。用反转片拍摄后,经过漫长的冲洗、扫描、修片、调整,最后的效果还不如数码,我又何必如此折腾呢?无论分辨率、锐度、色彩还原、动态范围等方面,数码影像都早已全面超越胶片了啊。

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拍摄胶片能够使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能够细致而专注地把照片拍好,而不是靠狂按快门瞎蒙。个人认为,这种寄希望于通过某种材质的“缺陷”来达到摄影创作水平提升和突破的想法,是幼稚而可笑的。按照这种逻辑,我们是不是都要回到摄影史的发展初期去?

我的体会是,以前拍摄胶片时过于吝啬快门,使许多本来很有价值的瞬间在有意无意间流逝掉了。而今查看那些胶片,大多为光影漂亮、内容空洞的废片,令人扼腕不已。遇到值得拍摄的东西,就应该多拍,不让其成为遗憾,而这正是数码摄影的优势所在。当然,多拍不等于滥拍。建议直接从数码相机走入摄影的影友能接触一下胶片,这对养成细致观察世界、预知判断画面、精确抓取瞬间的习惯很有裨益,而不是依赖电子屏幕取景或回放画面。

郑忠民《老街上的能工巧匠》(2007—2017)选一

数码相机从出现到普及用了不到20年,就让发展已百年的胶片迅速没落,导致柯达破产保护、乐凯胶片停产。数码相机带来的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让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拍摄和传播成为现实,而且改变了观看和拍摄的态度,以及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器材的选择并不能作为评判摄影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在信息化时代,数码摄影会给摄影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这虽然让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摄影人难以接受,却是历史的必然,投入数码的怀抱是大势所趋。仅有少数摄影人还在坚守着胶片的阵地,追寻着其渐行渐远的身影。

当然,选择数码还是胶片,甚或湿版、蓝晒等古典工艺,是摄影师的自由,需要从个人的喜好、拍摄的题材、表达的主题、展示的方式、传播的效果等来综合考虑。对于我来说,胶片不是不好,而是并不适合。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多拍片子。至于要不要回归胶片,还是不要去想的好。

哦,应该是“目前”不适合,“暂时”不去想。连我自己都没想到,仅仅过了两年时间,我就开始重返胶片了。

没有任何征兆,2014年10月的某个晚上,我头脑里忽然冒出一个念头:将近十年没有拍过胶片,现在想拍了,而且是用胶片中画幅相机!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家里有老爸用过的胶片双反相机海鸥4A,不必投入资金另购相机;拍好的胶片可以拿到图片社扫描,不用购买扫描仪;买来胶片就可以马上拍了。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用海鸥4A拍摄之后我发现,由于镜头像场弯曲过大导致焦外成像有强烈的旋转效果,即旋焦效果,表现为画面中心相对清晰锐利,而偏离中心的焦外区域呈漩涡状。当使用大光圈或者加近摄镜时更加明显。这是早期镜头的故有缺陷,虽然能取得特殊的拍摄效果,但对于我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好多片子都没用,需要重拍。于是我不得不购买了玛米亚双反相机C330 S。胶片拿到店里进行高精度扫描,价格是很贵的,而且扫描的素质无法把控,我又购买了一台平板扫描仪。

胶片和数码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并行及相互补充的。对于多数题材,我还是习惯用数码相机拍摄,拍摄结果更容易掌控些。胶片的拍摄题材基本上是我的家乡浙江省松阳县松阴溪沿岸的风景。拍摄进行得很慢,出去一天能拍摄一两卷算多的,有时一两个月都拍不了一卷。后期的扫描、修片、调色等麻烦事仍然不少。渐渐地,我失去了耐心,过了两年,就把相机连同没拍完的胶卷全部转让给了影友。

2020年,我参加“宿描”浙江莫干山艺术家驻地计划时,用2002年购买的那台胶片单反相机,装上一直放在冰箱里、已过期6年的柯达E100 VS彩色反转片拍摄了莫干山的山水,效果还不错。看来,我虽然对数码摄影情有独钟,但对胶片摄影还是念念不忘啊!那我以后会不会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呢?嗨,谁知道呢!

2015年3月18日写,原刊于《丽水摄影》2016年第2期。2020年8月12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