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还是彩色

黑白还是彩色

我们的世界是缤纷多彩的,然而,在1839年摄影术宣布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能拍摄黑白(或者棕色、银灰色)的照片。那时流传下来的、没有色彩信息的照片,使得历史留下了许多遗憾──百年前流行什么颜色的服饰?当时的民居、建筑有什么色彩特征?人们喜欢用什么样的色彩来装饰其生活环境?对于这些,我们都无法准确地判断,只能凭想象来猜测。为了弥补照片色彩信息方面的遗憾,当时的人们在黑白照片上手工上色,即用笔刷在照片上涂上油画颜料、水彩颜料或者粉状颜料。给照片上色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业余的摄影师,甚至普通的民众都能做,但人们并不满足于这种简单的上色,用照片来再现这个美丽世界的固有色彩,仍是人们对摄影术的一大梦想,人们一直没有停止追寻彩色摄影之道的脚步。

郑忠民《奔走的风景》(2011)选一

1861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发明了“加色法”摄影术:用红、绿、蓝3块滤镜分别拍摄3张黑白玻璃负片,通过这些负片得到3张黑白玻璃正片,再用3架分别装备了红、绿、蓝滤镜的幻灯机进行投影叠加,得到全彩色照片。1869年,法国人路易斯·达科斯·迪·豪隆(Louis Ducos Du Hauron)发明了“减色法”摄影术,并制作了纸质的彩色照片。1907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Auguste Lumière & Louis Lumière)发明了彩屏干版摄影术,这是一种简单易学的彩色摄影法,但曝光时间太长,不能拍摄运动物体。20世纪30年代,徕卡35毫米相机进入主流市场,柯达启动了35毫米彩色幻灯片的市场推广,而电影业、广告业和新闻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彩色摄影的应用。爱德华·斯泰肯(Edward Steichen)、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ászló Moholy-Nagy)、哈里·莫利·卡拉汉(Harry Morey Callaghan)、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伊芙·阿诺德(Eve Arnold)等一批摄影家接受了彩色摄影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当时“黑白是艺术,彩色是商业”“黑白是专业,彩色是业余”的观念还是限制了彩色摄影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的被接受程度,并被“严肃”的专业摄影师所摒弃。彩色摄影的很多不确定性,比如冲印工艺复杂、稳定性不足、容易褪色、保存条件更为严苛等,使得不少摄影师对其避而远之。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比尔·布兰特(Bill Brandt)、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等人就不喜欢彩色,而像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等已在黑白摄影领域取得成就的摄影家,即使尝试了彩色摄影,也不会贸然拿出来展示。低廉、简便、可控、稳妥的黑白胶片仍然是大多数人的首选,占据绝对的主流地位。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所改观。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彩色摄影师,如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威廉·艾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乔尔·迈耶罗维茨(Joel Meyerowitz)、乔尔·斯滕菲尔德((Joel Sternfeld)、米奇·爱泼斯坦(Mitch Epstein)等在彩色摄影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树立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其作品不断启发、影响着后来的摄影师。

从摄影史的发展历程来看,黑白是摄影的前奏,彩色才是摄影的主流和未来的方向。然而,1989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举行庆祝摄影术诞辰150周年回顾展时,黑白摄影仍然是重点,入展的彩色照片寥寥无几,这与黑白、彩色摄影交替发展近百年的史实极不相称。

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字化影像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和桌面打印技术的发展使得数码摄影迅速普及,胶片摄影日渐式微。彩色摄影逐渐成为摄影师的最佳选择,黑白摄影不再那么常见了,成为小众的“高雅”艺术。当然,就像电子书没有取代纸质书籍、数码没有取代胶片那样,彩色也不会取代黑白,黑白摄影仍会继续发展下去。

在中国,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彩色摄影的发展并没有与世界同步,而是晚了许多年。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大城市里,旅游景点纪念照还是120黑白胶卷接触印相的方幅小照片。我的父亲手头还留有这样的纪念照。那时个人拥有相机的情况还不常见,拍摄彩色照片更是奢侈,非普通人所能承受,而且国内无法冲印。直到90年代初,彩扩店在各地纷纷涌现,彩色照相变得方便快捷、经济实惠后,才真正流行起来。进入21世纪,数码相机、可拍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更新换代加速,价格不断下降,拍照技术要求不高,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全民拍摄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庞大的摄影爱好者队伍。如果把所有经常会去“拍点啥”的人都算在内,彩色摄影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纯粹玩黑白摄影的人相对小众。但黑白影像还是很有魅力的,仍然有不少摄影人坚守着黑白摄影的那块领地,默默耕耘,辛勤劳作。特别是近年来,虽然数码影像技术飞速发展并日臻完善,黑白摄影却重新受到青睐,出现了一股“回归经典”的潮流。越来越多从彩色摄影、数码摄影进入“摄影圈”的人纷纷回归黑白胶片和古典工艺。另一方面,将彩色照片转黑白或者干脆直接用数码相机(如徕卡M Monochrome数码相机只能拍摄黑白照片,或者将普通数码相机设置为黑白模式)拍摄黑白照片的,也大有人在。还有一批摄影师觉得彩色过于真实和繁杂,遂通过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相结合的方式来创作色彩效果独特的影像作品,比如手工上色法、树胶重铬酸盐法、数字色调分离法等。这原本很正常,玩彩色还是黑白,完全是个人的事,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不过,世界摄影史中曾出现过的思潮和现象,国内摄影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拍纪实的认为彩色没味,搞艺术的认为黑白更加“高大上”;黑白作品在展赛中大受青睐,在获奖作品中多能占大半边天;至于摄影画册和图书,也是黑白的居多。纪实摄影组照的“黑白率”更高。举两个纪实摄影展的例子:第二、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入展作品分别为22组、18组,黑白组照分别占了9.5组(黑白、彩色混编的组照算半组,下同)、10组;首届“乡土中国”纪实摄影展获奖作品40组,黑白组照占了23.5组,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思潮和现象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使得不少摄影人从彩色转向黑白,那些从数码回归胶片的摄影人也大多选择黑白,弄得新手一脸纠结和迷惑──搞摄影,到底该拍彩色,还是黑白呢?更多的摄影人则采取这种办法:平时拍的是彩色,等到要参赛参展了,再把作品调成黑白。特别是组照,不调成黑白,自己都没信心拿出来展示、请教。人家会说,整组色调不统一啊,不协调啊。以至于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在国外,人家早把彩色玩得很好了,为什么在国内,大家一窝蜂都去拍黑白?”

郑忠民《山水图景》(2020—今)选一

相比彩色摄影,黑白摄影强化了摄影者主观上的感受,而摒弃了一部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黑白摄影更加简洁、概括、纯粹、凝练,更加引人遐思。可以说,黑白是表现,彩色是再现;黑白是暗示,彩色是陈述;黑白是诗歌,彩色是散文。当然,这都是相对来说的,并不是绝对的。

应该承认,统一的黑白影调能够使单幅画面或者专题组照显得更加和谐融洽,不会因为背景或陪体的一丝亮色而影响整个效果。这也是纪实乃至其他摄影人喜欢黑白摄影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我们须知,历经将近两百年的发展,黑白摄影早已形成了完备的审美标准。做黑白,并不是简单地将现实场景或者彩色照片“去色”那么简单,它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表现特点,需要摄影者在拍摄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全程精细控制,才能得到高品质的黑白影像。同理,搞彩色,也不是简单地全盘照搬现实场景中的色彩信息,和黑白摄影一样,需要在拍摄的全过程中严密监控调节,逐步形成自己的色彩风格和特点。不管是拍黑白,还是拍彩色,都需要一双摄影的眼睛,在拍摄前就在头脑中形成最终的影像效果,然后运用一切技术手段最终完美地呈现出这种效果。

生活本来就丰富多彩,摄影的面貌也不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黑白还是彩色,关键还是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看摄影者个人的喜好、表达的主题、题材中色彩信息的重要性、最终的展示方式和效果等来做出抉择。而不管拍什么,都简单地“去色”,那是偷懒的做法了。

摄影家姜健在拍摄《场景》《主人》专题时,也曾犹豫过,后来干脆拍摄黑白、彩色各一套。他说:“本来也想只拍黑白,但发现有些细节黑白完成不了。比如豫东老太太身后边的棺材上盖着红布,用黑白就不知道那是什么。太多的细节需要用彩色表述,信息是最重要的,色彩有时候本身就是信息。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反转片色彩特别好,摄影的技术语言本身也是力量。”[2]

我在摄影生涯的初期,也曾折腾过数年的黑白摄影,还拥有自己的简易暗房,自己冲洗、印相、放大,经常熬夜,乐此不疲。外出采风时常采取黑白、彩色套拍的方法,即一台相机装黑白胶卷,一台相机装彩色胶卷,根据现场需要做出选择。自2007年转向纪实,特别是开始专题摄影后,我发现自己对色彩更加敏感,也更容易把握,于是拍的就全是彩色的了。除了《奔走的风景》等少数专题是将彩色照片调成黑白外,其他专题都是彩色的,其丰富的色彩信息本身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到了2014年底,当我时隔10年重返胶片摄影时,我毅然选择了彩色负片,丝毫没有犹豫过。

2015年3月10日写,原刊于2018年8月1日、8月8日《人民摄影》报(连载)、《丽水摄影》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