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摄影

风景摄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引发了空间景观和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急剧的变化吸引了一部分西方摄影家来中国拍摄迥异于西方的风景及其流变。受西方摄影潮流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部分中国摄影家逐步从对事件的关注转向对空间景观的关注,这就是中国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景观摄影”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下产生的。空间转向以深入的细节描述赋予现实问题以深度,提供反思现实的空间维度。这种转向是从快照到凝视,从叙事到非叙事,从情节捕捉到细部呈现,从强调瞬间性到摄取空间的时间切片,从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到关注人的生存空间的转变。这时空间成为主体,空间在讲述。通过空间景观的变化表现社会的发展问题,表面上安静沉默,实际上更有力量。

中国的风景摄影一方面吸收借鉴了西方风景摄影的创作理念和方式,特别是“无表情外观”的样式,表达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空间景观变迁的审视与批判;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影响,融入了古典美学的诗情画意和文人山水的情怀意趣,立象以尽意,在反思与批判中蕴含着柔美、忧郁、温情之意境。

中国发展过程中可供视觉表述和反思的社会议题很多,但个人看来中国的风景摄影对相关议题的介入还流于表面,不管是在主题、题材方面,还是在表现、呈现方面,都高度重合,撞车和雷同的多,有个性的创新性表达极少,这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社会风景的繁杂性极不相符。虽然风景摄影已成为又一个摄影热潮,但其同质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固化僵化现象正日渐凸显,存在成为新的“糖水片”的危险。

风景摄影还有多少可能?如何与传统文化、时代元素、现当代理念相结合,实现多元跨界融合?如何对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虚拟生活和文化风景做出回应?这些问题需要所有有志于风景摄影创作、评论、研究的人来共同解答。期待风景摄影能够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2019年6月14日写,原刊于2019年7月3日《人民摄影》报、《丽水摄影》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