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摄影的问题
目前不少从事民俗摄影的人对民俗这个概念存在误解,主要有:
一是认为民俗就是指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比如祭祀、节庆、婚嫁等,而与日常生活无关。或者认为,民俗只存在于少数民族中,汉族的民俗事象不多。这几种观点抹杀了民俗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民俗与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是认为民俗只存在于乡村及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城市里是没有民俗的。这种看法导致影友们热衷往偏远地区的老镇古村跑,而对所在城市中身边的民俗事象视而不见。其实,从纵向的历史进程来看,城市由乡村发展而来,城市是乡村民俗、乡土文化的集合体。从横向的地域变迁来看,城市民俗和乡村民俗之间又会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相对来说,城市民俗的稳定性不如乡村民俗,且消逝后不易恢复。比如城市的老街区往往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但随着城市的扩张和老街的拆除,这种生活方式会在短期内受到破坏乃至消亡。又比如城市的广场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如今热门的广场舞也是重要的城市民俗事象之一。
三是将民俗展演、表演等同于民俗。因传承、展示、宣传的需要,进行规范的民俗展演是非常必要的。但现在各地,特别是旅游景区举办的民俗表演往往追求表面的繁华和热闹,对民俗活动肆意进行改造,“画蛇添足”,“添油加醋”,甚至生搬硬套,无中生有,搞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内涵,对公众造成极大的误导。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值得记录,但民俗摄影工作者要有辨别力,分清哪些是伪民俗,哪些是真民俗。
郑忠民《乡戏》(2007—2013)选一
正因为存在上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目前民俗摄影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题材高度集中。对身边百姓的生活状态缺乏独特的发现,热衷于到“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采风创作”,似乎民俗总是和“土老破旧”挂上钩。成群结队,带着猎奇的眼光,捕捉所谓的奇观异象,造就大量雷同、重复的影像。
二是表象化和碎片化。没有系统化的民俗摄影意识,拍摄前没有做足功课,做好规划,拍摄中只是表面化的随意性记录,缺乏整体观照,缺少文化内涵。
三是过分唯美。以光影、色彩、线条、视角取胜,初看“光彩照人”,细看“败絮其中”,没有呈现民俗事象丰富的信息和内涵。一些表演性的伪民俗往往“精彩纷呈”,特别能吸引摄影人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