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成什么

拍成什么

“拍成什么”说的是专题最终的影像形态和呈现样貌,它与“拍什么”“怎么拍”均有很大的关系,但并不由后两者所决定。拍摄后期的挑选、编辑、组合、撰文、设计、布展等对专题的呈现都很重要。

专题摄影的影像形态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叙事性影像,是关于时间流程中动态事物的表达。可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线性叙事,展现开头、过程、结尾的事件发展全过程,也可以其他元素(地点、情感、人物命运等)为线索展开叙事。照片之间关系紧凑,上下图具有逻辑和语意上的关联,顺序不可随意更改。影像起承转合,视角形式多样,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肖像、关系、过程、典型瞬间等形成丰富多样的视觉结构。

二是状态性影像,是关于时空流变中事物状态的表达。图片之间不一定是线性的上下文关系,多为并行(并列或者并置)的关系。图片的顺序性不是很强,往往可以进行调整而不影响整组图片的主题表达。其单张图片可以独立存在,组合在一起,是为了强化主题。

上述两种影像形态其实就是“串联”和“并联”的形态。对于一个大型专题来说,如果它是由数个小专题组成,则小专题可能是“串联”或者“并联”的,所有小专题共同组成一个大专题。

选取哪种类型的影像形态要看主题表达的需要和摄影师的个人擅长及喜好。比如同为表现一个族群的生存状态,既可以选取这个族群中的一两户人家进行深入采访拍摄,讲述他们的故事,也可以对这个族群进行整体性的分门别类的影像采集。

我拍摄的专题几乎都是第二类,即状态性的。用图片讲故事或者陈述事实并不是我所擅长的,而且我认为自己不应干本属于摄影记者、职业摄影师的活儿。报道摄影、图片故事等叙事专题的主要功能是记录、阐释和传播事实,虽也有主观立场和个人表达,但总体来说注重客观、公允、真实,其开放性、象征性、隐喻性不足,不适合用来表现我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我是以“艺术家”的身份来观照现实、提出问题,在专题创作中就要有意弱化叙事,着重关注状态,提升影像气质,引发更多解读。我的多数专题不太适合在报刊、网络媒体上发表,而更适合在博物馆、美术馆、摄影节展出,或者做成摄影书──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

主图是专题中能够总领全局的好照片,具有象征、隐喻、暗示和视觉引导的作用,往往以开头、结尾照片或者大照片的形式呈现,是整组照片的视觉中心。有了这不错的三五张主图,组照的基调情绪就基本确立了,整个专题就成功了一半,它们之间填充的图片往往是增加细节、推进情节、丰富节奏的。

组照中每一张照片所含的信息不应该重复,而是互补的,或者是相互强化的。要让观众观看十几张、几十张甚至数百张照片始终兴致盎然、意犹未尽,而不会觉得平淡无奇、枯燥乏味,这是摄影师功力的体现。

大型专题往往需要数月、数年甚至长期持续拍摄,可以由一位摄影师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摄影师或者与文字记者配合,共同完成。长年拍摄的大题材不一定要等专题全面完成后再推出,可以按时间、地域、内容等分成小类,拍摄每个小类时随时整理图文,进行编辑,不断发表、展示。这样也可以促进自己及时发现问题,修正拍摄方案。

专题组照的传播渠道主要有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发表、移动终端和自媒体发布、编辑图书并出版、展览(群展、个展)等。一般来说,报道摄影、图片故事适用于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而具有更多信息容量的纪实专题更适合于出画册、办展览。同一个专题在不同渠道传播时,其编辑的思路不尽相同。如果在拍摄之初就想好最终的呈现方式和传播渠道,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至于图片和文字的关系,“一图胜千言”这句名言往往并不适合专题摄影,特别是对于报道摄影、纪实摄影、文献摄影的组图来说,文字更是不可缺少的。除了对内容的综合阐述和对主题的深度阐释外,还有对每幅照片的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不应该是对照片内容的重复叙述,而是描述照片以外的信息,比如人物关系、背景信息等。照片本身具有独立性,不应仅仅成为文章的插图;文字也可以独立成章,而非依附照片而存在。观众可先看完所有照片再看文字,反之亦然,而不必在图文的相互对应中忙碌着。从组照中单独抽离出一幅图像,不看文字,画面中各个元素形成的关系和意境也应能吸引人,只是不知道照片具体的背景信息而已。与报刊、图书等纸质媒介的随手翻阅不同,展览更看重视觉上的体验和震撼,展览作品的文字力求精简,甚至省略每幅照片的文字说明。观念摄影、当代摄影的组图更具有意义上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其文字阐释要引导观众的联想和想象,而不应限制其更多的解读空间。

2016年4月6日写,原刊于2019年7月24日《人民摄影》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