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培训
韩愈《师说》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欲解惑、精业、悟道,非接受培训不可。
自1994年念大学时选修了为期1个学期的摄影课后,我还参加过3个比较大的培训班:1999年在沈阳为期5周的视听技术(其实就是摄影摄像)培训班、2006年在北京为期1周的高级摄影技师培训班、2010—2011年为期1年的丽水摄影研修班。3个培训班的性质分别是基础班、提高班和研修班,循序渐进,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很早就萌生过脱产到高校系统学习摄影的想法,但对上班族来说,这只能是梦想而已。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正当从事摄影遇到瓶颈,感到困惑之时,我有幸参加了浙江省丽水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摄影研修班。研修班的授课教师是国内22位摄影界专家,他们中有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策展人、报刊总编、图片总监、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大学教授等,几乎涵盖了国内摄影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研修班的学习机会非常难得,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课前,查找老师所讲课题的相关文章、书籍预习;课时,认真听讲,细心记笔记;课余,虚心向老师求教,请其指导自己的专题拍摄;课后,及时复习,查阅相关图文资料、书籍等,并整理学习笔记(近十八万字)。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在学习总结上曾写道:“摄影研修班对我今后摄影之路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深远的、全方位的。”现在看来,确实如此。那是我摄影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的创作走上了新的征途!
工作坊是集中较短的时间(一般一周以内),精选优秀学员(一般为十几名),通过导师与学员之间的观点碰撞、互动交流以及一对一的辅导,解决学员思维理念上的困惑和迷茫,寻求创作突破关口的教学方式。由于其高强度的理论辅导和实战训练,被称为“头脑风暴”“魔鬼训练营”。作为艺术教育形式的工作坊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建筑与设计学校,其“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与摄影的实践性特点非常契合,30年代后被广泛运用于摄影教育。国内的工作坊则出现得较晚,2011年以后才成规模地运用于摄影教育。
自2012年以来,浙江省摄协已举办了十几期摄影工作坊。近几年,浙江省内各市、县也行动起来,纷纷邀请专家开设摄影工作坊。既有普通的短期工作坊,也有导师跟踪辅导的长期工作坊。工作坊大多是可以旁听的。除了正式参加的2012“锐意先锋”杭州摄影工作坊、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外,我还旁听了浙江省摄协举办的多数工作坊。工作坊可以说是摄影培训中的“专业班”,其对摄影师个人的思维突破、理念更新、个性弘扬、风格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旁听者也能从他人作品的创作和点评中收获不少。我近几年的创作转变与工作坊的教学不无关系。当然,工作坊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学员所有的问题,也无法代替日常的系统学习。我还会参加浙江省摄协每年举办的中青年摄影人才研修班。作为浙江摄影人中的一员,我真是幸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