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空间》专题
我是怎么想到要拍摄《乡村空间》这个专题的呢?
以前我的专题作品多是关于传统题材的,如《老街生活》《老街上的能工巧匠》《人家物语》《中堂》《百年香火》等,关注的地域主要有两个:老街和乡村。作品带着一种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逝去时光的惋惜和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期待。近几年开始关注乡村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并推出了几组专题作品,如《褪色的田园》《中国山水》《乡村空间》等。
《乡村空间》的拍摄最早源于2015年的时候,我关注到当地农村村口的景观石。景观石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上面写着村名,或者再加上村子的宣传语,作为村标,既有交通指示的作用,也有装饰村口的功能。它们都价值不菲,从几万到一二十万。但拍摄了一些景观石的照片后,我发现问题了:这种大石头虽然在村口的环境中比较突兀,也能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和语境,但它本身蕴含的信息量是不够的,而且石头上的村名和宣传语指向性太明确,可供解读的空间不足。
大家可能会关注到,我的《乡村空间》专题是有意避开文字的,除非文字能与画面中的其他元素融合。因为文字会对影像的意义进行框定,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锚定”,限制了影像本身蕴含的丰富含义,也就限制了观众和专家对影像意义的联想、想象、阐释和升华。比如画册中的两幅对页照片(见第234页插图中的左下组)拍摄的是武义的两个村庄的村标。左边村子的村名“郑回”做了艺术化处理,与村标本身结合得比较好。而右边的村标正在建设中,村名“锦平”还没有写上。我第二次去的时候,村标已经建好,村名也已写上。看那场景,我就没有了拍摄的欲望。这张照片中村标的建设场景寓意乡村的建设正在持续进行中,乡村的面貌也在持续改变中。我参展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时,这张照片选作参展画册的封面照片。有的建筑的正面有字,背面没字,如果不影响视觉效果,我会选择从背面取景拍摄。
我继而关注到乡村中新出现的其他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比如凉亭。凉亭是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但留下来的古凉亭并不多,现在农村里的凉亭基本上都是重建或者新建的,而且其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代的亭子多是用来装饰山水园林的,比如北京、苏州等地园林中的亭子,体现的是古人对那种闲适雅致生活的想象和追求。而现在的亭子虽然吸取了传统亭子的建筑元素,却是为了美化村庄,吸引游客来旅游的。还有一种观景亭,多建在村外的制高点,游客可以在亭子里远眺村落、茶园、农田等田园风景,亭子往往也是摄影创作的绝佳地点。
凉亭非常多,基本上大一点的村子都有,有的村子还不止一座。原来想进行地毯式的扫描,比如拍摄100座亭子,展览时予以矩阵式排列,展示效果应该不错。后来发现,亭子的样式大同小异,这样的影像有些雷同(虽然雷同也是乡村建筑的一个特点);浙西南地区属于山区,地形复杂,乡村环境也很繁杂,特别是建在村子里的亭子,背景杂乱,不容易拍好。就算拍下来了,或许有其档案文献性,却缺少了影像本身的艺术性。
我需要考虑的是,将关注点回到影像本身,注重组织结构画面里的各个要素,形成新的关系和语境,增强影像的开放性、隐喻性和象征性,展现传统与现代冲突碰撞、混杂交融、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通过影像将我的思考带入社会讨论层面。
确定这样的拍摄思路后,我就开始注重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乡村建筑来拍摄。我的家乡松阳是浙江省丽水市的下属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做得很好,可以说是全国的一个典型样本;同时,松阳的乡村建设也很有特色。收入画册的60余幅作品中,有将近一半是在松阳拍摄的。但对于一个长期的、大型的影像调查项目来说,松阳乡村的建筑设施的丰富性和典型性肯定不够。于是,我将拍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丽水境内的各县市区,以及衢州、金华的部分县市区。
这个项目采集的建筑设施涉及乡村交通、环境、卫生、体育、旅游、文化、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建设。这些建筑设施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演变使得乡村的公共空间呈现出现代化、城镇化、园林化、景点化、同质化、奇观化等诸多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形态,以及在全球城市化进程背景下,中国乡村受消费意识形态和权力双重影响而产生的诸多变化。
“乡村空间”影像调查项目正式开始于2016年初。我凭该项目入选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得到了傅拥军、卢广、邵文欢、沈珂4位工作坊导师的精心指导。工作坊为期半年多,共有20名学员,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个导师带领一个5人小组,我属于沈珂导师组。我们组是每个月集中一次,各学员汇报创作进度,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我的《乡村空间》专题得到了完善和提升。2016年12月,《乡村空间》参加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沈珂老师还教我如何设计画册,在这个展览上就同时展出了我设计的同名画册。这为我今后亲自设计画册打好了基础,真的要特别感谢沈老师!
郑忠民《乡村空间》(2016—今)选一
郑忠民所著《乡村空间》部分内页
《乡村空间》的主要展览和传播经历是:2016年9月,《乡村空间》入选2016“瓯江行”丽水摄影大展。2016年12月,《乡村空间》参加“凝视”2016浙江摄影工作坊作品展。同月,我作为团队带头人的松阳原点影会入选丽水市第二批重点文化创新团队,《乡村空间》被列入团队的个人项目。2017年11月,《乡村空间》参展丽水摄影节和长安摄影周。同年12月,《乡村空间》提名入选2017浙江纪实摄影展。2018年4月,《乡村空间》入选丽水市第三批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扶持项目。2018年10月,《乡村空间》参展第三届宁波国际摄影周。《乡村空间》还即将发表于《中国摄影》杂志2019年第2期,以及《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最终发表于2019年2月19日《中国摄影报》、2019年2月6日《人民摄影》报)。
综上所述,《乡村空间》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展示,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和鼓励。今天的交流其实也是一个分享和传播的过程。
《乡村空间》从空间景观的角度切入中国乡村的演进和变迁。国外的景观摄影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很成熟了,而国内则差不多到了90年代,一些摄影师才逐步从对事件的关注转向对空间景观的关注,这就是中国当代摄影的空间转向。通过空间景观的变化表现社会的发展变迁,表面上安静沉默,实际上更有力量。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空间景观急剧变化,受到国际当代摄影的影响,景观摄影在国内流行起来。景观摄影的样式当然可以拿来使用,关键是你要拍什么(即主题的选择),拍成什么(即表现形态的确定),表达什么(即观点的传递)。
我们知道,用普通的相机和镜头拍摄会产生透视变形,表现在仰拍、俯拍和斜着拍时,也就是被摄景物与相机的焦平面不平行时,景物会产生近大远小的变形。而人眼会自动校正这种变形。景观摄影特别注重画面经营,讲究“横平竖直”。为什么要横平竖直?我想,这是为了排除掉任何可能干扰画面的因素,包括透视变形,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取得人眼观看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关注影像本身,通过影像“凝视”被摄景物,进而体悟艺术家的表达诉求。
要消除透视变形,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器材和技术手段进行校正。校正透视变形主要有三种办法:一是使用135相机的移轴镜头;二是使用大画幅技术相机的移轴功能[2];三是使用电脑后期校正 。第三种方法会降低画质,不推荐使用。我使用的是数码单反相机加移轴镜头的办法。为什么不使用大画幅相机?这个原因很复杂,在拍摄的便利性、环境的适应性、后期的便捷性、财力的经济性等方面,大画幅相机的使用都远不如数码单反相机。
经验丰富的大画幅相机摄影师会一下子看出我的作品不是用大画幅相机拍摄的,但在以前《乡村空间》的几次展览现场,还是会有观众问我,是否用了大画幅相机。我的展览作品都是大幅面展示,比如125×100cm。而且我的大部分照片都是接片的,像素有了大的提升,这样大的展示尺寸虽然有些勉强,清晰度尚可。我的照片的画幅比例跟大画幅相机拍摄的照片一样,都是4×5或者叫8×10。为什么用这种画幅比例,而不是135相机常用的3∶2?我尝试过各种画幅比例,感觉3∶2适合人眼日常的观看习惯,但对于我这个题材来说并不是很适合,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高大的建筑,画幅显得太宽。而方幅对于扁平的建筑来说,又显得横向过于局促。于是,我就选用了折中的4×5比例。而且这种画幅比例更有一种庄严感和仪式感。
我曾拍过一些乡村建筑的侧面或者局部照片,感觉不是很理想。后来基本上就只用中轴对称的构图方式拍摄建筑的正面或者背面。观众与建筑相互凝视,表现主题也最为直接有力。
我选择阴雨天气拍摄。这时,天空是灰蒙蒙的一片,没有蓝天、白云抢夺观众的视线;被摄景物影调丰富、细节毕露,不会被阳光的阴影所遮掩;画面中没有人,整体的氛围安静沉稳。最好下点小雨,阵雨也行,有雾更好,那种湿漉漉、灰蒙蒙的感觉与江南风景的意境、乡村田园的意趣和谐搭配。《乡村空间》的照片大多是在秋冬季节的阴雨天拍摄的,春夏季节天气多变,基本上就拍不了了。
我拍片子向来独来独往。艺术创作本来就是很个人化的事,当然要独自完成。往往是自己一个人,开着车子,行走在乡间。有时候去一个偏僻的村子,路上竟然碰不到一辆车,见不到一个人。孤独是常有的,但当拍摄到好片,又觉得非常满足,感觉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这样的拍摄方式,别人想跟着,也是跟不牢的。路上看到有意思的场景,我会随时停下车子拍摄。有时候到了村子,一看没什么可拍的,随即离开。对于可拍的东西多的村子,则会慢慢地拍上半天。我平时工作忙碌,休息日也不一定能够外出,再加上季节和天气的限制,可拍的时间非常少,所以拍摄的进度很慢。为了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拍摄《乡村空间》,我外出时,对其他题材的东西就会视而不见。所以近三年来只安心拍片,几乎不再参加各种地方性的摄影比赛。
丰子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处能见大,弦外有余音。”(语出《丰子恺画集·代自序》)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摄影里也是非常贴切的。
“小处能见大”。小,就是要从自己的切身生活经验入手,尽可能地在自己的生活范围之中选择拍摄的话题。切近、熟悉的东西更值得深入挖掘,体现专题的厚度和深度。如果舍近求远,往往是走马观花而已。大,就是题材虽小,但有其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的背景,讲述的是大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以小见大”,“大”才能接地气而感人;“小不见大”,会沦为无关痛痒的自娱自乐;“以大见大”,“大”如空中楼阁,飘忽不定,是会掉下来的。我的《乡村空间》拍摄于以我的家乡松阳为核心的浙西南地区,拍的是乡村中新出现的普通建筑设施,但它表现的是中国乡村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大题目。
“弦外有余音”,就是作品要留有解读的空间。首先,要回归到影像本身,通过组织结构画面里的要素,形成新的关系和语境,增强影像的开放性、隐喻性和象征性,让观众能够细细体会感悟,并做出自己的解读。其次,作者自述、文字说明等不能写得太直白、太详细、太死板,把影像的意义给框住了,失去了进一步阐释发挥的空间。再次,在做展览、编画册时,要合理运用展览空间、画册页面的设计元素,形成一个场域,营造一种气场,进一步提升观念表达的情境和联想想象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