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理论和摄影批评
摄影史也是一部摄影观念的历史,而摄影观念正是摄影理论和摄影批评所要探究的内容。本文将摄影史与摄影理论和摄影批评分开来谈,实在是无奈之举。事实上,摄影史的书写会牵涉到摄影理论的研究,而摄影理论的研究往往又要基于摄影的史实和史料之上。再说,摄影理论的进步本身就是广义的摄影史的一部分。
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931年写的《摄影小史》(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对摄影术诞生以来的摄影发展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和理性的解读,提出了“灵光”(aura)的概念。早期的人像照片有一道“灵光”环绕着拍摄对象,体现出“艺术完美型”与“高尚品位”,这是因为当时摄影技术的限制导致拍摄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拍摄对象与技术彼此配合无间才能获得完美的照片,并使其走向永恒。但是,工业化时代摄影技术的进步使得快速获得并复制照片成为现实,“灵光”于是消逝无踪,且无法被刻意模仿与轻易承继。在瓦尔特·本雅明1935年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Its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中,“灵光”的概念得到了更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并以此为中介,进一步阐述了技术手段的进步对艺术的生产、存在和接受方式造成的影响,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摄影、电影等现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差异,以及它们具有的政治性和革命功能。
1964年,时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摄影部主任的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策划了名为“摄影师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的展览。两年后,该展览的图录出版。萨考斯基在图录的前言中提出摄影具有的五个语言特性,即物本身(The Thing Itself)、细节(The Detail)、边框(The Frame)、时间(Time)和有利位置(Vantage Point)。它们相互联系,有机融合,成为分析、判断照片好坏的基本方法和美学标准。萨考斯基以此寻找摄影自身的形式语言,构建摄影批评的有效视角,图录因此成为形式主义摄影批评的开山之作。萨考斯基的另一本摄影批评著作《看照片》(Looking at Photographs)出版于1973年,精选了100张来自MoMA的摄影收藏,一一加以点评,更加细致地传达了他的摄影美学观。
萨考斯基的这两本书里的照片都是黑白的,他未对包含彩色照片的摄影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阐释。美国斯蒂芬·肖尔所著《照片的本质》(The Nature of Photographs)出版于1998年,是对《摄影师之眼》的继承和发扬。肖尔以物质(照片是平的、静态的和有界限的)、描述(平面、边框、时间和聚焦是照片的四个要素)、心理(心理构图)三个层面来分析照片的本质,并进一步指出,摄影师对世界的洞察、适应和理解而建造的心理模型会对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国作家、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杂志,1977年集结出版的文集《论摄影》(On Photography)对摄影这一深刻影响社会的视觉文化样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与意识形态的构建,摄影的美感化问题,人道主义摄影的滥情效果,摄影作为监视、控制、权力、消费等的工具性……它全面触及了摄影与社会文化的各个重要课题,其丰富性和深刻性是其他摄影论著中少见的,被誉为“摄影圣经”。
法国思想家、理论家、评论家罗兰·巴特研究了影像的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而在其1979年的著作《明室:摄影札记》(La Chambre Claire: Note Sur La Photographie)中,他却放弃了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专注于用私人化的经验与情感来解读照片,从而进入现象学的思考之中。他提出了“意趣”(拉丁文studium)和“刺点”(拉丁文punctum)这一组意义相对的概念,前者是指照片中的要素使得观众产生了一般的兴趣和感动,这种感动和情绪是通过道德和修养的理性中介产生的,带有普遍性;后者是指照片中某种“细节”或者“时间”错位刺痛了观众内心最柔软处,带有偶然性。意趣跟文化修养有关,刺点跟个人经验有关,刺点可能减弱或加强意趣。《明室》极力挣脱符号与文化的束缚,对照片所展示的表象进行极为主观和私人化的分析和探讨,为后来者进一步研究摄影的根本特点、一般规律提供了理论源泉。
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同时是小说家、画家和诗人,他时常以大众媒介和文化资讯为研究对象,讨论的内容不只是传统的艺术类别,比如绘画、雕塑等,还包括广告、新闻、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擅长以散文的优美笔触来阐述精辟的论点。他涉及摄影的主要论著或与他人合作的论著有《观看之道》(Way of Seeing,1972)、《看》(About Looking,1980)、《另一种讲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1982)等,阐释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影像与文本、摄影与观看、视觉与文化、艺术与政治等的互动关系。摄影图像“引用现象”“多义性”的特性以及记录瞬间与观看瞬间的“非连续性”,使得照片拥有了一种与符号、文化系统中的讲述方式不同的另一种讲述方式。
法国摄影史学者、策展人和教育家安德列·胡耶(André Rouillé)2005年的著作《摄影:从文献到当代艺术》(La Photographie: Entre Document Et Art Contemporain)是较早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探讨摄影的理论专著。该书从历史脉络和现实演变的广阔视角来研究摄影,探究了“文献摄影”与“表现摄影”的关系、“摄影师的艺术”与“艺术家的摄影”的差异,以及摄影如何从实用性工具的属性中解放出来,并逐渐成为当代艺术领域中重要的创作手段。
英国利兹·威尔斯(Liz Wells)等6人编著的《摄影批判导论》(Photography:A Critical Introduction,2009年第4版)主要审视、分析了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北美在摄影理论构建上的关键性论辩,以与现当代摄影实践相关的议题(比如摄影与社会史、纪实与新闻摄影、个人照片与大众摄影、摄影与人体、摄影与商品文化、摄影作为艺术、电子影像时代的摄影等)为焦点来探讨以往的观点与理解、摄影技术方面的局限性及其社会政治背景。
比利时希尔达·凡·吉尔德(Hilde Van Delder)、荷兰海伦·维斯特杰斯特(Helen Westgeest)2011年合著的《历史视野中的摄影理论》(Photography Theor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中文版名为《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将摄影术诞生以来有关摄影的观点和理论放在历史的视野中来考察,通过从当代艺术的摄影实践中选取的不同案例加以分析,促使人们理解摄影媒介多样而复杂的特性:摄影中的再现、时间、地点与空间、社会功能以及摄影作为自我映现的媒介。
和中国摄影史的研究与书写一样,中国的摄影理论和摄影批评也存在研究人员少、成果少、著作少的问题。概括起来,理论和批评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摄影理论家、批评家的理论和批评著作。有对摄影的一个或者数个方面课题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研究而形成的著作,如林茨、王瑞所著《摄影艺术论》(2011),藏策所著《元影像理论与元语言研究》(2015)。以我有限的视野来看,这样的著作极为少见。也有个人的摄影文集,如巩志明所著《中国当代摄影家解读》(2002),胡武功所著《中国影像革命──当代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2005),刘树勇所著《看过来,看过去──中国当代摄影观察》(2008),孙京涛所著《单独的声音》(2008),顾铮所著《遮挡与穿透──中国当代摄影景观》(2008),鲍昆所著《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2009),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于2012年主编的《顾铮摄影文论集》《林路摄影文论集》,郭力昕所著《书写摄影:相片的文本与文化》(1998)和《再写摄影》(2013,简体版为2014年的《阅读摄影:郭力昕摄影批评》),杨小彦所著《看与被看──摄影中国》(2016)等。这类著作中的文章有理论、评论、访谈等,内容涉及面广,文章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还有一类是从纵向的演进轨迹和横向的发展面貌来对摄影理论进行编纂和梳理,如龙憙祖编著的《中国近代摄影艺术美学文选》(1988),那日松主编的《中国摄影批评选集》(2013),顾铮、林路主编的《中国摄影大系:理论卷》(2013),以及历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论文集等。